库里申科烈士墓碑
库里申科烈士墓园
库里申科(1903—1939年)
核心提示
万州手机台讯(记者 应艳丽/文 付作侨/图)万州西山公园内,翠柏环绕,鸟儿鸣叫,阳光洒落在长眠于此的苏联援华抗日空军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烈士陵园里。
长方形的墓前,近两丈高的汉白玉墓碑上,有展翅欲飞的白色和平鸽,还有一架重型轰炸机,正穿破云霄,英勇翱翔。
墓碑正反两面分别用中文和俄文镌刻着碑文:“在抗日战争中为中国人民而英勇牺牲的苏联空军志愿队大队长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之墓。”
如今,每到清明节,许多万州人都会来到库里申科烈士墓园,他们中有穿着布鞋、头发花白的老人,也有眼中充满天真好奇的小学生。他们都是为了同样目的而来:祭奠库里申科。
老虎添翼 鏖战长空
苏联空军少校,为何长眠在万州的土地上,被万州人民世代悼念?
原来,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凭借空中优势,对中国抗日前线和后方狂轰乱炸。中国空军奋力迎击,但终因飞机少,实力弱,损失严重。危难之时,苏联人民伸出了友谊之手,从1938年初到1939年夏,分批派出苏联空军志愿队,驾驶飞机来到中国,参加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轰炸机大队长库里申科,就是其中一位杰出的代表。
1939年6月,库里申科率远程轰炸机志愿队来到中国,进驻成都双流太平寺机场。飞行大队装备有先进的“达莎”远程轰炸机,他们的到来,给经常遭受日本空军轰炸的重庆、成都、西安等后方城市的人民带来了巨大的鼓舞。
一踏上中国的土地,库里申科就痛在心头,因为在日本侵略者轰炸下的中国大地,处处都是坍塌的建筑和逃难的人群。据一位翻译人员回忆,库里申科曾经充满感情地说:“说实话,我像体验我的祖国的灾难一样,体验着中国劳动人民正在遭受的灾难,我每当看到日本飞机炸毁的建筑和逃难的人群就很难过。日本人为什么要来轰炸在大路两旁田里劳作着的中国农民呢?”
他更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抗战精神所感动:“中华民族并没有被日军的野蛮侵略和血腥屠杀所吓倒。”
来到中国,库里申科和他率领的苏联空军支援队首先担负起训练中国空军人员的任务。
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党史科科长何林告诉记者,据记载,库里申科对中国飞行员要求非常严格,一丝不苟。讲解“达莎”的性能、特点,操作方法,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并经常亲自带飞。他和战友用自己的耐心和过硬的技术,将一批批中国飞行员送上蓝天,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保卫着中国后方城市的安全。
库里申科经常教导学员:“飞机是国家财产,中国抗战需要飞机,从苏联运飞机到中国非常不容易,损坏一架就少一架,损坏一个零件,都要从万里之外来补充。”这也是他在最后关头放弃跳伞,保障飞机完整的原因。
库里申科在培训中国飞行员的同时还多次参加作战,轰炸日本侵略者的军事设施,战斗勇敢顽强,大家都称他为“老虎”。
“老虎”添了机翼更是勇猛。在广袤长空里,库里申科纵横捭阖,与敌鏖战,痛击日本人,立下赫赫功勋。
在一次次共同的训练和战斗中,中苏两国飞行员结下了真诚、牢固的友谊。
空中战神 陨落长江
1939年10月14日,东方刚刚透出曙光,库里申科又奉命赴武汉轰炸日军机场及军事设施。没人料到,英雄一去,再未归来。
在这场恶战中,苏联空军志愿队的英雄们同日机展开了一场生死搏斗。最终击落6架日本飞机,取得令人瞩目的胜利。
返航时,狡猾的日军瞄准了库里申科的领航机,集结3架飞机围攻。库里申科奋起还击,在击落1架日机后,战机的左发动机被打坏,他只好用单发动机冲出日机重围,向成都基地返还。
飞机掠过湖北宜昌,越过长江三峡,飞临四川万县上空时,已是下午2时。这时,机身失去平衡,必须马上着陆。
库里申科驾驶飞机在万县长江南岸的陈家坝上空盘旋一阵,陈家坝太小,重型轰炸机难以在此着陆。跳伞吧,飞机将会摔坏。“不行,一定要把飞机保住!”在这紧急关头,库里申科把生死置之度外。为了飞机免遭损毁,保持飞机的完整和万县居民的安全,他紧握操纵杆,用高超的技术操纵飞机,将飞机降落在红沙碛附近的长江江面。
飞机尚未沉没时,库里申科叮嘱同机的轰炸员和机枪手脱掉飞行服游向江边,并命令他们记住岸边特征标记,以便将来打捞飞机。而库里申科却因几天来连续作战,体力消耗过大无力泅水,被汹涌的浪头卷入了江底,失去了宝贵的生命。
当万县人民得知坠江的是援华苏联飞行员后,全城群众自发地沿江寻找。直到11月3日,人们才在距失事地点10多公里的猫儿坨找到了库里申科的遗体。
11月9日,万县各界群众数千人在西较场为库里申科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
这一年,他仅36岁。
这位伟大的苏联人民的儿子,伟大的国际主义战士,中国人民的忠实朋友,把宝贵的生命献给了中国人民的抗日民族解放事业。
库里申科牺牲一个月以后,飞机被完整打捞。他用生命护下来的飞机保住了。
传奇相遇 友谊佳话
当库里申科在万州牺牲后,他的事迹传遍了中国,可是在他的祖国,援华志愿人员的去向是保密的。库里申科给妻子的书信中只说:“我调到东方的一个地区工作,这里人对我很好,我就像生活在家乡一样。”
几个月后,库里申科的妻子接到一份军人阵亡通知书,上面写着:“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同志在执行任务时牺牲。”至于具体经过和葬身地点,家人并不知晓。
直到1954年,中国学生朱育理到莫斯科留学,得知班上有一个女孩子名叫英娜·格里高利耶夫娜·库里申科。一听库里申科这个名字,朱育理就想起了自己9岁时就知道的英雄飞行大队长库里申科的故事。“你知道那位为中国抗日而牺牲的库里申科大队长吗?”英娜马上说:“那就是我的爸爸!”
朱育理告诉英娜,在中国,人们一直缅怀着库里申科。他还给英娜唱起了库里申科的歌:“库里申科大队长,生长在苏维埃自由的土地上。他是那样勇敢,活泼又坚强……”
此时,英娜才知道父亲的牺牲经过和长眠之地。
而在万州,库里申科的事迹早就广为传唱。
1957年,万县市人民政府决定在西山公园为库里申科重新修建墓地,次年墓园落成。
从此,英雄的墓碑与长江的涛声相依。
1958年国庆前夕,中国红十字会代表中国政府向库里申科的遗孀和女儿发出邀请,请她们到中国做客,并赴万县市祭扫亲人墓地。在北京的国庆招待会上,周恩来总理握着库里申科妻子和女儿的手说:“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格里戈里·阿基莫维奇·库里申科!”
1958年10月8日,英娜和母亲来到万县市为库里申科扫墓。1989年,英娜又带着女儿别列谢多娃参加了万县地区对外友协举行的库里申科牺牲50周年纪念活动。
母子接替 守护陵园
英雄库里申科和妻女分隔天涯,但在万州,有一对母子谭忠惠和魏映祥,为他守陵长达半个多世纪。
谭忠惠的家离库里申科飞机坠落的江面只有2公里,1939年库里申科牺牲时,她才12岁。从那时起,谭忠惠总听父亲讲起库里申科的故事和当年打捞、追悼时的场景。父亲告诫她:“一个外国人,为中国人的和平而牺牲,我们要永远记住这份恩情,记住库里申科。”
1958年7月7日,万县市人民政府将位于太白岩下的库里申科陵园迁至西山公园。在西山公园亭园组工作的谭忠惠听到这个消息,回想起父亲的告诫,主动申请为库里申科守陵的工作。这一守,就是19年。
1977年,谭忠惠到了退休的年龄。谁来做接班人?谭忠惠最终决定让从小懂事、喜爱军人的幺儿魏映祥接班。
1977年6月10日,魏映祥正式成为了西山公园的一名园林工作者。也就在这天晚上,母亲与他进行了语重心长地交谈:“幺儿啊,我们三峡人民是感恩的人民。库里申科是为中国抗战牺牲的,我们要记恩。要始终保持陵园里场地整洁、花池无杂草、树木生长旺盛。”
这些年来,魏映祥都会如母亲从前那样经常来库里申科墓走一圈,看看有没有损坏的地方,然后为英雄整理鲜花,尔后擦拭墓碑……即便退休了,他还是会经常到陵园走走,而公园里的保安只用看背影、听脚步声,就知道是老魏来了。
为英雄守陵半个世纪来,最让魏映祥动容的莫过于2010年9月17日那次与库里申科后代的“面对面”交流。
2010年,由中央电视台与俄罗斯国家电视台合作的跨国寻亲公益节目《等着我》中,魏映祥与库里申科的外孙谢尔盖通过电视见面了。他告诉谢尔盖:“你外公的陵墓我们保护得很好,请放心!”“你的外公永远在我们身边,我们永远不会忘记……”
在节目中,英娜也深情回忆起两次来中国的情景:“我一直能感受到,中国人民非常亲切地怀念我的父亲,精心地看护我父亲的墓碑,墓碑旁边总是摆满了鲜花……”
大道不孤 浩气长存
古木参天、鲜花怒放的墓园里,英雄从不孤单。
每年清明、国庆,总有学校师生、部队官兵来这里敬献鲜花、还有普通的万州市民,每当经过公园,总要到英雄墓前看看他。
“我们同魏老一起,一定会把库里申科墓管护好,让世世代代的人前来瞻仰这位烈士。”万州市民这样说。
“这条大江从我家乡流过,就在这里库里申科壮烈牺牲,为了赞颂这永恒不朽的生命,江水日夜唱着中苏友好的歌。”这是万州籍诗人方敬的诗歌。
2000年9月,库里申科烈士墓园被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重庆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9年10月,库里申科被评为为新中国成立做出突出贡献的100位英雄模范人物之一。库里申科烈士墓园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重点烈士纪念建筑物保护单位。
2013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顺应时代前进潮流,促进世界和平发展》的演讲时,高度赞扬苏联飞行员库里申科。
2015年6月10日,由八一电影制片厂等摄制的影片《相伴库里申科》在人民大会堂举行首映式,作为中国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献礼大片,库里申科的故事由此再度传颂在神州大地。
2016年4月,一座以彰显抗战期间援华友人大义为主题的“援华义士”群雕广场在建川博物馆落成,包括库里申科在内的援华友人雕像群巍然屹立世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