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访红色印记 | “下川东革命摇篮”——省四师 革命火种从这里点燃

发布日期:2021-03-16 11:21


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生在展览馆学习党史。

 

现在的六角亭

 

1918年建成的六角亭 幼专供图

 

肖楚女(1891-1927年) 幼专供图

 

恽代英(1895-1931年) 幼专供图

 

李嘉仲(1900—1981年) 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供图

 

核心提示


三月,莺飞草长,春意盎然。


山中的校园里,琅琅读书声不绝于耳。校内那座饱经沧桑的六角亭下,数名学生手捧书籍,细细品读。


把时光拉回到98年前——


也是在这座六角亭下,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萧楚女在这儿宣传革命思想,开展革命活动,播撒下最早的革命火种。这里是被称作“下川东革命摇篮”的原万县四川省立第四师范学校(以下称省四师)旧址,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亢家湾校区。


漫步校园,历史的气息扑面而来。无论是校史墙,还是六角亭和学校大礼堂,都会把人引入那段充满硝烟和激情的岁月。


第一把革命火种在这里点燃


省四师初创于1914年,校址在万县城东门外文昌宫,1918年迁至亢家湾。虽然百年过去,校园外貌几经翻修,但学校的总体布局依然未变,尤其是六角亭和大礼堂,和当年几乎如出一辙。


“从萧楚女来学校任教到解放,这里的革命活动一直没停过。”区党史和地方志研究室二级调研员熊世忠说。


据史料记载,1923年春,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萧楚女来到省四师任教,撒播革命火种,发展吴毅、朱亚凡、吴逸僧、郑叔伦等学生参加社会主义青年团,他们是下川东地区最早的一批青年团员。离校后,均加入中国共产党,相继为革命献出生命。


当年6月,中共早期革命活动家恽代英应萧楚女邀请,到省四师向广大师生作“中国向何处去”的演讲。指出:“中国的出路只有一条,就是进行反帝反军阀的革命。我们必须打倒军阀,才能组织革命的人民政府,好引导全国的民众去反抗帝国主义。”


此后,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朱德、刘伯承先后到学校讲学,传播马列主义,讲革命道理。


红色革命火种,在这里播撒;理想信仰之光,在这里点燃。


第一个地方组织在这里孕育


沧桑百年路,尽在回眸间。


沿着校史墙行走、品读,一次次革命活动,一个个革命先烈,从历史深处走来,充满着史诗般的光荣和骄傲。


“省四师既是红色火种的散播地,也是万县第一个党组织的孕育地。”熊世忠说。


时光回溯。


1926年8月,朱德受中共中央派遣、陈毅受中共北方区委派遣先后抵达万县,做军阀杨森易帜北伐的工作。后杨森部队改为国民革命军第二十军,朱德任该军国民党党代表兼政治部主任,他领导的30多名政工人员多数是共产党员,在军党部内建立共产党组织。


当年11月,共产党员李嘉仲到省四师任校长。他积极革新校务,培育英才,聘请共产党员、进步青年到校任教,并从重庆吸收一批共青团员到校插班,开展革命活动,壮大进步力量。同时,先后发展10多人参加共青团,并组成支部。


12月下旬,李嘉仲在万县向杨闇公、朱德、刘伯承汇报情况。根据重庆地委军委会议精神和杨闇公的指示,接收朱德移交的地方党员,组建中共万县地方组织,由李嘉仲负责,成员有牟炼先、雷德沛。


由此,万县第一个中共地方组织秘密建立起来。


百多名共产党员在这里培养


在重庆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塘坊校区,有一座校史陈列馆,清晰地记录着那段风云激荡的岁月。


走进校史陈列馆,一张张先烈的老照片,一本本饱含红色思想的书籍,一份份溢满墨香的旧报纸,都在向我们诉说着那些红色的故事。


“每天的课间,都有很多学生前来参观。”校史陈列馆筹建者之一、学校退休教师王万富介绍,校史陈列馆创建于2011年,拥有各类物件600余件,按时间顺序陈列展示。


老物件映照初心,传承红色基因。熊世忠说,省四师从建校到解放前,共培养出共产党员100余名。万州籍著名作家、诗人、文艺理论家何其芳也曾在这里任教。


在革命前辈的教育引导下,一批批青年学子纷纷来校,学习新知识,接受新思想,探索新道路,与进步教师一起,积极投身抗击万县“九五”惨案反帝爱国运动、抗日救亡运动和人民解放事业,涌现出陈伯钧、罗义淮等革命先辈和刘伯坚、吴毅、江琬、赵明恩、彭咏梧等数十位革命英烈,为中国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被誉为“下川东革命摇篮”。


山野寂寂,长江浩荡,往事并不如烟。省四师,淡然面对着世事沧桑。她,凝结着时代记忆,更激发着前行力量。


历史不作古,记忆永长存。


记者 周志华/文 冉孟军/图 

QQ截图20210202164453.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