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标准农田。
稻农们躬身挥手之下,一排排青翠的秧苗队列不断延伸。
记者 张倩 文/图
沃野之上,机器轰鸣,巧手插秧。立夏时节,海拔1000余米的恒合土家族乡山野间,处处一派抢种抢收的繁忙景象。
万物土中生、有土斯有粮。今年以来,恒合土家族乡以稻油产业为主导,聚焦“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从保障粮食安全、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高度出发,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做好“土地文章”。
改造插秧双推进 “巴掌田”变“高产田”
连日来,几场阵雨之后,恒合土家族乡七星村的一块块水田,像一面面镜子镶嵌在苍翠的山丘之间。稻农们躬身挥手之下,一排排青翠的秧苗队列不断延伸。
天刚微微亮,李达山就带着他的20人插秧小分队从甘宁镇赶到了七星村。在这里,有400亩稻田正等着他们巧手生“秧”。“两人在秧田起秧、捆秧及运送分发,剩下的人分两组插秧。”明确分工后,大家整理好身上的装备,走入水田。
李达山是甘宁镇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也是万州区最早一批推广农田宜机化生产技术的示范带头人之一,有着30余年的水稻种植经验。
去年年初,被恒合土家族乡党委一班人三番四次的邀请和软磨硬泡的“诚意”打动,李达山来到恒合,成为小山乡“万亩粮仓”计划的先行者。
在他看来,使用传统的耕作模式,产出低、受限条件多,旱涝不保收,粮食产量很不稳定。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对土地进行连片整治,才是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农民持续增收的保障。
但显然,分散在高山上的巴掌田成了此次行动计划的“拦路虎”。如何让现代科技抵达田间地头,帮助当地农民搭上“机械快车”?李达山说干就干。
“恒合乡党委政府集中优势政策向我们整治地块倾斜,积极发动群众支持我们的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去年我们在八一村改造的1000亩高标准农田,在经历了夏季极端高温和干旱天气后,仍然能保持500公斤以上的亩产,这是过去我们传统种植无法做到的。所以,今年我们又在石坪村和七星村流转了上千亩土地,目前正进入插秧期。”李达山高兴地告诉记者。
与工期抢时间、与农时抢进度,在各个项目的常态化操作下,一片片“巴掌田”、低效田化零为整,逐步变成“旱涝保收、宜机作业”的连片田、高产田。截至目前,恒合已在石坪村、八一村、七星村等7个村完成高标准农田改造1万亩。
节水、增产、抗灾,高标准农田带来的便利,不仅在田间,也直达老百姓心田。
“水浇得及时、田地整理得干净整洁,水稻种在高标准农田里,统一机械化收割管理,产量肯定多、品质一定好。”谈及高标准农田,村民谯大爷脸上写满了笑容。
创新模式谋发展
“沉睡”土地变“活资产”
近日,五星村蔬菜种植专业合作社社长庹章敏走进合作社的高标准农田里,蹲下身子抓起一把肥沃松软的泥土,满怀期待地说:“深耕过后,就到了甜玉米播种的季节。有这么好的土地,我们对丰产丰收充满信心。”
今年以来,恒合依托高标准农田建设这个抓手,培育扶持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不断发展壮大。
“以前,大家种地都是各干各的。由于缺技术、缺管理、缺销售渠道,导致蔬菜瓜果商品率不高,卖不上好价钱。”庹章敏介绍,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后,五星村构建了“党支部+合作社”的新型发展模式。与此同时,庹章敏在乡党委政府的大力扶持下,创办了恒合首家电商服务社,引领企业村民“抱团”增收。
如今,五星村已发展高山蔬菜基地200亩,安吉白茶500亩,两基地通过吸纳务工、土地流转等形式带动脱贫户、监测户稳定增收107户,户均增收1500元以上,实现了产业业主、村集体经济组织、联结农户和脱贫户“三方共赢”。
高标准农田建设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恒合土家族乡牢固树立乡村振兴“一盘棋”思想,将高标准农田建设与农业结构调整相结合,与特色产业发展相结合,与美丽乡村建设相结合,培育和引进一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和社会化服务组织,建成宜机化粮油产业基地5000亩,巩固发展烟菜轮作3000亩、中药材3000亩、小水果2000亩、茶叶500亩,建成鸿凤粮油加工厂、土家福腌腊制品厂,启动实施粮油产业配套项目7个,持续完善“龙头企业+合作社+种植户”“合作社+基地+种植户”等经营模式,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掌握了田间致富“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