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正忙着把营养土装入育秧机。
农户在采茶。
柑橘成熟。
记者 应凤林 文/图
创新生产经营模式 提升种粮效益
立夏至农事忙。眼下各地纷纷抢抓农时,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景象。
李达山,甘宁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也是全国种粮大户,如今又多了一个荣誉——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
“是荣誉也是激励。今年我们专业合作社在甘宁镇种植3个品种的优质水稻2500亩,其中机插秧1000亩,直播水稻500亩,旱育秧1000亩,还种植了玉米、大豆200亩,我们有信心将精品粮油产业做优做强。”李达山信心满满。
如今,他所在的合作社已经成立15年,拥有耕作机、收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60多台套,目前在甘宁镇、恒合土家族乡等地流转土地4200多亩,通过耕地宜机化改造,实行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在甘宁镇冠丰、庙沟等4个村,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500亩,年产水稻125万公斤。
复合种植、一田双收是我区提升良田综合效率的有效尝试。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稻渔种养、烟菜、粮油轮作、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新模式,实现一田双收,提高种粮收益,让种粮农民有盼头、得实惠。
根据测算,这种模式下的土地,亩均收益分别提高1900元、650元、300元,万州“1301”稻渔综合种养模式在全市推广,产出的三峡稻渔米获全国稻渔米生态优质奖。
同时提高的,还有农民的积极性,今年我区在全市率先出台高标准农田粮油生产经营管理指导意见,推行“市场主体+村集体+村干部+农民”利益捆绑经营模式,使统一经营中“企业干、大家看”的现象转变为“跟着企业一起干”的局面,推动各类主体参与,解决了高标准农田谁来种的问题,去年以来种粮大户数量及耕种面积分别增长96.2%、76.5%,有效激活了“沉睡的资源”。
创新金融助农方式 拓宽融资渠道
今年3月,我区举行政银企融资对接暨政策宣讲会。人民银行重庆营业管理部携21家市级金融机构齐聚万州,共商融资、共谋发展。其中,金融支持“7+5”现代农业批量授信项目5个,签约资金0.8亿元,涉及玫瑰香橙贷金融产品、农业产业链金融链长制、乡村振兴金融服务港湾批量授信等。
“此次兴业银行授信1.6亿元,为我们项目加快开发建设和运营提供了有力的金融支持和保障。”重庆百安港农业供应链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李宗泽表示,2022年百安港搭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全市“一区两群”协调发展战略机遇,利用陆海新通道,首次通过公铁联运将三峡柑橘50余柜集装箱外销东盟国际市场,今年将持续服务三峡特色农产品出口,同时把质优价廉的东南亚进口水果、特色海鲜水产品等对流引入万州,把万州打造成区域一站式一级农产品集散枢纽。
放眼全区,一季度以来,围绕银企信息不对称、农业固定资产及生物资产等难以形成金融抵押物等问题,我区创新开辟多种渠道,撬动金融资本下沉农业产业,助推高质量发展。
一方面组织银企线上、线下及时对接,让经营主体融资需求直达金融机构,让银行产品信息直达农业经营主体,让企业、金融机构掌握政府产业奖补、财政贴息等政策,引导金融资本更多投入农业产业高质量发展环节。一方面开展农业生产设施设备登记抵押试点,明确权属并纳入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市场,实现可处置可变现,作为融资抵押物被银行认可。开展生猪活体贷、三峡柑橘贷、饲料贷,赋予猪牛羊、柑橘等农产品金融价值,将生物资产变现生产流动资金,截至目前发放农业生产资料和生物资产抵押贷款1.8亿元,农村金融改革系列做法获得农业农村部高度肯定并在全国推广。
小杠杆撬动大力量。我区还建立“担保公司+银行+政府+经营主体”联动体系,与市农担公司开展农业融资担保业务合作,按照1:1比例共同出资1390万元成立风险保证金,约定根据风险保证金规模放大10倍授信额度,累计为2820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担保贷款15.78亿元,区级风险保证金杠杆效应放大56倍,为万州农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源头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