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发布日期:2023-03-29 10:31

农技专家现场指导农户的种植方式。

钟鼓楼街道抗建村,田间地头一派繁忙景象。记者 侯本艳 摄

村民在制作育秧盘.

记者 应凤林 文/图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当前,我区已由扩面增量过渡到提质增效的新阶段,正大力促进农业全环节提升、全链条增值、全产业融合,加快构建“7+5”现代化农业体系,推动农业持续高质量发展。在推进“7+5”现代化农业体系建设中,我区立足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实际,认真落实“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大力推广良种良法,做优做强精品粮油产业。

持续稳定做好粮食生产大文章

春回大地,生机勃发,在万州广袤山乡大地,处处呈现出一派火热的春耕春播场景:甘宁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叠盘暗室育秧”现场一片忙碌,工人们按照操作工序,依次“放盘、装土、播种、浇水、出盘、入箱”,为接下来的水稻机械化栽种做好准备。在龙沙镇海螺村,机器隆隆作响,农民正驾驶着旋耕机来回穿梭作业、翻耕土地,“沉睡”的土地逐渐焕发出新的活力,农田里呈现出一派热火朝天的翻耕景象……

万州农业资源丰富,是粮食产销平衡区,近年来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总体保持稳定,每年自产供给50万吨左右。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方位夯实粮食安全根基,全面落实粮食安全党政同责,牢牢守住十八亿亩耕地红线,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全部建成高标准农田,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健全种粮农民收益保障机制和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确保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连日来,我区掀起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热潮,各地宣讲员纷纷进机关、进农村、进社区、进园区、进企业宣讲党的二十大精神。他们将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与推进乡村振兴、扛稳粮食安全责任等工作结合起来,紧紧绷住粮食安全这根弦,着力提升粮食生产能力,持续稳定做好粮食生产这篇大文章。

推广良种良法 做强精品粮油

今年区委农村工作会上提出,全区上下要进一步深化思想认识,提升政治站位,把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记在心上,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为新时代新征程新万州建设提供坚实支撑。

我区积极探索保障粮食安全,做强精品粮油,始终坚持“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稳定粮食面积,提升基础保障能力,增强科技支撑能力,牢牢把饭碗端在自己手中。

藏粮于地,建良田,才能守好粮食安全根基。去年,全区新建高标准农田10万亩,恢复耕地9338亩,实施撂荒地复耕复种5.2万亩、农田宜机化改造4400亩,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保持稳定。今年,全区将恢复耕地4800亩,新建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耕地保有量稳定在122.8万亩以上,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稳定在150万亩、50万吨左右。

藏粮于技,稳丰收,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粮食产业作为万州的主导产业之一,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稳定渠道,也是当地推进乡村振兴的有力抓手。我区注重在发展粮食产业过程中注入“科技力量”。

眼下正是育秧好时节,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我区大力推广叠盘暗出苗育秧技术。“我们现在推广的叠盘暗出苗育秧技术有以下几个好处,第一个就是省工省时,比传统的旱育秧每亩节约成本30元到50元左右。第二就是出苗整齐,因为它采用了专用的育秧基质,消毒杀菌,有营养土,出苗整齐,能够培育壮苗。”高级农艺师张廷忠介绍。

我区还大力引进优质品种、推广良种良法、强化田间管理,推动农业设施化、机械化、绿色化和数字化,给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开展关键技术攻关,抓好农作物病虫害综合治理和农业气象防灾减灾,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步伐,把专家的试验产量转化为农民的生产产量,不断提高农民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

提高种粮收益,让村民有盼头、得实惠

在甘宁镇冠丰村三组,成片的油菜田长势正旺,金黄色的花海将沉静的山乡装扮得妩媚迷人。这片约250亩的油菜种植品种为“庆油3号”,成熟后可收获油菜籽2.5万公斤。4月底收割后,就栽种水稻,一年两季作物,一季水稻、一季油菜,在提高土地收益的同时,也增强了农田土壤的肥力。

甘宁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理事长李达山是全国种粮大户,合作社成立有15年了,拥有耕作机、收割机等各类农业机械60多台套,目前在甘宁镇、恒合土家族乡等地流转土地4200多亩,通过耕地宜机化改造,实行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在甘宁镇冠丰、庙沟等4个村,合作社共流转土地2500亩,年产水稻125万公斤。

“今年我们专业合作社在甘宁镇计划种植3个品种的优质水稻2500亩,其中机插秧1000亩,直播水稻500亩,旱育秧1000亩,还种植了玉米、大豆200亩,我们有信心将精品粮油产业做优做强。”李达山信心满满。

复合种植、一田双收是我区提升良田综合效率的有效尝试。近年来我区大力推广稻鱼种养、烟菜、粮油轮作、玉米大豆复合种植新模式,实现一田双收,提高种粮收益,让种粮农民有盼头、得实惠。

“我们将紧紧围绕全区现代农业体系建设目标,以‘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抓手,大力推进精品粮油产业发展。今年,将在白土、龙沙等镇乡开展40个优质稻品种引进、甘薯种植新模式等试验示范。在恒合、甘宁等镇乡推广水稻绿色高质高效示范6000亩。在分水、响水等镇乡开展7500亩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同时,建设一批粮油深加工项目,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条,推动全区粮油产业高质量发展。”区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周伟表示。

现 场

水稻智能化育秧忙

正值育秧大忙时节,近日,记者来到甘宁镇育秧工厂,新鲜感扑面而来。

伴随着“哒哒哒”的响声,上盘、铺土、洒水、播种、撒药、盖土、码垛等工序有条不紊地进行,空空的秧盘很快被均匀填满。不到1分钟,就制作好了30余个育秧盘。

“流水线各个环节都装了传感器。”操作员说,只有感应到了秧盘完全到位,才执行操作命令,确保每个环节都精准。例如,按住秧盘,机器也会暂停运行;秧盘通过,相关工序自动停止。

码垛好的秧盘,又通过人工,被搬运到一旁的密室催芽。

按技术规程,盛有稻种的育秧盘将在密室里度过舒适的72小时。

黑漆漆的密室,看上去毫无特点。但影响种子发芽的诸多因素,如温度、湿度、二氧化碳浓度等,却时刻在智能“掌控”中。

“水稻种子催芽的最佳温度是32℃,湿度是85%左右。”区农技站高级农艺师刘厚宪说,密室按这个温度和湿度设定,72个小时内就能完成催芽育苗。

“传统育秧,24小时不离人。”操作员说,“老把式”得查看温度、湿度,随时翻动谷堆。如果睡着了,谷堆温度过高,就会“烧芽”造成损失。如今,采用密室催芽,智能设定温度湿度,谷种在舒适的环境中发芽,不存在“烧芽”,发芽率普遍在95%以上,让种田“老把式”自愧不如。

对比传统催芽,在同等时间内,密室催芽能多育秧1到2茬,有利于抢抓季节夺高产。

从催芽室出来,映入眼帘的,是一个个整齐排列的室外大棚。在秧苗长到1厘米后,就要被转移到这里,扎根土壤、享受日照、茁壮成长。

去年以来,我区积极探索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新技术、新模式,不断加大农业新技术推广应用,坚持良种良法配套,把试验示范推广开来。在甘宁农机专业合作社、张地埔家庭农场等6家水稻大户基地安装了水稻智能化育秧暗室,为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打下坚实的基础。

短 评

“悠悠万事,吃饭为大。”习近平总书记从政治和战略的高度看待粮食安全,强调“粮食安全是‘国之大者’”,把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安全供给作为建设农业强国的头等大事。万州牢记国之大者,科学谋定“7+5”现代化农业体系,始终把粮食安全政治责任扛在肩上、抓在手上、记在心上,全力抓好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产保供,着力稳面积、提单产、增效益、保供给,为新时代新征程新万州建设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