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的长安跨越汽车生产线。 记者 冉孟军 摄
记者 黄玉保 陈星
“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着力构建支撑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建设三峡库区经济中心。”区政府工作报告的经济“强”音,字字铿锵,掷地有声。
成绩是拼出来的、干出来的,如何纲举目张做好工作,为书写现代化新万州发展新篇章提供坚实物质基础?记者连线部分代表、委员,邀请他们谈感受、说打算、话未来。
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区政府工作报告聚焦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始终把工业作为立区之基、兴区之要、强区之本、富区之源。”区政协委员、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局长万小莉表示,经开区作为全区工业发展的主阵地、主战场、主力军,将紧紧围绕“5+10”现代化工业体系,在工业强区建设中打“冲锋”、当“主攻”。
万小莉称,接下来,经开区经发局将立足现有企业,推动金龙铜管在万工厂、万博新材料等企业产值超100亿元;助力长安跨越、中储粮等龙头企业加快打造百亿级产业集群,有效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协调发展;发挥全区唯一市级链主企业江东机械引领优势,助力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形成规模;狠抓汽车及零部件、船舶及船舶配套、照明电气三条产业链关键节点项目,加快推进新能源专用车、新能源商用车、船舶制造等项目签约落地;推进九龙万博二期、湘渝盐化、威科赛乐等技改扩能和智能化改造项目建设,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让高端化绿色化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成绩可圈可点,令人鼓舞、催人奋进,工作部署目标明确、措施具体有力,有很强的针对性和实践性。”区人大代表、市水投集团万州双源公司党支部书记、董事长尹前进表示,将围绕报告提出的工业强区战略,坚持“项目为王”、以绿色打底,坚定不移壮大优势产业,做大增量、做强存量、做优服务,充分发挥企业在万州水利建设领域的主力军作用,加快重点项目青龙水库建设进度,全面完成大滩口渠系和两个国家扶贫电站建设,让项目早日投运生效,奋力在新征程上跑出加速度,不断增强企业自身的造血功能和核心竞争力。同时,全力推进大滩口水库扩建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实现2024年底开工目标,为万州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可靠的水资源保障。
让高质量发展动能更足底气更足
“坚持做大先进材料、食品加工、装备制造、医药化工、新型能源五个重点产业,目标清、方向明。”区人大代表、重庆跨越(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董事韩路阳表示,作为万州汽车产业龙头企业,长安跨越将以“打造享誉世界的中国商用车”为愿景,稳固燃油车核心业务,以“自主开发+联合开发+定制开发”三种模式开启新品创新引领工程,按照强基、固本、拓发展,分阶段推进油改电,构建新能源研发体系并完成多款新能源商用车产品上市,提升产品核心竞争力;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完善本地零部件制造体系,落实“链长制”精神,促进以长安跨越为龙头、多种工艺技术门类零部件企业为支撑的汽车产业集群,让企业高质量发展动能更足底气更足。
“全力构建‘5+10’现代化工业体系、‘4+4+2’现代化服务业体系、‘7+5’现代化农业体系,塑造高能级、高层次、高梯度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多项经济指标位列全市前列,成绩来之不易,目标催人奋进。”区政协委员、区商务委副主任周庆斌对我区加快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充满信心:“以建设‘区域消费中心城市’为引领,推动全区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周庆斌表示,接下来,区商务委将大力推动区域消费中心城市建设,聚焦商务领域新业态、新模式、新场景,积极引进一批商业项目、企业总部或区域性总部、国内外知名品牌首店落户万州;依托经开区、综保区等开放平台,策划引进技术含量高、就业容量大、带动能力强、符合库区生态环境要求的外资外贸项目,着力培育加工贸易、服务贸易、总部贸易、保税贸易、跨境电商等产业,为万州高质量发展赋能。
用实干为工业强区建设添劲加力
“报告精心描绘了‘新时代新征程新万州’宏伟蓝图,系统谋划了建设现代化新万州的战略部署,为我们基层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区人大代表、高峰街道党工委书记李勇表示,高峰街道将立足经开区核心区域发展优势和城郊区位优势,进一步健全事务管理等工作机制,建立一对一服务企业机制,积极对接经开区和区级相关部门,以一流作风、一流标准、一流状态推进营商环境持续优化,助推经开区高峰园建设,为加快崛起南部产业智造城助力;不断完善城市功能要素,有力推进产城融合发展;重点发展近郊休闲农旅融合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努力实现“规划区”产城融合与“自留地”乡村振兴双轮驱动、同频共振。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强化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和产业技术攻关。”区政协委员、重庆江东机械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总经理刘雪飞表示,区政府工作报告擘画了美好蓝图,未来可期。作为万州装备制造领域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及重庆市装备制造产业链主企业,江东机械将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围绕“做国内一流,参与国际竞争的成形技术提供商”的战略目标,聚焦轻量化成形技术及高端智能装备短板领域,坚持以科技创新为核心,重点突破首台套重大成形技术与高端智能装备开发,并充分发挥院士工作站、海智工作站等科研平台效能,深入开展与高校及科研院所产学研合作,助推创新能力提升。同时,围绕材料、工艺技术、装备开发、质量提升、协同制造等,联合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及上下游企业,共同组建科技创新队伍,协同攻关,提升本地产业链企业创新协同、制造协同与资源协同能力,形成集群发展,用实干实绩为工业强区建设添劲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