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安村江岸复绿后的美丽风光。

保安村养殖的优质蟹。

繁忙的长江芜湖岸线。

保安村水清岸绿的江畔景色。
芜湖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康丽 付君兰 韩骏/文
芜湖传媒中心全媒体记者 许诚 芜湖日报特约摄影师 肖本祥/图
时节已入冬,在芜湖无为泥汊镇保安村,却迎来如秋收般的喜悦。全村3000余亩水面养殖的无为螃蟹悄然成熟,正蓄势待发,准备进军全国市场。
保安村,这个曾经以小农经济为主、产业薄弱的沿江村庄,到如今拥有规模化水产业、种植业,村民变身养殖大户,村集体经济“扭亏为盈”……改变的最大动力,来自于长江大保护战略的“外力”推动,激发了村庄的自我造血能力,打响了绿色转型的“主动仗”。
“好蟹不怕晚”
地处长江之畔的保安村,是典型的圩乡,境内河网密布,水质清澈,为螃蟹的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态环境,孕育出的螃蟹肉质饱满、膏黄丰腴。勤劳的无为百姓,靠水吃水,通过多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模式创新,走出了一条生态养殖之路。
11月下旬,正值保安村螃蟹成熟之际,养殖户刘宏芹便接到了一笔订单,芜湖某企业商城订购了一批精品螃蟹。在水塘边的棚子里,膘肥体壮的螃蟹挨挨挤挤爬满了池子,刘宏芹挑出成熟度最佳的,进行捆扎、包装,忙得不亦乐乎。
“你看这螃蟹,青壳白肚、金爪黄毛,里面是红膏,大的有六七两!”刘宏芹嗓门洪亮,手中沉甸甸的螃蟹“秀”着保安村水域的丰饶。无为螃蟹因养殖周期较长,上市时间较晚一些,近些年凭借过硬品质在市场上声名鹊起。
在靠水吃水的年代,保安村依江而生,村民多靠捕鱼为生,村里也有种植水稻、小麦,养殖水产,但基本上以零散小农户为主。用村党总支书记夏杨的话说,当时村民的生活只能“图个温饱”,产出的农产品毫无市场竞争力。
夏杨11年前任保安村党总支书记,在这之前,他一直在上海经营水产生意,收入十分丰厚。2014年,保安村原书记与一些村民找到在外创业小有成就的夏杨,希望他能回村带领大家共同致富。“当时要放弃自己的水产生意,还是经历了激烈的思想斗争的。”最终还是因为“心中有故土”,夏杨回到了家乡,高票当选村党总支书记,担负起了带领全村脱贫致富的重任。
“乡村振兴的中心任务是让农民群众生活富裕。要实现这个中心任务,产业兴旺是基础,是我们最应该花时间和精力去谋划的。”
谋发展,首先要改变村民的传统观念,从小而散的小农经济,过渡到规模性的种植和养殖业。为此,保安村将土地进行集中流转,发展农业规模化经营,涌现出一批家庭农场主、种植养殖大户,农户通过土地流转获得租金收入,同时还可以到基地务工,促进了农民增收。“江边人,最适宜搞的还是水产,因为有这方面的技术和经验。”夏杨介绍,为此,保安村因地制宜利用丰富的水资源,大力发展螃蟹养殖产业,养殖面积从500余亩逐渐扩增至3000余亩。
“难而正确的路”
保安村日益壮大的规模农业,得益于越来越多的村民改变生存模式,走上了新的“赛道”。2016年起,随着“长江大保护”提出,以及长江“十年禁渔”工作的推行,靠江为生的村民们从“不能接受”到“改变自己”,走过了一条“难而正确的路”。夏杨说得很直观:“禁捕之前,每个人都在江里捕,最后导致没得捕,很多人都只能‘保温饱’;禁捕后,迫使他们转变思维,反而摆脱困境,走上了一条发家致富的路。”
这些村民中,有的不愿外出,有技术的留在村里,从渔民转型,从事起螃蟹养殖、稻虾共养或传统农业种植;也有部分人外出务工,或是在同乡创办的水产企业里参股经商,闯出一番新天地。
由于保安村村民外出创业起步早,抱团发展,造就了一大批外出创业成功人士。面对村里100余户螃蟹养殖户,为了确保他们有一个好的销售渠道,村“两委”主动对接在外创办成功的“苏蟹阁”与“蟹状元”两家水产企业,构建“优先收购+价格保障”机制,在保证质量和规格的前提下,优先收购该村养殖的螃蟹,确保养殖户获得稳定收益,并争取螃蟹养殖人才、技术以及销售渠道等方面的支持,提升水产品品质。
“我之前从事水产行业和海鲜全国联锁销售业务,心里很清楚,任何养殖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市场价格会有大幅下跌的风险,会给养殖业带来巨大考验。”夏杨说,为预防这些风险,村里计划招引并培育螃蟹养殖的上下游产业,壮大螃蟹育苗、精深加工和电商销售,促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升农产品附加值和农业产业抗风险能力。
轮作模式,也让村里的农田变“增收田”。该村在上坝等自然村创建500余亩稻渔生态种养示范基地,以及3600余亩的稻虾轮作基地。水稻收割后,投放虾苗养殖小龙虾,次年6月小龙虾收获完毕再种植水稻。这种时序安排有效利用了土地资源,不仅实现了耕地保护,也有力推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农业产业的发展,还推动了村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今年50岁的刘社平,因病不能从事重体力劳动,早年是村里的贫困户,如今他早已摘掉了这个帽子,与妻子双双在家乡人创办的水产公司里,做后勤管理工作,收入也越来越好。像刘社平这样成功脱贫的村民还有很多。近年来,保安村积极协调开发在外就业岗位和本村公益性岗位,帮助贫困人口务工就业,相继介绍脱贫户50余人到品牌水产企业就业。
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一系列长江生态保护措施也相继落地。最典型的例子是,2020年之前,该村主要通过对江边5000余亩滩涂和水面整合利用对外发包,从中获得收益。“原来村里在滩涂种有2000余亩油菜,2021年为响应‘长江大保护’,我们停止使用滩涂,全部复绿,改造成公益林。”夏杨说,虽然村里失去了这块土地的收益,但大家都知道长江防护林的作用是保护长江水资源,是区域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的生态屏障,最终受益的还是保安百姓。如今,江畔的滩涂重归大自然,种满了杨柳,水清岸绿的好生态引来了鱼翔鸟栖。
如今,随着长江禁捕成效显现,沿江生态环境持续向好,在保安村的江面上,还能不时看到江豚在水中逐浪的画面……以小见大,从保安这个小村庄近十年的蜕变故事中,足以窥见“长江大保护”所引发的生态之变、发展之变与社会之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