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我区“三化”联动破题基层治理现代化

发布日期:2025-11-28 09:20

万州手机台讯 (记者 尧华燕 通讯员 蒋邦魁)近年来,我区积极实践社会治理创新路径,通过依托综治中心主阵地,创新实施“扁平化整合、法治化赋能、数字化驱动”三化联动机制,有力破解基层治理“碎片化”“经验化”“人力化”三大难题,走出了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治理现代化新路径。

数据显示,自今年7月万州区综治中心正式运行以来,全区刑事案件同比下降16.9%,治安案件下降6.3%,社会大局持续稳定,群众安全感稳步提升。

扁平化整合:从“分散治理”到“一体作战”

针对基层治理“碎片化”这一症结,我区以“扁平化”改革为突破口,推动治理资源从“物理叠加”向“化学融合”转变,打造全域覆盖、高效协同的“作战平台”。

高标准建强“中枢平台”,让资源“聚起来”。严格按照综治中心“五有”和“五个规范化”标准,我区在盘活现有资源基础上高标准建成区级综治中心。为打破部门界限,中心推动14个高频涉事部门实现“常驻+轮驻”,将区信访接待中心、区劳动仲裁院等与群众诉求密切相关的机构整体入驻,形成“一门受理、多部门协同”的服务模式。同时,设立4个高频纠纷专职调解室,针对婚姻家庭纠纷、劳动争议纠纷、物业纠纷、重大矛盾纠纷提供“专科门诊”式精准服务,让群众“进一扇门、找对人、办好事”。

全流程健全“运行机制”,让效率“提上来”。为实现综治中心高效运转,制定印发11项配套制度规范,从首接负责、分流指派、协同处置到督办问责、跟踪回访,构建全流程闭环管理机制。同时,将区级综治中心的统筹调度能力延伸至基层,激活全区52个镇乡(街道)综治中心“神经末梢”,依托“五长制”等基层治理机制,组织1.5万名基层网格员深入2972个城乡网格,形成“区级统筹、镇街主战、网格兜底”的三级治理体系。

扁平化改革的成效,最终体现在矛盾化解的速度与温度上。今年以来,该体系累计排查矛盾纠纷67741件。其中,由行业部门化解的疑难纠纷37766件,基层按照“应化解尽化解”要求现场化解“微矛盾”29975件,实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镇街、矛盾不上交”。

法治化赋能:从“凭经验”到“靠法治”

治理现代化,本质是法治化。我区以综治中心为纽带,将法治思维、法治方式贯穿治理全过程,推动治理从“凭经验”向“靠制度”转变,让法治成为化解矛盾、维护稳定的“定盘星”。

建强“法治服务矩阵”,让群众“找得到帮手”。推动13个行业性、专业性人民调解组织和110名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全面入驻两级综治中心,构建“调解+法律服务+司法确认”全链条服务体系。自中心投用以来,累计接待群众4930余人次,调处重难点矛盾纠纷312件,回访履约270件,持续跟进42件,分流至镇街和相关单位办理763件,真正实现“法治服务就在身边”。

推行“赋码管理机制”,让处置“走得对流程”。严格按照上级要求,对综治中心受理的每一起纠纷实行“赋码管理”,为每一起纠纷生成唯一“电子身份证”。严格遵循矛盾纠纷法治化化解“路线图”推进工作,全程记录处置节点、责任主体、办理结果,确保“事事有记录、件件可追溯”。

数字化驱动:从“人海战术”到“智慧治理”

面对新形势下基层治理“风险点多、动态性强”的特点,我区将用好数字化系统作为提升治理效能的“倍增器”,推动基层治理从“被动应对”向“主动预见”转变。

搭建“全域互联”平台,让数据“跑起来”。推动区、镇乡(街道)两级综治中心业务全面接入区治理中心线上平台,打通部门数据壁垒,实现矛盾纠纷、风险隐患“规范受理、全量汇聚、自动分流、高效处置”。2025年,全区通过平安重庆风险闭环管控应用系统流转风险事项1910件。

深化“赋码追溯”应用,让风险“早发现”。将“赋码管理”从法治化处置延伸至数字化追溯,新受理的矛盾纠纷一经赋码,其排查、调解、履约、回访等全生命周期信息均被系统记录,实现全程可追溯、可分析,能够精准捕捉风险隐患,为提前介入、源头化解提供数据支撑。

整合“智能感知”资源,让防控“更精准”。将公安机关人脸识别系统、先发系统等智能监控设备接入区综治中心,构建“智能感知、精准预警、快速处置”的风险防控体系。2025年,全区未发生较大及以上重点敏感案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