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零零后普洪平:我为山川架通途

发布日期:2025-11-25 09:25

普洪平。

普洪平与工人交谈。

普洪平与其团队在施工现场做技术指导。

西渝高铁四方山隧道施工现场。

普洪平检查施工现场。

记者 尧华燕 文/图

在渝东北的连绵群山之间,一条钢铁巨龙正悄然向前延伸。

西渝高铁康渝段站前十五标四方山隧道深处,机械轰鸣声与岩层共振交织。00后云南小伙普洪平穿行于隧道之中,用青春的脚步丈量大国交通的跨度,用智慧的匠心劈开岩层的阻碍,为山川构筑起条条通途。

眼前这条连接西安与重庆两大“米”字型枢纽的国家交通动脉,不仅是一条缩短时空距离的经济走廊,也成为普洪平挥洒青春、施展才华的舞台。

2022年从大学工程管理专业毕业至今,他以隧道为纸、以技术为笔,在滑坡、岩溶水、高地应力交织的复杂地质环境中,在渝东北的山川大地,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

以热血赴山河之约

“选择高铁建设,就是选择把青春安放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2022年盛夏,刚迈出大学校门的普洪平,带着工程管理专业的扎实学识,踏上了建设高铁的征程。

那时的他未曾想到,自己即将参与的四方山隧道,竟是西渝高铁全线公认的“硬骨头”——全长9485米,穿越复杂地质带,滑坡、采空区积水、有害气体、岩溶水等多重不良地质条件交织,施工难度极大。

作为现场技术负责人,普洪平的工作轨迹清晰而坚定:早上8点的隧道掌子面,他头戴安全帽、手持技术交底单,在粉尘与噪音中逐一核对施工参数;深夜十点的项目部办公室,台灯下的他对着地质雷达图谱与施工图纸,一遍遍优化方案、撰写技术材料。“隧道施工容不得半点马虎,每一个数据都关乎安全质量与进度。”这句话,已成为他的座右铭。

今年秋天,10月9日晚,加班整理内业资料时,普洪平接到现场混凝土浇筑堵管的紧急报告。他第一时间奔赴隧道施工现场,沉着指挥,与工人一同投入抢修。通过精准判断堵塞点位,组织分段清障,通宵奋战,保障了浇筑任务的顺利完成,为项目关键节点工期赢得了宝贵时间。这样的紧急处置,在他来到四方山隧道的400多个日夜里,早已成为常态。

为精准掌握围岩变化,他坚持每日至少驻守掌子面4小时,详细记录不同地质段的施工数据;为将技术交底落到实处,他将抽象规范转化为工人易懂的操作流程,手绘施工节点示意图张贴于作业区;为优化工序衔接,他落实“日调度、周复盘”机制,将开挖、支护、衬砌等工序的衔接时间压缩了20%。同事们评价他:“小普身上有股韧劲,再难的技术问题,他都能抱着图纸钻研到天亮。”

在隧道深处,00后的青春有着别样的色彩。当同龄人在都市享受周末时光时,普洪平的周末是在隧道内监测围岩变形;当深夜的朋友圈充满娱乐动态时,他的日记记录的是“今日掘进突破7.2米”的施工进展。

“选择这份工作,就意味着责任。”普洪平的眼神格外坚定,“看着隧道一寸寸向前延伸,想到未来列车穿梭山间的场景,所有的辛苦都值得。”这份坚守,让他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迅速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也让青春在山河之间绽放出别样光芒。

以创新解无人化之难

四方山隧道全工序大机机械化施工,承载着国家级课题机械施工无人化示范的重任,这既是荣誉,更是挑战。课题初期项目部专家和高校团队进行机械定位测试,发现定位不准,遭遇“卡脖子”难题:隧道深处信号遮挡严重,机械定位精度误差大,设备运行难以精准定位,课题无法进入下一步骤。

“技术瓶颈绝不能成为进度的障碍。”普洪平协同项目内外部专家团队攻关。他们在隧道内工作6小时,使用信号测试仪逐米排查信号盲区,发现传统基站信号穿透力不足,无法满足无人设备厘米级定位的需求。“既然传统基站信号穿透力不足,我们就改造升级!”通过查阅国内外隧道通信技术文献,结合工程管理专业的系统思维,他提出“分布式信号基站+北斗定位增强”的解决方案。

在大机施工的探索中,普洪平始终坚持“问题导向”。针对仰拱混凝土振捣不密实的质量通病,项目部研制“仰拱附着式平板振捣器”,他带领工人通过遥控操作实现机械化振捣,实现了作业效率与工程品质的双重跃升。该设备不仅显著降低了人工振捣的作业强度,更从根本上确保了混凝土的密实度与均匀性,使成型后的仰拱表面达到内实外光的线性美观效果;他聚焦施工中的多项质量通病,通过自主研制的“多项微创新工装”,实现了从“人工控制”到“工装保证”的根本性转变,显著提升了施工质量与效率。

这些创新实践,不仅破解了现场施工难题,更推动四方山隧道形成“设计—施工—监测”的全流程质量管控体系。

“00后最大的优势,就是敢想敢试。”项目总工程师对普洪平赞不绝口。在他的技术支撑下,四方山隧道的全配套大机施工覆盖开挖、支护、衬砌等九大工序,掌子面作业人员减少50%以上,施工效率较传统工艺提升30.6%,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零伤亡”的目标。

当被问及攻克技术难关的秘诀时,普洪平笑着说:“不过是把书本知识搬到现场,再把现场问题带回书本,反复打磨而已。”这份扎根实践的创新精神,让他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以成果赋行业之兴

“隧道施工不仅要攻坚克难,更要为行业留下可复制的经验。”这是普洪平始终秉持的理念。在四方山隧道的施工实践中,他带领技术团队将现场创新转化为系统性成果,推动高铁隧道“机械化、智能化、数字化、绿色化”建设迈上新台阶。

截至目前,通过现场创新实践,依托四方山隧道已完成隧道机械化施工关键装备改造升级及配套技术研究,隧道工效全面提升,项目先后参与2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创新研发小型工装32项,发表论文3篇,形成工法3项,申请专利11项。其中“隧道边墙自动布料机”“智能混凝土回弹仪”等10余项工装已在同类工程中推广应用。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无数个“普洪平”在无数个日夜的坚守与钻研。为完善工法细节,他们对比分析国内外20余个隧道项目的施工数据,整理了30余万字的技术笔记;为攻克专利技术中的核心难题,他们组成青年攻关小组,连续一个月泡在实验室开展模拟测试;为推动成果转化,他们主动承担技术推广任务,在行业交流会上分享四方山隧道的实践经验。

如今,四方山隧道的掘进仍在继续,这条穿越群山的钢铁巨龙,承载着几代人的交通梦想,向着贯通的目标稳步迈进。而普洪平的青春故事,也如隧道内的灯光,照亮着青年一代的奋斗之路。

“西渝高铁通车后,西安到重庆的旅行时间将从6小时缩短至2.5小时,想到自己能为这份事业贡献力量,就觉得无比自豪。”普洪平说。

从校园到渝东北的深山,从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到独当一面的技术负责人,00后普洪平用两年多的坚守与创新,在山川之间勾勒出高铁巨龙的轮廓,更用青春与热血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在他的身上,我们看到了年轻一代扎根基层、精益求精的匠心,看到了中国高铁建设者勇于创新、追求卓越的精神。

“高铁是国家的名片,我们青年一代要接过接力棒,用技术与汗水铸就大国交通,让天堑变通途,让梦想照进现实。”普洪平说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