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姚公渡的百分百

发布日期:2025-11-21 10:05 来源:上饶市融媒体中心

姚公渡渔港花园换新颜。

上饶市融媒体中心记者 钟芷涵 孙志红 陈玉霞 文/图

清晨的鄱阳湖,烟波浩渺。朝阳的金辉洒在湖面上,碎成万点金光,也照亮了姚公渡村崭新的白墙黛瓦。

村民胡根水不再像祖辈那样迎着曙光驾船出湖,而是沿着整洁的村道慢步锻炼。他的身后,几艘旧渔船静静地搁浅在岸基上,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诉说着过往,也见证着姚公渡的“新生”。

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从“水上漂”到“岸上富”,这片曾经因渔而兴的土地,如何在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中,奏响新时代“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色乐章?

近日,记者来到江西省鄱阳县渔港花园——姚公渡村蹲点,倾听退捕渔民的上岸心声。

从“靠水吃水”到“多元就业”

“祖祖辈辈都在湖里讨生活,除了打鱼,我们还会啥?”回忆起四年前的那场变革,姚公渡村党支部书记黄海娇记忆犹新。当时,很多村民和她一样,内心充满了焦虑与不舍。“渔船渔网就是渔民的‘命根子’,一下子收了,心里空落落的,更多的是担心未来吃什么、干什么、以后的生活怎么办。”

村民胡战水当年50岁,是家里的顶梁柱,一身的捕鱼本事在湖里能换来丰厚的收获,可上了岸,他感觉自己“成了瞎子,路都不会走”。“企业招工嫌我年纪大,没技能,那段时间整夜整夜睡不着觉,就怕坐吃山空。”他的困境,是当时许多“洗脚上岸”渔民的真实写照。

只有解决了大家的生计问题,村民才能安心,村庄才能和谐。面对迷茫的村民,姚公渡村的村委们没有等待。

“我们给困难村民帮忙协调公益性岗位,还组建了‘搬运队’,想尽办法帮大家就业。”黄海娇说,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村委干部一对一摸底,建立就业台账,精准对接县里工业园区的企业用工需求。同时,县里组织的免费职业技能培训开到了村里,电工、焊工、家政服务、电商直播……过去摆弄渔网的手,开始学习新技能。

“我现在也是搬运队的一员,一年收入也有四五万块钱。”胡战水告诉记者,现在搬运队有15个人,大家生活好了很多,收入比打鱼时还稳定。

村民们自己也在“找出路”。

50岁的胡建新是村里第一批洗脚上岸的渔民,现在在建材大市场开了一家门店,一家人的小日子过得红红火火;52岁的邹福寿转业后搬了家,小孩念书生活都方便了很多……更多退捕渔民在新生活中开启了新职业。

如今,姚公渡村村民在家门口找到了工作,上岸渔民就业率达100%,人均年收入达6万多元。曾经担忧的“失业”,被满满的“获得感”取代。

从“捕鱼为生”到“护渔为荣”

“我从小就跟着父亲在湖上漂,鸬鹚停在哪,鱼群就在哪。”望着波光粼粼的水面,正在巡湖的胡相彪仿佛还能看见从前父辈站在船头“呼鹰捕鱼”的画面,他说,“那时候水比现在还要清,鱼一跳能进舱。”

曾几何时,过度捕捞和水域开发,让这片水域褪去光泽。渔船越捕越多,鱼却越捕越少。直到2020年,长江流域重点水域进入“十年禁渔期”,姚公渡和千万个渔村一样,迎来了命运的转折。

胡相彪一家,是这场转变的缩影。

他们家祖祖辈辈都在捕鱼,父亲胡根水养了一辈子鸬鹚,如今再也不用风吹日晒,安心在家偷闲;大哥也不再出船,转业到镇上做卖鱼的营生;自己则凭借对鄱阳湖水域的熟悉成了鄱阳湖的巡湖协管员,日夜守护着这片水域,实现了“捕鱼人”到“护湖人”的身份转变。

“这条河养育了我们,我们也想保护好它。”每天巡湖,胡相彪都要走上十几里,查看有无偷捕偷排,劝离违规垂钓,偶尔还要救助搁浅的鱼类,遇到岸边玩耍的人群,他也会提醒他们带走垃圾。

禁渔五年,渔民的上岸,换来了湖泊的休养生息。鄱阳湖正在恢复记忆中的模样。

“现在这湖,才有点我小时候的样子。我们不上岸,鱼儿就回不来。”偶尔,姚公渡村委会的理事会会长章树春会到江边散步,看着日渐清澈的湖水和不时跃出水面的鱼儿,他不禁感慨现在生活方便,日子更好了,人们开口就是笑:“想想子孙后代能看到这样的景象,值了。”

从“渔火点点”到“万家灯火”

如今的姚公渡,渔火渐远,但生机却更浓。

草木掩映之中,白墙黛瓦错落有致,推窗见绿、抬头见雀,俨然一幅生态宜居的田园画卷。

在村文化广场上,老人们悠闲地聊着天,孩子们追逐嬉戏;村里规划整齐,环境整洁,依托毗邻鄱阳湖的生态优势,正尝试发展乡村旅游,一些村民将自家小楼改造成了民宿,准备迎接前来观赏湖光山色的游客。

57岁的张菊花现在是村里一名公益保洁员,“虽然是重复的工作,但是比以往安逸很多,很踏实。”她一边扫着石板路一边笑着说,“把村子扫得干干净净,大家看着舒心,我看着也高兴。”

夕阳西下,余晖将姚公渡染成温暖的金色。村头“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标语在晚霞中格外醒目。

“这里是我们共同的家。”文化墙上,一行村民手写的标语道出了所有人的心声。黄海娇现在和村里人都熟悉,常常和大家唠家常,脸上都是笑容,她说:“我们渔民是最讲实际的,吃饭的问题解决了,心就定了,现在遇到什么事都是一起想办法解决。”

村委会的展示厅里,搁置的旧渔船静默陈列,蓑衣、渔网、鸬鹚模型摆放整齐,成为一座微型的渔文化博览角。它们不再出征,却以另一种方式“航行”——承载着乡愁,也驶向未来。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从“靠水吃水”到“靠水护水”,从“水上漂”到“岸上富”,姚公渡不再被渔网拴住日子,而是被绿意包裹、被笑声环绕——日子不再靠“捕”,而是靠“守”。守好这一方绿水青山,就守住了比捕获更长久、更踏实的好光阴。

微光穿云,洒在昌江与乐安河交汇的老渡口。水面碎金闪烁,静静流向鄱阳湖的浩渺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