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从“空壳村”到“全国文明村” ——安溪村的蝶变“密码”

发布日期:2025-11-20 10:01

安澜谷旅游景区。

村民一起包饺子。

干群围坐一堂协商议事

安溪村党群服务中心。

游客体验滑翔伞项目。

记者 尧华燕 文/图

青山环抱,绿水蜿蜒,产业兴旺,民风淳朴。万州区长岭镇安溪村,沥青路如墨带般蜿蜒穿村过湾,环绕着一湖碧水轻轻飘扬。法治文化广场的树荫下,老人们正悠闲地拉着家常……

这幅动静相宜的乡村画卷,是许多人心中向往的“诗与远方”,更是安溪村人挺直腰杆、自豪展示的美丽家园。

今年5月,安溪村的乡村之美再次获得国家级认可,荣获第七届“全国文明村”称号。

难以想象,十年前这里还被称为“空壳村”“光棍村”“穷窝子”,如今却已蜕变成“产业兴、生态美、乡风淳”的全国文明村,并先后揽获“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重庆市全域旅游示范村”“重庆市绿色示范村庄”等一系列荣誉。

短短十年,安溪村何以实现如此华丽的转身?答案,藏在党建引领的红色基因中,写在金色产业的富民画卷里,融于乡风文明的润物无声处,更刻在绿水青山的生态底色上。

塑“形”——从“独角戏”到“大合唱”,齐心绘就山村之美

安溪村的蜕变,始于道路的改变。村民陈小维对十年前的路况记忆犹新:“那时候路又破又烂,出门都得看天气。一下雨,全是泥泞,一脚踩下去,连鞋都找不着!”说起过去的窘境,他连连摇头。

“现在你看,皮鞋随便穿!全村二十多公里道路全部硬化,雨天出门走到哪儿都不会脏鞋。”陈小维指着脚上锃亮的皮鞋,笑容满面。

道路畅通,如同为安溪村打开了美丽蜕变的大门。随后,村里陆续推进危房改造、山坪塘整治、新建供水工程、安装自来水管网,并全面开展人居环境整治……

面对乡村环境整治面广量大的挑战,安溪村的“变美”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仅靠村干部一时一地的努力,显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我们必须把少数人的‘独角戏’,转变为全体村民共同参与的‘大合唱’,才能真正实现长治久美。”安溪村党总支书记陈献齐深有感触地说。

为此,安溪村创新推出双轨并行机制:一方面,以“学习进家门、服务进家门、宣讲进家门”的“三进家门”为载体,将党的创新理论送入寻常百姓家,从思想层面凝聚共识、引领民意;另一方面,通过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选树身边榜样、组织文化活动,把文明新风吹遍山村的每一个角落,以文化浸润民心。

思想的转变带来了山村的巨变。人居环境整治从最初的“要我干”逐渐转变为“我要干”,最终成为村民自觉的行动习惯。

如今,安溪村彻底告别“脏乱差”,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绿雅美”的华丽转身。

路畅通了,村庄洁净了,家园变美了,村民的精气神也随之提升,为后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赋“能”——从“单打独斗”到“多元共生”,携手迈向共富路

乡村振兴,产业是根基。安溪村的绿水青山,正不断转化为金山银山。

如今的安溪村,万物葱茏,生机勃勃。站在村委会远眺,80亩水面的安溪水库静卧山涧,碧波倒映着两岸青山,3000多亩经果林沿库岸铺展,构成一幅美丽的产业生态画卷。

“目前村内有种养殖业主21家,种植面积从原来的600亩扩大到3500多亩,还拥有1个市级农民工返乡创业园、20个就业车间、1个农副产品销售中心和1个村级供销社……”谈起安溪村的产业布局,陈献齐如数家珍,语气中充满自豪。

从一个没有规模产业、仅靠传统种植的单一产业村,到如今农、商、旅融合共生的多元产业体系,安溪村不仅实现经济总量突破1亿元,村集体经济更率先突破100万元,并两次向全体村民分红共计57.9万元,迈出共同富裕的坚实步伐。

小山村如何走出共富路?安溪村的答案是——“红色”赋能。

“我们紧紧抓住党建这一‘牛鼻子’,把支部建在产业上,建立党建+农商旅融合发展、党建+现代产业示范带动、党建+集体经济利益联结等一系列机制,大力推进‘三变改革’,为乡村发展注入强劲动力。”陈献齐介绍道。

在党建引领下,安溪村按照“农商旅一体化融合发展”思路,引进企业打造安澜谷国家旅游景区,建成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景区年接待游客超过30万人次,旅游年收入达3000万元,带动500余人就业增收。

与此同时,安溪村围绕“安澜谷”核心开展以商招商,先后引进20余家业主和旅游项目,初步形成“农商旅”深度融合和“一村多品”的产业格局。

随着产业形态日益丰富,安溪村将财政扶持资金、自有积累资金、资源等作价入股到产业项目中,壮大集体经济,并鼓励农户以自有资金入股兴办民宿、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实现集体增收与群众致富的双赢。

铸“魂”——从“传统自治”到“三治融合”,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

“书记,我想把户口从城里迁回村里,行不行?”前不久,村民胡成树找到陈献齐,提出了一个令人意外的请求。

胡成树祖辈都生活在安溪村,后来随儿子将户口迁到了城里。刚迁走时,村里人还羡慕他成了“城里人”。然而不到十年,胡老汉却后悔了。

为什么?在他看来,安溪村不仅富了、美了,也更和谐了。“现在村里环境好、产业旺,邻里和睦,生活比城里还舒心!”他感慨道。

近年来,安溪村充分发挥自治、法治、德治的作用,推动传统自治向“三治融合”转变,始终以服务群众、造福群众为基层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深入实施积分制,拓宽议事协商渠道,持续壮大村集体经济,不断激活基层治理活力,带来乡村的“美丽蜕变”。

村民宋兴成的经历正是这一变迁的缩影。他曾在安溪村租地1000亩种植西瓜,因经营不善亏损,拖欠村民工资6.8万余元。村委会依法介入,请来法律援助律师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法院判决宋兴成全额支付拖欠工资。

然而判决生效后,宋兴成无力履行,被拖欠工资的村民情绪激动。为防止矛盾激化,村委会启动“村落夜话”机制,召集大家傍晚座谈。

“宋老板确实困难,生意失败后一直没缓过来。他多方筹借,现在只能拿出3.4万元。大家都是乡里乡亲,互相体谅一下,等他渡过难关,也许还有翻身的机会。”院坝上,陈献齐耐心调解,最终村民表示理解,同意分期偿还方案。

果然,第二年宋兴成的产业有了起色,剩余3.4万元欠薪在村委会监督下全部兑现。

除了化解矛盾,“村落夜话”还成为安溪村民议事协商的重要平台。基础设施建设、集体经济收支、产业规划等,都是“夜话”的热点话题。遇到疑难问题时,有穿“蓝制服”的志愿者宣讲法律、提供咨询、调解纠纷,还有本土“五老”人员、致富能人传授经验、讲解村规,营造出良好的民主协商氛围。

在“村落夜话”中,村民们还共同商议推出积分制德治机制。“我们从自治、德治、法治三个维度出发,将环境整治、文明新风、乡村建设、兴业致富等乡村振兴重点任务纳入评比,细化出41项积分项目,并分别赋予相应分值。”陈献齐介绍,“村民每完成一项,即可获得积分,并可每季度或年底凭累计积分到积分超市兑换生活用品、米面油等实物。”

通过树立“积分是手段,治理是目标”的理念,落实精神褒奖、物质奖励、政策支持等举措,有效激发了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截至目前,安溪村已有348人次参与积分兑换,累计发放价值4.6万余元的奖品,真正实现了“小积分”撬动“大文明”的治理效果。

漫步今天的安溪村,庭院整洁、乡风文明、产业繁荣。村民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文明已成为这里最动人的底色。

从昔日的“空壳村”到如今的“全国文明村”,安溪村用十年时间完成了华丽蝶变。这个曾经默默无闻的小山村,通过党建引领、产业振兴、文明赋能,探索出一条乡村振兴的创新之路,为新时代农村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未来,安溪村将继续深化全国文明村创建,发挥好示范引领作用,不断提升村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谱写更加辉煌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