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向勇查看监测数据。

向勇(右)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

向勇(右)正在记录水样的各类指标。

向勇(右)正专注地进行水质监测采样。
记者 黄玉保 文/图
江水如镜,倒映山川。生态之美,尽在碧波之间。打水、分装、现场检测……11月12日上午,沱口污水处理厂出水口取样点,一群野鸭掠过江面,翅尖划出优美的涟漪,重庆市万州区生态环境监测站高级工程师向勇正专注地进行水质监测采样。
“容器采样前需要用水样冲洗两到三次,采样一般在水下0.5米处进行。”向勇一边讲解,一边将取样瓶缓缓伸入水中,动作娴熟而轻柔。
从青春年少到两鬓斑白,向勇扎根长江水质监测一线,已经整整29年。
29年来,被同事们亲切地称为“水医生”的向勇,既是“长江的把脉人”,用精准数据诊断水质健康状况;也是“时间的见证者”,以坚守与奉献守护着长江的碧水清波。
“初生牛犊”
用勇毅迎接首次挑战
1996年秋天,万州五桥区的老街巷里,一个背着简单行囊的年轻人踏进了环境监测站的大门。23岁的向勇站在斑驳的办公楼前,深吸了一口气——这里,将是他守护长江的起点。
“细皮嫩肉的,怕是吃不了这份苦。”“咱们这活儿可是要风里来雨里去的,这小伙子估计待不长。”同事们的议论隐约传来,向勇没有辩解,只是默默放下行李,拿起抹布将每一个实验器具擦拭得锃亮。
考验来得比预想中要快。那是入职后的第一个冬天,办公室电话急促响起——一家水泥厂的废气排放需要现场取样监测。“这个样可不好取,烟囱高达30多米,得徒手攀爬钢制扶手,难度大,得派个年轻人去。”站长话音刚落,向勇便站起身:“我去。”
站在水泥厂高耸的烟囱下,寒风在钢架间呼啸。向勇系好安全带,抬头望向直插云霄的烟囱顶端,深吸一口气。“扶紧铁环、眼往上看、脚下要稳、匀速攀爬”——他在心中默念着老师傅传授的十六字要诀,开始向上攀登。
接近顶部时,寒风如刀割面,烟雾熏得他眼泪直流。他下意识抬手擦拭,松开了扶手,脚下突然一滑,整个人猛地向下坠落!“小心!”底下的人群惊呼。“砰”的一声,安全带绷紧,将他牢牢拉住。
当他带着样品稳稳落地时,水泥厂负责人忍不住竖起大拇指:“我爬这个烟囱,十几米腿就软了。你还要带着设备上下,真是太了不起了!”向勇抹去脸上的烟灰,露出了腼腆而坚定的笑容。
这一次经历,彻底改变了同事们对这个“文弱”小伙的看法:他不是来“镀金”的,而是要真正扎根这片土地,当好长江生态的“守护者”。
“扁担挑责”
用坚持守护碧水清波
2005年10月的一天,秋雨连绵,长江支流瀼渡河的水面泛起层层涟漪。当天,向勇要前往瀼渡河和石桥河的断面取样——那里是流域水质考核的重要监测点。
当时的交通极为不便,从监测站到取样点,需先乘坐两个小时大巴车,再换乘近一小时的木船,最后步行2公里才能抵达。向勇用扁担挑起沉甸甸的监测设备,在肩上垫了条毛巾,便匆匆出发。
抵达河边的渡口,船夫帮他把设备小心搬到船上。木船狭小而简陋,在江面上如一片柳叶摇晃着前行。
行至河中央时,一艘货船迎面驶来,激起的浪花劈头盖脸砸在木船上。瞬间,向勇浑身湿透,冰冷的江水顺着衣领流淌,江风吹过,冻得他直打哆嗦。
抵达岸边时,他的嘴唇已经冻得发紫,牙齿不住地打颤。向附近村民借了一套干净的粗布衣裳换上后,他顾不上休息,立刻扛起设备向取样点走去。
雨后的山路泥泞难行,每走一步脚都会陷进泥里半截。他深一脚浅一脚地前行,鞋里灌满泥水,冰凉刺骨。
抵达取样点后,向勇按照规范流程,在不同水深、不同位置采集了多个水样,仔细记录下时间、水温、pH值等关键信息,每一个步骤都一丝不苟。
当晚8点,向勇带着水样和数据回到实验室,门卫大爷见实验室的灯光亮着,便进门查看,发现他发着高烧,额头滚烫,就劝他回去休息。
“水样不能放,越放数据偏差越大。”他吃了几片退烧药,便坐在实验台前,开始对水样进行检测分析。直到深夜12点多,所有水样的分析工作才全部完成。看着检测报告上的数据,他长长地舒了一口气,趴在桌上沉沉睡去。
如今的瀼渡河,早已不复当年的模样。经过多年治理,河水清澈见底,两岸绿树成荫。但向勇始终记得,那条他走了近10年的泥泞水路,那身不合身的粗布衣裳,以及深夜实验室里那盏明亮的灯——正是这些经历,让他更加坚定了守护碧水的初心。
“烈日逆行”
用汗水浇筑生态防线
2018年7月,正是万州最热的季节,室外气温高达40多摄氏度。就在这样的天气里,向勇接到紧急任务:后山镇铁山村的水源被污染,必须立刻前往取样检测。
“水源关系到群众的健康,一刻都不能耽误!”向勇二话不说,背起便携式监测装备立刻出发。铁山村的水源位于大山深处,需步行10多里山路才能抵达。
山路崎岖狭窄,烈日如火球炙烤大地。汗水顺着向勇的额角流淌,浸湿了白大褂,紧紧贴在身上,析出一层白色的盐渍,但他始终没有放慢脚步。
“向老师,歇会儿吧,太晒了!”同行的司机气喘吁吁地劝道。“不行,早一分钟抵达,就能早一分钟拿到数据,村民就能早一分钟安心。”向勇摆摆手,继续赶路。
抵达水源地后,他蹲在滚烫的地面上,核对采样点位坐标,按照规范流程采集水样,同步测量水温、pH值、溶解氧等指标。汗水滴落在采样瓶上,瞬间蒸发,留下一个个白色痕迹。
为了全面掌握污染情况,向勇决定在不同时段进行多次采样。当天中午,他带着第二批水样返程时,突然头晕目眩,恶心呕吐,身体摇晃着倒下。司机立刻拨打了求救电话,并用随身携带的矿泉水给他物理降温。
向勇醒来第一句话便是:“水样保护好没?”得知水样安全保存,他才松了口气。稍事休息,他又挣扎着要赶往现场。大家极力劝阻,他却说:“我最了解情况,我不去谁去?”
最终,在他的坚持下,监测结果第一时间反馈给相关部门,为污染处置提供了精准的技术支撑,保障了村民饮水安全。
“生态环境监测工作是环境管理的‘前沿哨’。”29年来,向勇的足迹遍布万州的江河湖库,他和同事们定期对全区200多个水质监测点开展手工监测,每年累计获得手工监测数据4万余个。同时,每天通过水质自动监测网络对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进行审核、确认,所有站点每年获得监测数据7万余个,用精准数据为长江生态保护筑起第一道防线。
采访当天,记者随向勇乘坐监测船前往长江万州段武陵断面取样。船行江中,水清岸绿,一群红嘴鸥掠过船艏。向勇告诉记者,除了南迁北归的候鸟红嘴鸥,监测取样时邂逅白鹭、野鸭等留鸟已成为常态。
“有‘自然环境评价师’之称的红嘴鸥对水环境极为挑剔,其频繁现身正是水质改善的有力证明。候鸟用翅膀为生态投票,比任何数据都更有说服力。”向勇感慨道,看着江水一天天变清,他比谁都高兴。
29年,青丝变白发,向勇把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长江。他的身影,早已成为这江上最动人的风景。
在这条守护长江的漫长征途上,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向勇依然在坚定前行,用他的话说:“只要江水需要,我就会一直守护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