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艳丽
一篇《守护2000公里岸线》纪实报道,让长江万州段的生态蝶变跃然纸上。从捕鱼人到护渔人、经验巡查到科技护渔、非法捕捞高发到锐减、鱼类资源衰退到复苏的四大转变,见证了万州守护长江鱼类资源的喜人成果。
从“靠江吃江”到“守江护江”的身份转变,是最动人的生态答卷。渔民谭世权放下渔网换上巡护服,将对江情鱼性的熟悉转化为护渔优势,成了2000公里岸线的“守护者”。这种身份的转变带动更多居民加入志愿护江行列,让生态责任在岸线间传递。
从“脚跑眼观”迈向“智能时代”,科技的赋能让护渔更加精准高效。AI智能预警、红外夜视追踪、34个“渔政天眼”全覆盖,取代了过去依赖经验的巡查模式。凌晨的异常信号、隐蔽的支流非法捕捞,都逃不过科技的“火眼金睛”,破解了岸线长、监管难的治理痛点。
从“屡禁不止”转为“大幅下降”,执法高压与全民参与,让非法捕捞有了极大改观。严管重罚形成震慑,宣传引导凝聚共识,以前密溪沟等岸线多见“钉子户”,如今每月难觅违规渔具;“不敢捕、不能捕、不想捕”的社会氛围日益浓厚。
从“难见鱼影”到“鱼跃成群”,库区鱼类资源显著改善,生态明显复苏。珍稀物种重现江湖,鱼类种群增多、个头增大,这些变化印证着守护的价值,更诠释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深刻内涵。
四大转变环环相扣,前二者是发展理念的革新,是人心和设备的支撑,后二者是治理效能的提升,是氛围到生态的改变。万州的实践证明,唯有坚守生态底线、创新治理方式、凝聚全民力量,才能让长江岸线永葆生机,为子孙后代留下水清鱼跃的生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