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黄的稻谷堆成“小山”。

机械化收割提高效率。

烘干稻谷。

稻米加工车间。
记者 陈敏 通讯员 夏雨婷 文/图
核心提示
清晨,晨雾如纱。万州区龙沙镇的海螺村已在晨曦中苏醒。
种粮大户张地埔站在田埂上,眼前是一片与众不同的稻田:沉甸甸的稻穗将稻秆压弯了腰,稻叶尖的露珠折射出朝阳的光彩。稻田里,不止有稻子,偶尔“扑通”一声,一尾稻田鱼便跃出水面,仿佛在和列队的稻谷打招呼,为忙碌的秋收图平添几分灵动与趣味。
“你看这稻子,根粗秆壮;再看这鱼,活蹦乱跳。这就是我们‘稻鱼共生’的成果,一田里能挣出两份钱!”张地埔的脸上洋溢着收获的喜悦。
近年来,龙沙镇着力探索稻鱼综合种养,实现了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的多丰收,同时,以机械化种植与产业链延伸为墨,奋力书写着一份关于粮食安全、农民增收与乡村振兴的厚重答卷。
与传统农业相比,这里处处跃动着生态循环的智慧、机械轰鸣的活力与产业延伸的渴望,“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的传统农业叙事正在不断翻涌出新花样。
A
稻鱼共生 一水两用的生态智慧
“我们这儿的鱼,吃的是稻田里的虫和虫卵,住的是稻蔸下的‘天然别墅’,排出的粪便还是上好的有机肥。”在稻鱼综合种养基地,区水产所的技术员向记者形象地解释着稻鱼共生的原理。这并非简单的混养,而是一种基于生态循环的精密系统:水稻为鱼提供荫庇和食物,鱼则为水稻松土、增氧、施肥,两者形成相互依存、互利共生的关系。
这种古老的农耕智慧,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焕发出新的活力。
自2020年起,龙沙镇紧抓“藏粮于技”战略和长江十年禁渔的契机,利用自身资源优势,开始在张地埔家庭农场和龙沙水稻农机专业合作社“摸着石头过河”,试点稻鱼综合种养。
起初,只有200亩。转机出现在2021年,通过山东对口帮扶,一种特色鱼种——四鼻孔鲤鱼,被区乡村振兴局和区水产所引入龙沙。
“这鱼适应性好,长得快,肉质细嫩,味道鲜香,营养能比得上以前的野生江鱼。”龙沙镇农业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优质鱼种的引入,如同给新模式装上了加速器,迅速从海螺村扩展到印合、黄金、彭家、雨台等村。如今,龙沙镇的稻鱼种养面积已发展到3000亩。
谭高是龙沙镇水稻种植大户,在农技专家的技术支持下,他经营的稻鱼综合种养项目喜获丰收。
趁着收割稻谷的空当,谭高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单纯种植水稻,一亩水田大约能产250公斤大米,按照6元一公斤的价格,亩均产值在1500元左右。实施稻鱼共生种养模式后,水稻不会减产,稻田不打农药,不施化肥,产的是真正的绿色大米,市场价可以卖到14元一公斤,而且稻田投放的是鲤鱼、黄金鲫鱼等市场行情好的鱼苗,销路完全不愁。一亩稻田一年至少能产100多公斤鱼,利润可达到2000元出头,收益比单纯种植水稻要高得多。
“以前只种稻,刨去成本,赚头有限。现在一块田,两份收入,心里踏实多了。”这笔经济账,算亮了农户的眼睛,也算活了乡村振兴的产业棋局。
B
智慧赋能 激活现代农业发展引擎
规模化、生态化的种养模式,对生产效率提出了更高要求。
“嗡嗡嗡……”一阵规律的轰鸣声由远及近,一架植保无人机在技术员的操控下,沿着预设路线低空掠过,均匀地洒下雾状药液,几分钟就完成了一大片田块的作业。
“以前打药是大工程,一个人一天最多打三五亩,人工费一人就得七八十元一天。”张地埔感慨道,现在好了,一个飞手操作这“铁蜻蜓”,一个观察员负责观察,一天就能搞定四五百亩,又快又安全。
而在龙沙镇综合农事服务与应急中心,负责人冉世田正指挥着烘干作业。巨大的烘干机隆隆作响,冒着热气的湿谷通过传送带源源不断送入。“一天能烘干100吨,十来个小时就能完成。”冉世田介绍,这套从成都引进的天然气烘干设备,环保又高效,服务覆盖龙沙、武陵、甘宁等周边乡镇。
这正是龙沙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升的缩影。自动化育秧、插秧机插秧、无人机植保、机械化收割……在龙沙镇,水稻种植的机械化、科技化程度正不断提高。目前,全镇配备了高速插秧机7台、植保无人机8台、谷物联合收割机15台、粮食烘干设备7台,水稻综合机械化率已达79%。
智慧农机已成为田间地头的“绝对主力”。除了机械化,更多的“黑科技”在默默发力:配方施肥,通过对土壤的“体检”,缺什么补什么,让稻田吃上“营养餐”;绿色防控,用杀虫灯、性诱剂等物理生物方法替代高毒农药,守护稻田的绿色生态。
科技的生命力在于应用,而应用的关键在于人。龙沙镇深谙其中要义,他们不仅请来科研院所的农技专家定期“把脉问诊”,更是挖掘培育了一大批本土的“田秀才”“土专家”。
张地埔就是一位“田秀才”。他虽然讲不出深奥的理论,但十几年的种地经验让他对水稻的脾气了如指掌。
“你看这片叶子颜色有点发黄,可能是缺氮肥了,得赶紧补一点。”“晒田要恰到好处,才能有效控制无效分蘖。”他经常被请去给大伙儿做培训,用最朴实的语言把复杂的农技讲得明明白白。
得益于农技专家、“田秀才”的技术指导和培训,一批批职业农机手逐渐成为智慧农业生产线上的主力军。丁锡军便是其中一位。
“从早上忙到晚上是常态,抢收时甚至要干到凌晨。但有了这些‘铁牛’,再多的地也不怕。”通过自学和农广校的培训,丁锡军掌握了收割机、无人机等多种农机操作技能,年收入能达到8万元左右,比起以往在外奔波,他觉得更踏实更有奔头。
目前,全镇已发展50亩以上种粮大户16户,带动300余户农户参与规模化、机械化生产。
C
链上生金 从“卖原料”到“卖品牌”的价值跃升
稻谷丰收,鱼儿肥美,如何让这些优质的农产品实现价值最大化?龙沙镇的答案是:延长产业链,提升附加值。
在禾益米业的加工车间里,机器轰鸣。经过清理、砻谷、碾米、色选等精加工流程,晶莹剔透的米粒被分装、打包,贴上“三峡禾益”“孙家山牌”鱼田稻米的标签。公司负责人冉军指着一袋成品米介绍:“这是我们的鱼田稻米,米粒饱满、口感回味悠长,因为生态、绿色、无公害,价格比普通米高,在市场上很受欢迎。”
为了确保优质粮源的销路稳定,龙沙镇积极开展“合作社+农户”的订单农业模式。今年三月初,由区农业农村委牵头,企业、合作社与农户签订合同,约定种植荃香优香66、宜香2115等优质品种,并承诺以高于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前提是各项指标必须符合要求,特别是鱼田稻米,必须符合“零农药、零化肥”的生态标准。
这种模式,既解决了企业“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困境,也消除了农户“种出来卖不掉”的后顾之忧。
“我们不仅卖精装大米,连米糠等副产品也利用起来。”冉军说,通过精深加工,让稻谷的价值层层跃升。
然而,前行之路亦有挑战。冉军坦言,品牌知名度和市场推广仍是短板。“常规米大概6元一公斤,我们的鱼田稻米能卖到14元左右一公斤,品质没的说,但让更多消费者知晓并认可,还需要下大力气。”目前,他们正在尝试线上直播等新渠道,希望让“三峡禾益”的品牌走得更远。
短 评
稻鱼综合种养、机械化种植、产业链延伸——龙沙镇的实践,勾勒出一幅绿色高效农业的生动图景。实践证明,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农业完全可以走出一条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协同共赢的发展道路。这不仅是“藏粮于技”战略的深入落实,更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有益探索。
从依靠人力“看天吃饭”到机械化、智能化生产,从单纯追求产量到注重品质和品牌,从单一种植到复合种养、融合发展,龙沙镇水稻产业的变革是我区农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
随着强链、延链、补链工作的持续推进,这条以“稻”为基、以“鱼”为媒、以“机”为翼、以“链”为桥的乡村振兴之路,必将越走越宽广,让更多的“稻田黄金”被挖掘出来,惠及更多的乡村和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