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村庄院落有“面子” 群众生活有“里子”

发布日期:2025-11-05 11:00

图片说明 ①宽敞整洁的农村公路。 ②整洁的农家院落。 ③罗田古镇,古朴悠远。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刘冬生 熊倩 文/图

近日,记者来到罗田镇马头社区燕湾院子,几位老人站在一棵枫香树下,一边拉着家常,一边你一句我一嘴地讨论着院子四周展现乡风民俗、感恩奋进、法治文化等内容的墙体画,不时传来阵阵爽朗的笑声。不远处,六合村的金丝皇菊基地里,朵朵金黄的菊花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村民们正忙碌地准备采摘季的到来。一幅和谐幸福、产业兴旺的美丽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这正是罗田镇以“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盐茶古道重要驿站”为底色,用文化软实力赋能乡村振兴的生动缩影——不仅让村落有了“开窗看绿、推门闻香”的“面子”,更让产业有奔头、百姓有底气,攒足了日子越过越红火的“里子”

以文塑形 从“脏乱差”到“美如画”

“以前,村庄内的基础设施落后,道路泥泞,生活配套功能不全。”年逾七旬的杨秀福站在金黄甲大院里,望着修缮一新的古建筑和整洁的庭院,感慨良多。作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金黄甲大院曾因年久失修而破败,如今却成为用坪传统村落复兴的“原点”。

通过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罗田镇以金黄甲大院为核心,逐步恢复了传统村落的生机,白墙黛瓦、青石板路与古树相映成趣,仿佛时光在此重新流淌。

不仅仅是金黄甲院子,罗田镇还打造了较场坝院子、燕湾院子、跳蹬桥院子、卡门院子等多个“开窗看绿、推门闻香、移步见景”的美丽农家院落。这些院子不仅注重外在环境的美化,更通过文化墙、《村民公约》等形式,激发群众自我管理的主体意识。在燕湾院子,一幅幅描绘乡风民俗、法制文化的墙体画成为村民茶余饭后的谈资;在长堰村郎家河院子,儒家文化、教学文化等元素被巧妙植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环境要整洁,码放要有形……助人为乐好,宽厚感情增……”杨秀福指着挂在墙上的《村民公约》“顺口溜”对记者说,“现在,邻里吵架斗嘴的少了,婆媳不和谐的声音没有了,大家更愿意互帮互助、向上向善。”这种以文塑形的方式,让每个山旮旯里的院子都实现了“内外兼修”,庭院“小美”正汇聚成乡村“大美”。

罗田镇还深入挖掘“盐茶古道重要驿站”的历史文化资源,将古道元素融入乡村建设中。在普济桥旁,古驿道的痕迹被精心保留;在罗田老街,青石板路和仿古灯笼再现了昔日商贾往来的繁华。文化不仅美化了环境,更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纽带,让村民在潜移默化中传承文明乡风。

以文兴业 从“土特产”到“金招牌”

记者沿着蜿蜒的山路走进六合村金丝皇菊基地,连片的菊花在微风中摇曳。

“再过几天就是采摘季了,今年收成肯定不错!”基地负责人黄秀云笑着告诉记者。这片60亩的基地,年产量达6.5吨,年产值50万元,不仅带动周边农户145人就业,还让六合村40余人年人均增收6000元以上。

村民谭宗明长期在基地帮忙,他乐呵呵地说:“不耽误家里的事情,一天也能挣一百多元钱,活不累,还能减轻家里的压力。”金丝皇菊的“走红”,正是罗田镇以文兴业的一个生动注脚。

近年来,罗田镇立足山地资源禀赋,厚植生态优势,念好“山字经”,做好“水文章”,大力发展高山大米、水果、药材、烤烟等绿色产业。但这里的实践表明,文化赋能产业并非简单贴标签,而是将文化内涵深度融入规划、生产、品牌和营销全链条。以“罗田大米”为例,它不仅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更承载着“御用大米之乡”的历史渊源——清朝乾隆年《万县志》记载,罗田大米曾作为贡米进献朝廷。如今,这一文化故事被重新讲述,让“一碗米”串联起数百年的耕读记忆,大大提升了品牌价值。

同样,罗田石斛、金丝皇菊等特产也通过文化赋能,实现了从“土特产”到“文创礼品”的蜕变。在金黄甲大院、普济桥等文化景点,游客不仅能购买包装精美的石斛、皇菊,还能体验古道文化、参与农事活动,感受“农业+文化+旅游”的深度融合。

为提升农产品文化附加值,罗田镇积极开发旅游商品,推动产品礼品化、品牌化,让农产品变身有地方文化印记的“伴手礼”。这种以文兴业的方式,显著提升了产业链的“延展度”。过去,产业以单一生产为导向;如今,通过文化注入,产业向体验、服务等领域延伸。在“金黄甲大院—普济桥—罗田老街”旅游线上,游客可以品尝石斛茶、参与稻米收割、聆听古道故事,实现从“土特产”到“金招牌”;从“卖产品”到“卖体验”“卖文化”的转变。

罗田镇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镇已发展高山大米2万亩、高山蔬菜2000亩、高山水果2200亩、中药材1350亩、仿野生石斛近100万丛,并提前建成“万担烤烟镇”。文化成为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催化剂”,让村民依靠家门口的绿水青山吃上了“生态饭”。

以文铸魂 从“老传统”到“新动能”

在罗田镇乡情陈列长廊里,一件件农具、一张张老照片无声诉说着这片土地的变迁;在天生社区乡村文化振兴示范点,孩子们在文化浮雕墙前聆听老人讲述盐茶古道的故事;在《中国传统村落——用坪村志》编纂现场,编写组成员正埋头梳理着村庄的文化遗存……这些场景,是罗田镇以文铸魂的缩影。

守好文化根脉,落脚民生发展。罗田镇定期对金黄甲大院、普济桥、石钟坝院子等文物古迹开展排危修缮,并建成乡情陈列长廊、历史文化浮雕墙等设施,构建起清晰的文化图谱。同时,通过举办“天赐罗盘 云水田园”耕读文化节、“清凉一夏 畅享时光”等接地气的活动,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生机。

曾多次参与活动的村民谭美攸感慨:“以前觉得老传统过时了,现在才发现,它们是我们最宝贵的财富!”文化传承离不开创新传播。罗田镇拍摄了《天赐罗盘 云水田园》MV,邀请区内知名书法家在天然岩石上题写“普济入画 桃源似梦”,并通过创建“万州博士联盟首个乡镇工作站”、与高校共建采风基地等方式,吸引作家、摄影家开展“文艺赋能乡村振兴”采风活动。这些举措不仅提升了罗田的文化魅力,还为产业发展引流增势。

擦亮文化名片,讲好山水故事。罗田镇通过举办“稻香节”“耕读文化节”,制作专题宣传片和文旅歌曲《云水田园》,征集宣传口号“天赐罗盘 云水田园”,全方位展示地方文化特色。一名前来采风的作家赞叹:“这里不仅山水美,文化更美,每一个故事都值得被书写。”

从“老传统”到“新动能”,以文铸魂,让罗田镇在乡村振兴中既保留了“乡土味”,又注入了“时代魂”。通过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村民的综合素质显著提升,为旅游接待、产品服务提供了软环境支撑。

文化,正成为罗田镇高质量发展的“倍增器”,让乡村在现代化进程中不失本色、不减韵味。

云水田园陌上桑,语出天然带土香。

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升级,从文化传承到品牌传播,文化软实力如春风化雨,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每一个角落。如今,行走在罗田的山水之间,既能看见“面子”上的如画风景,又能感受“里子”中的文化底蕴,一幅“生态美、产业兴、百姓富”的乡村振兴新画卷正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