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精耕细作“引育用”文章 推动人才工作提质增效

发布日期:2025-10-30 12:16

2024年开州区“逐梦新重庆、圆梦新未来”高校毕业生等青年群体就业创业培训交流活动。

记者 陈敏 文/图

荟聚新时代,智绘新开州。“十四五”期间,开州区聚焦全市“33618”和全区“1234”现代制造业集群体系建设,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推动川渝万达开地区统筹发展”“万开云同城化”等战略机遇,将人才作为驱动发展的核心引擎,深入实施人才强区首位战略,精耕细作人才培养、引进、用好“三篇文章”,描绘了一幅人才奔涌、活力迸发的壮丽画卷。

2021年以来,开州区新增人才资源5.71万人,同比增加52.38%,人才总量达34.08万人,高层次人才4317人(其中博士23人),为全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大智力动能。

聚势赋能 构建“量质齐升”的人才发展新格局

择天下人才而用之,关键是要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为此,开州区始终着力强化党管人才工作格局,完善人才工作体系,推动人才队伍规模和质量不断提升,柔性引进顶尖人才2名,实现了顶尖人才引进的历史性突破。同时,拥有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2人,入选市级人才计划3人、2团队,入选重庆市原“鸿雁计划”16人,以及一大批重庆市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特级教师、名中医等市级优秀人才,意味着开州人才“磁场”效应显著增强。

人才引得进,更要留得住、安心干。开州区提供人才创新创业全周期服务,投入使用各类人才住房400余套,深化高层次人才“一站式”服务平台建设,提供科技咨询服务、职称评审服务等73项服务,“一揽子”解决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生活、就医等困难问题2900人次。实施党委联系专家人才制度,每名区级领导常态联系1-2名专家人才。常态开展慰问优秀人才活动。注重优先吸收优秀人才入党,加大推荐优秀人才担任“两代表一委员”力度。

与此同时,着力保畅资金政策保障。创新推出返乡创业“三免两贴两推荐”政策,发放落实企业奖补资金2185万元、人才奖励补贴320.08万元,构建起“奖励资助+基金扶持+担保贷款”的多层次扶持体系,对科研人才给予实验室共享、设备补贴、科研经费倾斜等支持,成立渝东北大学生就业创业联盟,提供一次性创业补贴、创业担保贷款及50%的财政贴息等扶持政策,极大地激发了人才的创新创业热情。

机制破局 为人才集聚赋能增效

体制顺、机制活,则人才聚、事业兴。开州区深刻认识到,体制机制是人才活力的“总开关”。“十四五”以来,开州区积极推动人才机制改革破题和优化落地,持续为人才松绑赋能,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人才发展环境。

健全人才发展管理机制。探索人才所有权、使用权和管理权分离改革,加大人才发展专项资金投入,优化调整人才引进审批程序,赋予事业单位考核招聘高层次人才自主权,探索实施“区企共用”人才引进新模式,全力破解重点企业引才难题。

迭代金融服务支持机制。建立种子基金投资损失容忍机制,推动种子基金“投早、投小、投科技”,围绕人才及人才企业实际需要,联合银行、保险、担保机构推出“人才创业贷”“科创成果保”等定制化产品。

创新人才职称评价机制。坚持分类分领域健全人才评价标准,将技术突破、成果转化、基层服务成效等纳入核心评价指标,弱化“帽子”、论文、专利等定量指标,避免简单以学术头衔、人才称号确定薪酬待遇、配置学术资源。

实施创新创造激发机制。实行科技项目“揭榜挂帅”,建立健全“一企一策”“一人一策”灵活的人才政策,激发各类人才创新创造活力,尊重人才专业特长,加强优秀人才宣传,开展优秀人才表彰奖励,选树“人才+项目”典型,切实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

内培外引 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

围绕重点领域和战略需求,开州区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有效的人才项目,为打造人才聚集强“磁场”持续赋能。

加快集聚科技创新主力军。围绕重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问题,加大一流科技领军人才和团队引进培养力度,迭代升级“双招双引”人才引进机制,推动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同频共振。全区现有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企业、专家人才工作室等各类人才发展平台1182个,新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1个,市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2个。

打造青年人才雁阵格局。强化平台建设,规划建设青年人才驿站4个,实施大学生创业帮扶计划,实施校园引才大使行动,深化“校企合作”,推行订单式培养,搭建产业需求与人才需求“双向对接”平台,新增重点产业青年人才2500人,为城市发展注入了青春的朝气与创新的锐气。

构建教育卫生高层次人才新生态。实施教师队伍“十百千万”培养工程,认定区级骨干教师472名,引进教育类高层次人才256名;加大卫生健康人才“骨干引育”,引进高层次卫生人才146名、其中博士6名,评选“开州名医”“开州名中医”10人,卫生人才“区聘乡用”机制改革获《央视新闻》深度报道,成为基层医改的生动实践。

实施农村实用人才强基工程。高位推进“科创中国”中药材产业科技服务团项目,提能升级市畜牧科学院开州分院、国家生猪技术创新中心开州示范站等平台,新增一批“专家大院”“科技小院”,试点建设乡村人才创新创业学院,创新人才联农带农富农机制,培育农村实用人才5500人,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有关经验做法被《中国组织人事报》《光明日报》专题报道。

激活在外人才“反哺家乡”新动能。针对50余万常年在外创新创业人员,开州深入实施“百千万鸿雁兴开”计划,通过“摸底建库、兴开献智、帅乡归雁、暖心服务”四大行动,以乡情为媒,以政策为桥,定期举办乡情大会、开商大会,引进城市央厨智慧港、绿色节能建筑材料等市级区级重点项目40余个,返乡创业人员14.8万人,总投资金额超500亿元,这一人才回引回馈做法被《光明日报》《中国人才》专版宣传报道。

打造万达开人才协同生态圈。建立人才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围绕人才工作共抓、人力资源共享、区域职称资格互认等方面,签订人才协议20余个。常态化开展万达开跨区域人才遴选,互派优秀年轻干部挂职锻炼,联动开展“万达开”专场推介招聘会等40余场次,交流活动100余场次,累计招引专业技术人才3700余人,归档整合录入专家资源1004人,“川渝万达开地区人才协作”获评全市改革创新优秀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