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康复训练。

▶医生正在为脑卒中患者做手术。
10月29日是世界卒中日。脑卒中作为我国居民生命健康的重大威胁之一,其防治关键重在“早”——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不仅能显著提升康复效果,更是降低致残率、挽救生命的重要环节。围绕公众普遍关心的识别、预防及年轻人群风险等问题,记者专访了重庆三峡医专附属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主任张后民。
大脑“灌溉系统”故障,后果很严重
脑卒中,俗称“中风”,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是脑部血管突然破裂或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正常流入大脑,从而引起脑组织损伤的一组疾病。简单来说,就是大脑的“灌溉系统”出了问题,脑细胞因为缺血缺氧而死亡。
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缺血性脑卒中就是脑血管被血栓堵塞,血液无法通过,就好比水管被水垢或杂物堵住了。而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脑血管破裂,血液泄漏到脑组织或周围形成血肿,就好比水管破裂漏水。”张后民形象地解释。
大脑的不同区域控制着身体的不同功能,一旦因缺血或出血受损,相应的功能就会丧失。尽管当前医学已能通过溶栓、取栓为代表的治疗,为部分卒中患者实现血流再通,但仍有相当比例患者在治疗后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瘫痪、言语障碍、吞咽困难、认知障碍。严重者大量脑出血或大面积脑梗死,还会直接压迫脑干等生命中枢,导致呼吸、心跳停止,危及生命。
据《中国脑卒中防治报告(2023)》数据显示,我国40岁及以上人群脑卒中现有患者达1242万,平均每10秒就有1人初发或复发脑卒中,每28秒就有1人因脑卒中离世;幸存者中,约75%留下不同程度的运动、感觉、言语、认知等功能障碍,还有40%患者重度残疾。
因此,张后民强调,识别脑卒中的早期症状和及时救治至关重要,比如面部不对称、言语不清、一侧肢体无力、头晕等。越早认识到这些症状,就越能及时就医,在“黄金时间”内进行治疗,使血管再通,血流恢复,大部分患者可回归家庭和社会。
识别卒中预警,抓住“黄金救治窗”
“我们曾经收治了一个61岁的女患者,她因突然出现左侧肢体无力,被第一时间送到医院进行治疗。”据张后民回忆,当时送来时患者左侧肢体肌力只有二级,能动,但不能抬起来。经过综合检查,医生诊断为缺血性脑卒中,经过溶栓处理,一个小时后,血管开通,手脚能抬起来,预后效果也比较好。
“这个时候千万不能等待观望,寄希望于‘自行缓解’。”张后民提醒,有些人认为患者的症状可能只是暂时的,会自行缓解,从而拖延就医时间。要知道,脑卒中发作后,每延误一分钟,就会有大量的脑细胞死亡,错过最佳治疗时间,可能会留下终身残疾甚至失去生命。
68岁的赵先生便是个活生生的例子。
赵先生此前出现口齿不清,一侧肢体力量差,但他并没有及时就医,而是寄希望于自行缓解,随着症状越来越严重,第二天才前往医院就医。
“入院后一侧肢体只有一级肌力,经诊断后为缺血性脑卒中。”张后民坦言道,虽然经过治疗,肢体肌力恢复到三级,但还是留下了口齿不清、偏瘫的后遗症,日常出行、生活都受到了极大的影响。
因此,一旦怀疑患者发生脑卒中,第一时间拨打120急救电话。在等待救护车期间,应让患者安静躺下,如患者意识不清,要将其头部偏到一边,避免呕吐物吸到肺里,保持呼吸道通畅。如有血压计可先测量血压,告知医生。
张后民指出,对于最常见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其黄金时间窗是在发病后4.5小时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在这个宝贵的时间窗内得到专业救治,恢复效果更好。出血性脑卒中现在则可以及时通过微创手术清除血肿,相比于以前的开颅手术,风险要小很多。
预防是关键 45岁以上高风险人群 建议定期检查
据介绍,脑卒中的发生与多种基础疾病及不良生活习惯密切相关。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慢性病,以及吸烟、酗酒、不健康饮食等行为,都是诱发脑卒中的重要因素。因此,积极控制基础疾病,改善生活方式,是预防脑卒中的根本途径。
张后民建议,应通过规律服药、合理膳食、调整生活习惯等方式,加强对高血压、高脂血症、糖尿病等疾病的日常管理。饮食方面,宜多摄入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减少高糖、高盐、高脂及加工类食品的摄入。同时,应坚决戒烟、限制饮酒,建立健康的生活模式。
规律运动同样不可或缺。推荐每周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骑行等,有助于促进血液循环,降低血栓形成风险,从而有效预防脑卒中。
保持充足睡眠与良好心态也十分重要。每晚保证7—9小时的睡眠,有助于调节内分泌、减轻压力,维护心脑血管健康。积极乐观的情绪能增强机体免疫力,是防病保健的内在力量。此外,应注意避免劳累过度、饮食失调,可选择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锻炼方式以增强体质。
在天气变化时注意保暖,寒冷易导致血管收缩,可能诱发供血障碍,增加卒中风险。
张后民特别指出,对于45岁以上、伴有基础疾病或存在不良生活习惯的高风险人群,建议定期接受心脑血管相关检查,做到早发现、早干预。
值得一提的是,医院创新开展的“经桡动脉穿刺全脑血管造影联合肾动脉造影术”,通过手腕桡动脉进行穿刺,避免了传统术后长时间卧床的限制,减轻了患者痛苦。一次穿刺即可完成脑部与肾动脉系统的综合评估,不仅减少了重复检查,也采用了低剂量造影方案,尤其适合肾功能不全的患者进行筛查。
尽管在大多数人的印象中,中风是老年人多发的疾病,近年来,青年患者也并不少见。“我们接诊过最年轻的脑卒中患者只有30多岁。”张后民分析道,
青年人常见发病原因与老年人有所不同,常见原因是心脏问题。部分人群存在心脏隐性的结构异常,当熬夜、疲劳过度时容易出现高凝因素形成血栓,进而引发脑梗塞。
“无论年龄大小,都应重视卒中预防与早期识别,”张后民呼吁,“健康的生活方式与及时的医疗干预,是抵御卒中威胁的最坚实防线。”
记者 李成敏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