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让每个孩子在美的浸润中绽放精彩

发布日期:2025-10-29 10:17

特色课程。

◀ 教研活动。

校园处处洋溢着和谐的氛围;师生在各级各类艺术、体育、科技竞赛中屡获佳绩;从非遗传承到多元实践,从校园课堂到文化传播……

新时代的美育,绝非仅仅是培养少数艺术特长生的技能教育,其根本使命在于“浸润”——它以审美和人文素养为核心,如阳光、空气和水一般,渗透到学校教育的每一个细胞,潜移默化地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近年来,万州中加友谊小学这种全方位的“浸润”,正是实现学校从外延扩张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更重要的是,学生们阳光自信、审美素养普遍提升,教师队伍的专业能力与教育情怀同步深化。如今,学校的美育特色已成为一张靓丽的名片,获得了家长与社会的高度认可。

跨区域美术教育创新实践

在新时代教育改革的宏大叙事中,美育如何从“软任务”变为“硬实力”,如何从单一的艺术教育走向全面的素养教育,进而成为撬动学校整体高质量发展的战略支点?这是摆在所有教育工作者面前的时代课题。

为深植美育之根,厚积教育之壤,推动跨地域艺术教育理念交融互鉴。近日,一场跨区域的“美育浸润·非遗传承”专题教研活动在中加友谊小学开展。来自贵州兴义的五十位中小学美术教师,与中加友谊小学的教育同仁共聚一堂,以美为媒,共启一段别开生面的美育探索之旅。

兴义教育代表团,实地感受中加友谊小学“美育浸润”的办学气象。一景一物皆教育,一廊一墙皆课堂,老师们在移步易景中,体悟美育在校园中落地生根的实践智慧。

教研活动中的两节美术教学研讨课,各展风采,激荡思维。中加友谊小学陈珣老师执教二年级《六面怪脸》,以手工为体、素养为魂,课堂生动鲜活,意趣盎然。兴义市彭艳老师带来一年级《生肖大家庭》,风格独具,融地域特色于教学实践,彰显一方水土一方艺的教学魅力。

课后,两地教师围坐论道,畅所欲言,于观点交锋中凝练教学共识,共绘美育课堂新图景。

中加友谊小学罗小城老师带来市级非遗“罗氏剪纸”微讲座。罗老师以剪为笔,以纸为媒,娓娓道来如何将传统非遗融入当代美育课堂,为在座教师点亮了一盏融合传统与现代的教学明灯。

此次跨区域教研,不仅构筑起两地美术教育工作者互学共进的桥梁,更在美育理念与非遗传承的交融中,拓展了美术教育的文化深度与创新路径,为新时代美术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源源活水。

美育引擎驱动学校品质跃升

近年来,中加友谊小学秉持“和合与共、至真致远”的核心理念,以“让每个生命绽放精彩”为目标,将美育深度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依托专业引领、课程支撑与多元实践,构建起兼具文化底蕴与创新活力的美育体系。

专业引领以工匠工作室筑牢美育根基。学校以“万州区劳模工匠人才创新工作室”为核心引擎,组建9人专业研发团队,为美育工作提供顶层设计与技术支撑。工作室由市级非遗《罗氏剪纸》传承人罗小城领衔,成员涵盖美术、音乐、体育等多学科骨干教师,形成“研究+传承+创新”的专业梯队。

工作室通过“理论讲解+现场演示+实操指导”模式,系统传授剪纸技艺,培养了一批兼具理论素养与实践能力的美育师资;主研《非遗剪纸进校园的实践路径研究》等课题,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教学资源;带领师生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创意的融合路径,为美育实践注入专业动能。

非遗创新让传统艺术焕发时代活力。学校以罗氏剪纸为核心,构建“传承+融合+应用”的非遗美育链条,让传统艺术在校园落地生根。据介绍,2016年,“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剪纸)传承培训基地”正式挂牌,学校将剪纸纳入特色课程体系,开设剪纸社团、兴趣小组,覆盖不同年级学生,并设立专门的“罗氏剪纸艺术馆”与展览室,陈列师生作品及《古万州十景图》等代表性藏品,其中罗小城创作的《古万州十景图》已被重庆美术馆收藏。日常教学采用“阶梯式培养”模式:低年级从基础纹样入手,高年级尝试主题创作,实现技艺传承的循序渐进。

工作室带领师生突破传统剪纸形式,创新研发“石刻剪纸”艺术——将剪纸的线条美感与石头的自然肌理相结合,通过“设计纹样-镂空剪裁-拓印镶嵌”等步骤,打造出兼具立体感与人文味的艺术作品,成为学校美育的标志性成果。此外,还拓展出《水浒传108将》等大型历史题材作品,其中《水浒传108将》已入围第十七届中国民间文艺山花奖,彰显了非遗传承的专业高度。

同时,将剪纸与德育主题深度融合,开展“廉洁文化剪纸创作”活动。师生以莲花、梅兰竹菊等传统廉洁符号为元素,通过“廉”字造型、场景叙事等形式,创作系列剪纸作品,在校园展览、社团活动中传递“清正高洁”的价值观,实现“以美育人、以美润德”的双重目标。将创作成果转化为文创产品,如剪纸书签、装饰画等,让美育成果走出课堂、融入生活。

多元实践构建全方位美育生态

据了解,在非遗特色基础上,学校还搭建多元化美育平台,通过音乐、体育等多维度实践,让美浸润校园每个角落,目前已开设20余个校级艺术社团、70余个班级社团,实现4200余名学生参与。

音乐美育双线并行。将葫芦丝纳入常规音乐课程,从识谱、指法到合奏,让每个学生都能掌握基础演奏技巧,在悠扬旋律中感受民族音乐之美。组建管乐团,配备专业师资,开展系统性训练,涵盖铜管、木管、打击乐等声部,定期在校园艺术节、“双减”成果展等活动中展演,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与艺术表现力。

体美融合育品格。将足球纳入美育体系,开展日常训练与班级联赛,注重挖掘运动中的美育价值:通过战术配合讲解团队协作之美、体能训练诠释力量与速度之美、赛事礼仪培育规则意识,让学生在挥洒汗水中理解“动态之美”,实现体育与美育的协同育人。

以交流传播美育影响力。学校积极发挥美育示范作用,通过跨区域教研、成果展示等形式,让美育经验走出校园。承办“美育浸润·非遗传承”专题教研活动,吸引贵州省兴义市50名美术骨干教师前来交流,罗小城等工作室成员通过课例展示、微讲座等形式,分享剪纸教学与创新经验,推动区域美育协同发展。同时,师生剪纸作品多次在万州区学校美育成果展等活动中亮相,学校工作坊成为展示区域美育特色的重要窗口。

从非遗传承到多元实践,从校园课堂到文化传播,中加友谊小学以劳模工匠工作室为引领,用剪纸串起文化根脉,用音乐奏响成长旋律,用运动彰显生命活力,构建起“特色鲜明、全员参与、德美融合”的美育体系,真正让每个孩子在美的浸润中绽放精彩。

记者 吴雅娇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