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王钦:将生活的苦酿成回甘的甜

发布日期:2025-10-28 10:03

王钦正专注地冲泡咖啡。

“我会用行动证明,你的鼓励值得”。

秋日里的“白房子”,带着淡淡的咖啡香。



记者 黄玉保 文/图

十月的风带着些许凉意。10月24日,一个普通的早晨,三峡广告产业园内,熹微的晨光透过稀疏的树叶,在“白房子”咖啡屋的窗台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王钦推开木质的窗棂,晨风顺势涌入,拂动她的发丝。37岁的她,动作间褪去了青涩,多了份被时光打磨过的温润。她轻触咖啡机的开关,机器发出温和的嗡鸣,仿佛清晨的私语。

按下萃取键的刹那,深褐色的咖啡液从分流嘴缓缓流淌,如绸缎般顺滑。旁边的蒸汽管噗噗地喷出白雾,她熟练地打发奶泡,不锈钢拉花缸里旋转出柔白的漩涡。

“老规矩?”她抬眼望向推门而入的熟客,手上动作未停。得到肯定的答复后,她将刚刚完成的拿铁轻推过吧台,奶泡上荡漾着完美的天鹅拉花。客人端起杯子时,她浅浅一笑:“今天的豆子有淡淡的酒香,你肯定喜欢。”

这香气穿过窗棂,缠绕着爬满墙壁的牵牛花,轻轻叩醒尚在沉睡的街道。

“这就是我喜欢的生活。”王钦浅浅地笑着,她的人生,就像这杯咖啡,曾浸满苦涩,如今却在时光中熬出了醇厚的甜。


苦涩年华

王钦的老家在响水镇联合村。记忆里,父亲总是那个风尘仆仆的背影——一个小包工头,常年在外。

童年的底色,是田野的绿,和等待的灰。后来,家搬到了万州城区。新房子、新环境却没能带来新的温暖。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父母的争吵成了家里的主旋律。碗碟破碎的声音、拔高的语调、紧闭的房门……小小年纪的她,缩在角落,像一只受惊的鸟儿。那些尖锐的话语像针扎进心里。很受伤,却无处可说。

高中毕业,青春的叛逆混合着长期压抑的委屈,终于爆发。她赌气离家出走。决绝地卖掉了父母送的生日礼物——一辆小轿车,揣着这笔钱,只身奔向成都。

她要证明自己,离开那个令人窒息的家。

她选择了一个看似与她过往经历毫不相干的领域——开一家烤鱼店。从零开始,找店面、谈租金、跑手续,学配方。七十多平方米的路边摊,夏天像蒸笼,冬天像冰窖。她挽起袖子,亲自洗菜、杀鱼、配料、招呼客人。娇嫩的手很快变得粗糙,指甲缝里嵌满了洗不掉的香料痕迹。烟熏火燎是日常,常常忙到深夜,累得腰都直不起来,倒在租住的小房间的床上就能立刻睡着。

她的坚韧和肯吃苦,赢得了回报。烤鱼的味道得到了食客的认可,生意一天天红火起来。从路边摊到拥有三百多平方米的正式店铺,她只用了不到两年时间。店里雇了十多名员工,年营业额超百万元。在那条街上,她成了小有名气的“王老板”。

风风火火,行事干练,那个从响水镇走出来的怯懦女孩,似乎已经脱胎换骨。她仿佛真的把命运的缰绳紧紧握在了自己手中。

爱情的幼苗也似乎在这片奋斗的土壤里悄然生长。她认识了一个男人,对方的热烈追求让她一度以为自己终于等来了苦尽甘来的日子。事业与爱情的双重丰收,让她沉浸在巨大的幸福和对未来的憧憬里。

然而,生活的残酷,远超出她的想象。就在她以为人生即将步入坦途之时,一场灭顶之灾悄然降临。

一场精心设计的合同骗局,像一个巨大的黑洞,瞬间吞噬了她多年来的所有心血。对方利用她的信任和对法律条款的陌生,设下陷阱。等她反应过来,为时已晚。店铺、积蓄,一夜之间化为乌有。

她站在自己曾经倾注了无数心血的店铺前,看着紧闭的卷帘门,感觉整个世界的色彩都被抽空了,只剩下一片绝望的灰白。

而这,仅仅是苦难的开始。就在她最需要依靠和支撑的时候,那个曾信誓旦旦要给她一个家的男友,看清了她已一无所有的现状,冷漠地选择了离开。更残忍的是,他离开时,扔下的不仅是她,还有她腹中的小生命。

背叛与抛弃,像两把淬毒的利剑,将王钦最后一点希望击得粉碎。她拖着仿佛不属于自己的身体,处理完店铺的残局,还清最后的债务,买了一张回万州的车票。来时意气风发,归时满心疮痍。

回到万州,伤口需要愈合,生活还要继续。她与几个朋友合伙,开了一家大排档,想着从头再来,东山再起。但现实再次给了她一击。大排档的管理远比烤鱼店复杂,合伙人意见不合,加上竞争激烈,生意一天比一天差。很快,最后一点本钱被消耗殆尽。希望,像风中残烛,一次次被点燃,又一次次被无情地掐灭。

那段日子,是她人生中最黑暗的时光。像一杯萃取过度、未加任何修饰的咖啡。

她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见人,甚至不敢抱怀里的孩子。她觉得自己是个失败者,连给孩子一个安稳的家都做不到。夜里,孩子睡熟后,她常常坐在窗边流泪,看着窗外的月亮,不知道未来在哪里。


暗夜寻光

就在王钦心灰意冷,快要被生活压垮的时候,太极成了她生命里的一束光。

那段时间,为了排解情绪,她报了一个太极培训班。教练李先生看出了她的低落,从不主动追问,只是在练拳时,耐心地纠正她的动作。“太极讲究以柔克刚,遇强则绕,遇弱则进,人生也是一样。”李先生的话,像一颗石子,落在她沉寂的心湖里,泛起涟漪。

李先生不仅教她练拳,还常常给她讲一些身边人逆境奋起的故事。有一次,在江边练拳时,李先生对她说:“水遇到阻碍,不会硬碰硬,而是绕过去,最终还是能奔向远方。”

慢慢地,王钦的心绪平静了下来。练太极时,她专注于每一个招式,抬手、转身、收拳,动作越来越舒展。汗水浸湿衣衫,心里的郁结却一点点消散。她开始明白,跌倒了不可怕,可怕的是失去站起来的勇气。

真正让她找到新方向的,是太极班上认识的一位大姐姐。

那天练完拳,大姐姐坐在她身边,看着她安静温和的样子,笑着说:“姑娘,你性格温柔,说话又让人舒服,沟通能力又强,不如开家咖啡店试试?”

王钦愣了一下。咖啡店?她从未想过。可大姐姐的话,像一颗种子,落在了她心里。她想起自己偶尔去咖啡店时,那种温暖安静的氛围,以及咖啡香气里的治愈感。

“好,我听你的。”她咬了咬牙,心里燃起了一丝微弱的希望。

可开咖啡店谈何容易,首要的就是场地。临街的店铺租金太贵,她根本承担不起;偏僻的地方又没客流,很难维持。她骑着电动车,在万州的大街小巷转了一遍又一遍,看着一个个店面,心里满是焦急。

就在她快要放弃的时候,朋友王德丽给她带来了转机。“来我们三峡广告产业园吧,产业园正在升级潮窝子文创园,准备试行主理人合伙制模式。”王德丽的话,像一场及时雨,滋润了她干涸的希望。

王德丽不仅全程陪着她筹备,从设计店铺风格到联系装修工人,再到挑选设备和食材,忙前忙后,比自己的事还上心。那个曾经在想象中模糊的“咖啡店”,渐渐有了清晰的轮廓。

看着空荡荡的屋子一点点有了模样,她给咖啡店起了个名字——“白房子”。

王钦说,“白房子”这个名字就是她想要的全部。它像一张素净的画布,等待每一位过客用故事为其上色。更像她对自己内心的一种期许——洗尽铅华,褪去所有苦涩的记忆,只保留生命最初的纯粹与安宁。

她开始疯狂地学习。研究咖啡豆的产地、烘焙程度、风味特点。练习萃取的时间、水温、粉水比。最难的是拉花,牛奶打发的绵密程度和手腕抖动的力度,都需要精准控制。

成堆的失败品,倒掉一杯又一杯。手臂酸了,脖子僵了,但她眼神专注。她知道,这一次,她手里握着的,不只是咖啡杯,更是命运的缰绳。

“白房子”开业那天,阳光很好。她站在门口,看着自己一手打造的小小世界——窗明几净,咖啡飘香,恍如隔世。

朋友们都来祝贺。李先生、王德丽,还有太极班的伙伴。小小的空间里,充满了欢声笑语。

她为第一位客人做了一杯拿铁。手有些抖,拉花不成形。客人却笑着说:“很好喝。”那一刻,她背过身去,眼泪差点掉下来。这杯咖啡里,融化了太多苦涩的过去,也融入了温暖的援手与新生的希望。


向阳而生

如今,“白房子”的每一个清晨,都从咖啡机那一声温和而有力的嗡鸣开始。这声音,对于王钦而言,是世界上最动听的晨曲,是崭新一天的序章。

她系上干净的围裙,那像是她的战袍,也是她开始新的一天的仪式。动作不疾不徐,从容而稳定。挑选咖啡豆,称重,研磨。咖啡豆在磨豆机里碎裂的声响,散发出令人愉悦的香气。将研磨好的咖啡粉填入过滤器,用手掌匀力压实,这个重复了成千上万遍的动作,她做起来依然带着一种近乎虔诚的专注。仿佛手下压实的,不仅仅是咖啡粉,更是她对生活的所有理解与态度。

王钦熟悉每杯咖啡的味道,像熟悉自己孩子的脾性。她能清晰地分辨出耶加雪菲中明亮的柑橘、茉莉花香和柔和的果酸;能品味出曼特宁特有的草药、土壤般的醇厚与强劲;也能欣赏哥斯达黎加那种均衡、干净,带着蜂蜜般甜感的风味特征。

她记得很多熟客的习惯,就像记得老朋友的口味。这里不只是一个买卖场所,更是一个小小的情感驿站。

客人们喜欢在闲暇时来这里坐坐,点一杯契合心情的咖啡,再配上一块她亲手制作的小点心。喝杯咖啡,聊聊天,或者只是发呆。看阳光在窗台上移动、牵牛花悄悄爬上窗棂。王钦话不多,但她善于倾听。她的笑容,有治愈的力量,浅浅的,暖暖的,像冬日的阳光。

又是一个寻常的午后,“白房子”里飘着淡淡的咖啡香。一个满脸愁容的年轻人推门进来,坐在吧台前。

“工作不顺,感情也一团糟,感觉快撑不下去了。”他低声说。王钦没说话,只是静静地听着,手里的动作却没停。她熟练地磨豆、压粉、萃取,深褐色的咖啡液缓缓流淌。蒸汽噗噗地响起,奶泡在她手中旋转出柔白的漩涡。

她把一杯拿铁推到他面前,奶泡上荡漾着完美的心形。“趁热喝吧,”她浅浅一笑,“都会过去的。”她的语气平和,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坚定,那是一种经历过惊涛骇浪后的从容。

“初尝微苦,却在喉间品出了醇厚的甜。”年轻人端起咖啡,笑着对她说。

“姐,你的故事从不挂在嘴边,但每一个知道点滴的人,都能从你平和的笑容里,读到一种力量。那是在绝望中重新站起来,将生活的苦酿成回甘的甜的力量。”后来,走出阴霾、重拾阳光的年轻人成了她店里的常客。

一年后,“白房子”的根基更稳了。在朋友们的鼓励和建议下,她又尝试增加新业务——定制蛋糕。这又是一个全新的领域。从零学起,研究配方,练习抹面,学习裱花。失败是常态,烤糊的蛋糕胚,打过头的奶油,奇形怪状的裱花……她不怕,一次次重来。

终于,她做的蛋糕得到了认可。造型别致,口感细腻。订单渐渐多了起来。咖啡的香,混合着奶油的甜,充盈着“白房子”。生意越来越好,日子也越过越甜。

王钦说,她现在依然会想起过去。那些苦,像咖啡的底味,无法抹去。但已不再刺痛。她感激生命中那些给予她光亮的人——李教练、王德丽,还有那个建议她开咖啡店的大姐姐……他们用善意和援手,将她从泥泞中带出来,走向光明。

“生活也如这刚萃取的咖啡,初尝微苦,却在回甘时品出醇厚的甜。”王钦笑着说。那些年少的叛逆、商海的沉浮、绝境的挣扎,都成了岁月里的沉淀。她把所有的苦涩都藏在心底,用温柔和坚持,把日子熬成了咖啡里的回甘。

王钦按下咖啡机的开关,机器发出温和的嗡鸣。咖啡液缓缓流淌,香气弥漫开来。

这方飘着咖啡香的小天地里,新的一天,温柔地开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