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新生开学典礼。
记者 谭明涛 文/图
“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十四五”期间,忠县紧紧围绕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人才工作的重要论述,坚持党管人才原则,以服务高质量发展为主线,以打造“三峡库区特色中等城市特色产业集群县域样板”为目标,持续深化“‘忠’爱人才”品牌建设,构建起引才聚智、育才赋能、留才安心的良好生态,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筑巢引凤 打造吸引人才的“强磁场”
忠县立足渝东北三峡库区城镇群发展实际,聚焦特色产业需求,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深度融合,形成了吸引人才的“磁场效应”。
品牌引才,声势强劲。连续两年举办的“‘忠’爱人才”系列引才活动,已成为忠县招才引智的“金名片”。从特色产业人才交流峰会到校地合作签约,从“校园引才大使”聘任到《紧缺急需专业目录》发布,一系列举措精准对接人才需求。活动累计吸引院士专家、高校学者等千余名优秀人才参与,与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多所高校达成合作,引进县外优秀人才723名。全网直播观看量突破千万,人民日报等主流媒体深度报道,忠县引才的“声音”传得更远、更响。
平台聚才,产业赋能。围绕新能源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特色产业,忠县柔性引进孙成、印遇龙等院士专家,建设国际院士科创中心、博士工作站,推动“三峡柑橘产业大脑”“资源加工节能降碳”等一批关键技术落地转化。同时,支持民营企业建立科创中心,打造县级以上研发平台28个,在北京、上海等地设立“人才飞地”4个,为产业升级引进高层次人才3000余名,实现了“人才带项目、项目聚人才”的良性循环。
农业育才,振兴乡村。出台《忠县特色农业产业人才引育办法》,推动农业人才与产业深度融合。6家企业获评市级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与西南大学、市农科院等院校合作,创新“高校+政府+企业”模式,引进7名教授牵头攻关柑橘新品种培育与栽培技术,为乡村振兴注入科技动能。
区域联才,协同发展。抢抓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机遇,忠县主动融入区域人才协作。举办川渝“新青年说”发展论坛暨青年人才游学活动,吸引川渝多地青年人才来忠调研交流;与重庆大渡口区、大足区,成都高新区等地深化合作,推动党政、教育、卫生等领域人才互派挂职,累计交流人才36名,构建起区域人才共育共用新格局。
深耕育苗 激活本土人才的“内生力”
忠县坚持外部引进与内部培育并重,推动人才成长与产业发展同频共振,让本土人才“破土飘香”。
创新机制,区企共用。探索“编制周转”模式,打通人才在机关与企业之间的流动通道,实现“区企共用、资源共享”。2024年成功招聘制药工艺硕士研究生1名,为产业人才队伍注入新鲜血液。
研修赋能,助力振兴。县林业专家张磊入选国家级“西部之光”人才计划,赴杭州研修学习,带回先进理念与技术,助力林业技术推广“最后一公里”,推动林业产业提质增效,带动农民增收。
职教强基,培育数字人才。加快建设重庆数字产业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大数据、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专业,计划五年内培养超万名数字技术技能人才,为县域经济数字化转型筑牢人才根基。
多维赋能,夯实本土根基。通过“集中授课+现场讲解+观摩实训+线上教学”等多元方式,培训高素质农民千余人次,培育特色农业人才近1700人次。选派国家、市、县各级科技特派员460名,开展技术服务1.2万余次,引进推广新技术463项、新品种333个,解决技术难题531个。创新“一乡镇一产业一组团”帮扶机制,组建10个专家服务团,构建起“需求-匹配-服务-评价”全流程人才赋能体系,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动力。
优化生态 营造暖心留才的“好环境”
人才竞争,归根结底是环境的竞争。忠县聚焦人才关切,打造“1+6+N”政策体系,营造敬才爱才的良好氛围。
住房保障,安居乐业。投入500万元建设人才公寓,打造青年人才驿站,完善住房储备体系,全面落实租房补贴、安置补助等政策,让人才“住有所居、心有所安”。
服务提质,暖心贴心。坚持党员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专家制度,27名市管干部与38名优秀人才结对联系,全县各级领导干部联系服务人才超2000人次。搭建“一站式”人才服务平台,整合医疗、子女教育、家属就业等73项服务,实现“一窗受理、全程代办”,让人才安心安业。
激励赋能,激发活力。实施“新忠州人才”积分制长效激励,对贡献突出者给予租金减免、医疗保障等支持;设立国家级、市级创新奖励,最高奖励额度达100万元,有效激发人才创新创业热情。
如今,忠县正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务实的举措,持续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从精准引才到精心育才,从放手用才到用心留才,一条以人才驱动创新、以创新引领发展的路径愈发清晰。在这片热土上,各类人才的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正共同书写着县域高质量发展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