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专题培训班。

▲ “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考察学习。

▲ “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拍照合影。
记者 黄玉保 文/图
金秋十月,稻浪起伏,稻谷飘香。巫山县庙宇镇长梁村的千亩稻田里,收割机轰鸣,金黄谷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空气里混着稻谷的清香与柴油的气息,一幅现代农业丰收图景扑面而来。
“大伙加把劲!最后500亩稻谷争取两天内收完。订单不等人,客户还等着新米下锅呢!”10月18日,接连多日的阴雨天终于放晴,站在田埂上的许生一边协调收割进度,一边接催货电话,忙得脚不沾地。
作为这片稻田的“总管家”——经理人许生心里有本清清楚楚的账:“全村1600多亩稻田,亩产稻谷1000公斤左右,加工成大米后已经卖出2万多公斤,现在正与多家超市对接。目的就是要让老百姓的‘米袋子’满起来,‘钱袋子’鼓起来!”许生不只是田间地头的管理者,更是村集体资产的“操盘手”,凭着专业本事让土地生金、资源增值。
在巫山县,像许生这样的经理人已有71名。他们用专业力量破解农村集体经济“能人难寻、运营乏力、人才难留”的难题,推动乡村从“资源沉睡”一步步迈向“资产觉醒”。
A
改革破题:
啃下三大发展“硬骨头”
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巫山,兼具大山区、大库区、大农村的“三重身份”。前些年,农村青壮年劳动力都外出打工,留下的大多是老人和孩子,不少村子守着好山好水好地,却怎么也迈不过发展的坎儿,农村集体经济长期陷在“分布散、规模小、技术弱、效益低”的困境里。
“有地没人管,有品没市场,有想法没门路”,巫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用这三句话,形象地总结出巫山过去集体经济发展面临的“痛点”。怎么让闲置的土地、山林“醒过来”,让特色农产品“走出去”,让懂经营、会管理的人才“留下来”?这三大难题犹如“拦路虎”,横亘在巫山乡村振兴的道路上,成为必须啃下的“硬骨头”。
只有瞄准这“三大难题”,精准发力,才能真正让一方水土“富养”一方人。
今年年初,巫山探索“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改革。通过组建“强村公司”,搭起运营平台,用市场化的法子引进、培养专业人才,建立起“县委统筹、乡镇负责、部门支持、村社落实、群众参与”的工作机制。截至目前,全县126个试点村组建起30个强村公司,有效盘活集体经济存量资产2.5亿余元,4个强村公司年营收突破500万元,平均收益较改革前增长47.33%,带动3600多名本地村民就业,吸引85人返乡创业。
今年7月,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将“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正式纳入国家新职业目录,这一政策红利给巫山的改革注入了“强心剂”。
东风好借力,正是扬帆时。随后,巫山又推出“专业培训+帮带陪跑+实践锻炼”的培育机制,与浙江农林大学合作开展金融、电商、品牌营销等专项培训,邀请浙江运营团队和博士工作站全程手把手指导。
“以前总觉得名不正言不顺,现在有了国家认可的职业身份,不光干劲更足,对接市场资源腰杆也更硬了!”许生说,明确的身份让他从“村干部”到“职业经理人”的转变之路走得更顺当。
B
人才聚能: 组建三大乡村“生力军”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乡村要振兴,人才是关键。巫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为了破解“能人难寻”的问题,实现人才“精准匹配”,当地琢磨出了“外聘专家、下派国企员工、培育本土人才”的人才体系建设方案,让不同领域的行家都有用武之地,共同组成乡村发展的三大“生力军”。
外聘专家团队当好乡村“运营军师”。围绕生产、研发、经营等关键领域,向科研院所、高校、企业发“英雄帖”,用“学术有价值、收益有保障、服务有支撑”的三维激励政策,吸引了31名专家人才扎根。
下派国企员工变身集体经济“职业CEO”。瞄准经营管理、项目建设、金融财务等专业需求,从全县国企员工里选派11人下沉到乡村,他们带着国企成熟的管理经验和资源整合能力,帮强村公司规范运营流程、拓宽市场渠道,成了集体经济发展的“稳定器”。
本土人才打造成产业“操盘手”。通过“精准摸排-实战选拔-能力提升”的闭环培养,从村社干部、致富带头人、种养大户中选出29名本土人才,让他们在自己熟悉的土地上发光发热,让“本土人才服务本土发展”。
今年国庆假期,地处巫山县北部的平河乡漂流凭借其别具一格的亲水体验,成为游客释放激情、追寻“多巴胺”的热门打卡地,不少村民借着漂流的人气开起了民宿,生意也越来越红火,全乡旅游综合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48.5%。
将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其背后的“流量密码”是什么?
“乡里并不是没有资源。”平河乡党委书记杨裕富介绍,该乡位于大山之内,清澈的平河穿境而过,河道平缓,水流清澈,生态极好。以前,好资源藏在深山人未识,没有得到合理的利用。
黄金累千,不如一贤。今年年初,乡里请来土生土长的互联网资深从业者陈辉担任旅游发展的职业经理人。随后,陈辉带着团队协助当地打造了漂流项目,并邀请网络达人体验推广,“平河乡漂流”在网络上持续刷屏,游客纷至沓来——一个能人带来的“流量”,正转化为惠及乡里的“留量”。
无独有偶,竹贤乡“云上竹贤农业开发公司”(强村公司)聘请回国发展的英国硕士研究生干杨岚为公司“CEO”。上任伊始,干杨岚深挖“下庄精神”,拓展党训、校训、团训、亲子学四大研学市场,上任即“巅峰”,仅9个月时间将公司营收提升了34%——沉睡的“精神财富”,在能人手中化作奔涌的“发展活水”。
C
业态焕新: 打造三大发展“增长极”
今年以来,巫山以“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为纽带,汇聚人才,重组要素、重构链条、重塑价值,打造资源激活、业态融合、品牌升级发展三大“增长极”,为乡村发展注入全新活力。
资源活,则全盘活。巫山在各乡镇全力推进闲置资产“资源流转+功能重构”行动,闲置农房改造成民宿餐馆,废弃厂房升级成加工车间,目前试点村的闲置资产盘活率超80%,村集体经营性资产占比超过30%。
业态融合,则链条活。通过村企合作、村村抱团、区域联动,建起“种养殖+农产品加工+乡村旅游”的全链条产业体系,彻底告别过去各村“单打独斗”的老路子。
品牌升级,则价值活。推动“一村一品”融入“巫山好品”品牌矩阵,打造出巫山脆李、巫山脆梨、巫山贡米、巫山恋橙的“母子品牌”体系。其中“巫山脆李”品牌价值达105.17亿元。而“三峡宿集”“三峡红叶节”这些文旅名片,更是吸引了林青霞、许巍等名人来打卡,让巫山乡村旅游火遍全国。
从稻浪翻滚的长梁村,到研学火热的竹贤乡,从品牌响亮的巫山脆李,到客流涌动的三峡民宿,巫山正以“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为笔,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上,写下属于山区库区的崭新篇章。
让集体经济“活”起来、农民腰包“鼓”起来、乡村面貌“美”起来——这是巫山乡村振兴的坚定方向。据巫山县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介绍,当地将持续深化改革,构建“国企引领+村集体负责+强村公司运营+经理人管理”的“国企带镇联村”体系,推动农文旅商深度融合,同步完善人才激励与培养机制,吸引更多专业人才扎根乡土、建功立业。
从“资源沉睡”迈向“资产觉醒”。站在新的发展起点,巫山的“农村集体经济经理人”改革还在往深里走、往实里走。
人才兴,则乡村兴。今日的巫山,“基层沃土”正在成为人才的“时代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