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非遗传承人罗小城:一把剪刀传匠心

发布日期:2025-10-14 09:57

▲ 学校文化角的巨石上,镌刻着罗小城精心创作的剪纸图案。

罗小城拿起一张红纸开始创作。

▲ 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剪纸艺术馆。

罗小城牵头开设了“剪纸兴趣班”,教学生剪简单的图案。

记者 别玥 文/图

“咔嚓、咔嚓……”10月13日,在中加友谊小学罗氏剪纸艺术馆内,孩子们簇拥着罗小城,沉浸在他用红纸变幻出的“奇妙”世界里。

折叠、翻转、裁剪……片刻之间,万州牌楼长江大桥便跃然纸上,气势恢宏。

作为重庆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罗氏剪纸”传承人,二十余年来,罗小城以刀为笔、以纸为卷,在镂空与留白之间悉心勾勒世间万象,传递着源自乡土的文化自信。

“剪纸红,就是最亮丽、最令人骄傲的‘中国红’。”罗小城说,剪刀与纸张的交织声,恰如文化血脉流淌的声响,既诉说着过往的智慧,也剪裁出未来的希望。


祖孙传艺

开启剪纸之路

1986年,罗小城出生在万州区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祖母是当地有名的剪纸能手,母亲则擅长刺绣。

“我记得祖母的手特别巧,过年时剪的窗花能贴满整扇窗户。”罗小城回忆道,小时候最期待的就是除夕前,搬个小板凳坐在祖母身边,看她用剪刀将普通红纸变成各式各样的精美图案,把简陋的屋子装点得喜气洋洋。

耳濡目染间,罗小城四五岁就攥着小剪刀,模仿着剪一些窗花、喜字等简单图案。

“刚开始总剪坏,祖母就握着我的手教,说‘剪直线要稳,剪曲线要柔’”。罗小城笑着说,虽然剪得歪歪扭扭,但大人们总是鼓励他,让他在心中种下了热爱剪纸艺术的火种。

从最简单的对称图案,到复杂的花鸟虫鱼,他的技艺在不知不觉中进步。然而,真正让他决定将剪纸作为一生事业的,是大学时的一次偶然发现。

2004年,罗小城考入重庆三峡学院美术专业。大二那年,为了完成一幅作业,他在图书馆查阅资料时,无意中发现了一本关于中国民间剪纸的图册。

“那本图册里收录了全国各地不同风格的剪纸作品,有的粗犷豪放,有的细腻精致。”罗小城说,他突然意识到,剪纸不仅仅是过年过节张贴的窗花,更是一门博大精深的艺术。

从那天起,罗小城开始了系统的自学。学校没有开设剪纸专业,他就自己找资料、买教材,从最基础的描摹开始。同学们聚会娱乐时,他在宿舍里练习剪纸;寒暑假回家,他也常常一个人关在房间里,一剪就是一整天。

“那时候我母亲还颇为担忧,说刺绣、剪纸都是女孩子擅长的,一个男孩子整天闷在屋里剪纸,不太合群。”罗小城却愈加鼓足了劲儿,他说,女孩子能干好的事,男孩子一样能干好。

然而,学校没有开设剪纸专业,罗小城只能依靠自己摸索。他通过网络、图书馆等渠道,收集了大量剪纸书籍和资料,从描摹开始自学剪纸技艺。

大学时光里,当同学们三五成群聚会时,他总是独自呆在宿舍,在纸上勾勒各种图案,反复练习剪纸技巧;寒暑假回家,别人忙着串门走亲访友,他却闭门不出,沉浸在剪纸的世界里,一坐就是一整天。

“别人从事剪纸艺术,注重折纸和剪纸技术,我能不能有所创新和突破呢?”罗小城一边学习,一边思考,一边创作。每当完成一幅满意的作品,便更能激发他追求新的变化。


匠心深耕

讲述“重庆故事”

罗小城深知,剪纸艺术看似简单,实则蕴含着深厚的技艺与文化内涵。

为了提升自己的剪纸水平,他不断尝试将绘画与设计艺术融入其中,以剪纸独特的线条和镂空来表达绘画意境,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2011年,罗小城开始了他的第一个大型系列创作——《水浒传》108将。这个决定,在当时看来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水浒人物形象复杂,每个人物都要有自己的特色。”罗小城说,他光是设计草图就花了三个月时间。

为了更好地把握人物特征,他不仅反复阅读《水浒传》原著,还查阅了大量历史资料,仔细揣摩每个梁山好汉的性格特点、外貌特征和服饰装扮,精心设计每一个人物的造型,力求通过剪纸将他们的神韵展现得淋漓尽致。

为了表现鲁智深的豪放,他特意放大了人物的动作幅度;为了刻画宋江的沉稳,他采用了更加内敛的线条。

然而,创作过程并非想象中那般顺利。在剪到第37个人物“浪里白条”张顺时,罗小城遇到了难题。

“张顺是水军头领,要在静态的纸上表现水的流动感,这很难。”罗小城回忆说,他前后尝试了七种不同的表现手法,都不满意。

那段时间,罗小城常常对着纸张发呆,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有一天,他在江边散步,看到渔民撒网的场景,突然来了灵感。

“渔网入水的瞬间,会产生一圈圈涟漪,这个意象可以用在剪纸中。”他立即跑回工作室,开始新的尝试。最终,他通过层层叠叠的弧形线条,成功表现出了水的流动感,让张顺这个人物仿佛真的在水中游弋。

这套《水浒传》108将耗时两年零两个月才全部完成。当作品在第三届中国剪纸艺术节上展出时,立刻吸引了众多目光,并荣获“王老赏杯”银奖,让罗小城在剪纸界崭露头角。

这次成功给了罗小城很大信心,让他在创作的路上加快了脚步。

2015年,他开始将目光转向重庆的本土文化,着手创作“重庆非遗”系列剪纸。

“重庆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传统文化正在慢慢消失。”罗小城说,他想用剪纸的形式,把这些文化记录下来,传承下去。

秀山花灯、万州竹琴、石柱玩牛、木洞山歌……十几项富有重庆特色的非遗项目在他的剪刀下获得新生,并在全国展出。

为了真实再现这些传统文化,他常常要深入田间地头,实地采风。

“在创作石柱玩牛的剪纸时,我专门去了三趟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罗小城说,第一次去的时候正赶上雨天,农民们都在休息;第二次去,亲眼看到了玩牛的表演;直到第三次去才最终敲定了剪纸的细节。

回到工作室后,他连夜创作,把土家汉子牵着水牛在田间劳作的场景生动地再现了出来。牛身上的肌肉线条、人物脸上的汗水、田里的水波纹,每一个细节都栩栩如生。

“剪纸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文化的传承。”罗小城说,他要用这门古老的艺术,讲好新时代的重庆故事。


校园传薪

让非遗“活”起来

如今的罗小城,有两重身份:中加友谊小学的副校长,以及“罗氏剪纸”的传承人。尽管日常要分管学校安全、党办、工会等工作,但他却从未放下剪刀,还积极将剪纸艺术引入校园。

在学校里,他牵头开设了“剪纸兴趣班”,每周抽出两节课,教学生剪简单的图案。为了让孩子们感兴趣,他把课本知识融入创作:教《二十四节气》时,剪“清明插柳”“冬至包饺子”;讲传统文化时,剪“嫦娥奔月”“端午赛龙舟”。

“刚开始很多孩子不敢动手,觉得剪纸难。”罗小城记得,有个内向的学生第一次上课,拿着剪刀半天不敢下刀。他便坐在孩子身边,从剪圆形、三角形开始,一点点引导孩子发挥想象,希望能在孩子们心里种下“非遗”的种子。

在他的美术课上,剪纸不再是简单的技巧传授,而是与德育、美育深度融合。

孩子们通过学习剪纸,不仅掌握了技艺,更了解了背后的历史文化。罗小城还开发了一套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剪纸教材,让剪纸教学更加系统化。

“用剪纸记录时代,用艺术拥抱生活,这就是最美的传承。”罗小城望着教室里专注剪纸的孩子们,眼中满是欣慰。

那么,如何将剪纸融入校园文化,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罗小城也进行了一系列创新实践。

他充分发挥“剪纸文化特色”,将剪纸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与石刻工艺相结合,为校园文化建设注入新的活力。

在学校的文化角,十几块巨石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巨石上,镌刻着罗小城精心创作的剪纸图案。他精选了党史中的重要事件和人物,将其设计成剪纸样式,然后镌刻在巨石上,并施以朱彩。原本冰冷的石头,在剪纸艺术的加持下被赋予“新生命”,成为学校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师生们每天路过此处,都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辉煌,铭记历史,不忘初心。

在校园文化角的另一侧,是罗小城用剪纸刻画的万州十大廉洁人物。他通过细腻的线条和生动的造型,将这些廉洁人物的形象展现得惟妙惟肖。师生们在欣赏剪纸艺术之美的同时,也能受到廉洁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树立起廉洁自律的意识。

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在罗小城的剪刀下,这些伟大精神具象化为一个个顽强奋斗的英雄人物、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历史场景。他用剪纸艺术,将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生动地展现出来,让师生们更加直观地了解和感悟这些伟大精神,激励着大家在新时代奋勇前行。

“剪纸的材质变了、技艺变了,但不变的是那份坚守和匠心。”罗小城说。

从童年懵懂的剪纸兴趣,到大学时期的大胆尝试,再到如今的重庆市非遗传承人,罗小城用一把剪刀,剪出了一幅幅生动的时代画卷,也为这项古老技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秋日微风送爽,拂过满园桂树,带来阵阵清香。罗小城又拿起一张红纸开始创作,剪刀与纸张的合鸣,在风中轻轻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