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人员正在进行创新实验。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魏娇 文/图
区委六届七次全会提出,要加快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充分发挥万州经开区产业优势和在万高校院所智力资源优势,提质发展环重庆三峡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谋划建设“科创飞地”,加快建设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
“全会对新时代科技创新工作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区科技局将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紧迫感、使命感,务实奋进,积极瞄准科技创新的“未来赛道”,铆足韧劲前行,建设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A 看现场
从0到1 找准原始创新契合点
深夜,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分子病理中心的灯光依旧明亮。透过玻璃窗,诺贝尔奖工作站中方主任印明柱教授紧盯着屏幕上闪烁的基因图谱。“肿瘤患者等不起,早一天突破就能多挽救一个家庭。”他扶了扶眼镜,声音低沉却坚定。
放弃休息日,他和团队在原始创新中不断摸索。经过对4224例肿瘤患者及1750例非肿瘤患者基因数据的深度挖掘,团队构建起动态更新的疾病数据库,并研发出国际领先的靶点智能挖掘系统。2024年7月,成果终于破晓——他们成功绘制全球首个人类泛癌种脉管系统全息细胞图谱,发表于《自然》期刊,为肿瘤治疗提供了全新“作战地图”。
“印教授,我的孩子能走路了!”中线癌患者小林母亲的信息,是对科研价值最深的诠释。印明柱团队研发的新一代BET抑制剂NHWD-870,已为来自28个省份的168名中线癌患者带来希望,其中近半是曾被多家医院婉拒的“医学孤例”。该成果斩获中国发明创业创新奖一等奖,填补了国产小分子抑制剂空白。
面对肿瘤“二八定律”的残酷现实,印明柱牵头成立肿瘤早期诊治中心,更引入202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阿秒级光脉冲技术,如同为癌细胞活动装上“超高速摄像机”。国际首个肿瘤早期诊断多模态平台正在加速建设,“早一天发现,就多救一个生命”的誓言,正化为技术利刃。
印明柱介绍,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与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费伦茨·克劳斯共同设立的诺贝尔奖工作站,是全市首个诺贝尔奖工作站,搭建医工融合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开启国际科技成果直接在万落地转化先河,科研人员将测量阿秒级(一百亿亿分之一秒)光脉冲的前沿物理技术引入肿瘤早筛,这项突破性的尝试犹如在微观世界安装了一个超高速摄像机,能够捕捉到癌细胞内最细微的分子活动轨迹。如今,依托该创新技术,国际首个肿瘤早期诊断多模态平台正在加速建设中。
B 谈落实
应新向新求新 提升科技创新实力
“创新驱动发展,万州正以‘科创笔’描绘区域副中心的高质量发展画卷。”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表示,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深入推进的背景下,万州区作为重庆市重要城市副中心,正全力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根据规划,到2027年,万州区研发经费投入强度将达到2.4%,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7家,全社会研发人员达到4800人。
这一系列目标标志着万州科技创新进入了系统布局、全面攻坚的新阶段。万州区委六届七次全会明确提出“六个新提升”发展目标,将“全面建设开放融合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放在首位,这一战略定位凸显了科技创新在万州建设全市重要城市副中心过程中的核心地位。
目前,万州确立了“三年成势、五年成形、十年成城”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节奏。未来,区科技局将从三方面着手,应新向新求新,重点强化创新策源、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格局、优化创新生态,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强化创新策源功能
创新策源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万州区聚焦本地产业实际和特色资源,精准布局创新链。立足产业需求:围绕铜铝产业、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精准医疗等重点领域,对接金凤实验室、明月湖实验室等高端科创资源。依托特色资源:针对三峡库区古红桔、长江鱼等特有资源,开展种质资源保护与创新利用研究。建设创新平台:引导建设一批具有万州辨识度的创新平台,力争到2027年市级以上创新平台达到67家。
在点上突破方面,万州聚焦区域特色优势资源,聚力打造山地特色农业技术创新中心、阿秒激光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等具有万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成果。这些高能级创新平台的构建,将为万州科技创新提供坚实基础。
构建区域协同创新格局
区科技局有关负责人称,作为川渝东北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节点,万州着力强化创新枢纽功能,促进创新要素跨区域流动和优化配置,积极推动万达开协同创新示范区建设,完善科技成果线上共享平台。计划到2027年,实现区域共享科技专家1100人,联合实施技术攻关50项。
在面上带动方面,积极链接重庆实验室等高端平台资源,推动共建“科创飞地”,协同开展技术攻关与人才共育。提质建设环重庆三峡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推动在万高校与产业园区、与重点企业深度融合发展,探索校企科研仪器设备共建共享,争创国家级科技型企业孵化器,打造人才、技术、平台、资本集聚的创新高地。
优化科技创新生态环境
良好的创新生态是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重要保障。万州将从提升服务功能入手,全方位优化创新生态环境。到2027年,力争全社会研发人员达到4800人,年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29亿元。在改革攻坚方面,万州创新科研项目组织方式,实施“揭榜挂帅”科技攻关模式;改革服务企业模式,建立科技企业创新积分评价指标体系;改革创新资源利用方式,推动校企创新资源共建共享。
这些举措将有效激发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充满活力的创新生态。随着创新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和区域协同创新的深入推进,万州将成为引领三峡库区、带动川渝东北的创新高地。未来的万州,将成为创新要素集聚、创新活力迸发的区域科技创新中心,为重庆乃至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