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一甲子的“赞歌”

发布日期:2025-10-10 09:14

回忆往事,每一幕都是时光的馈赠。

惬意的晚年生活。

家人聚会,老人领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记者 黄玉保 文/图

“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共产党,辛劳为民族,共产党,他一心救中国……”9月29日,国庆节前夕,晚饭时分,一曲慷慨激昂的革命歌曲从重庆市万州区金悦湾小区一楼一户人家传扬出来。

领唱的,是98岁的老党员张永会。“这首歌已经与我的生命融为一体了。”无论是家庭团聚,还是重要的日子,吃饭前,张永会都会领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这个饭前合唱的“家庭仪式”,在这个四代同堂的大家庭里,已雷打不动地持续了整整63年。

虽已近期颐之年,牙齿脱落使得歌声略带“漏风”,但张永会的声音洪亮、吐字清晰,唱到动情处,还情不自禁地挥舞着手臂打起拍子。余音袅袅间,满屋儿孙才在老人的招呼下欢笑着落座。

一个甲子的坚守,一生不变的情怀,一生不变的追随。63年如一日,歌声背后,是一位与世纪同行的老人,用生命书写的对党忠诚与感恩的史诗,是老人跌宕起伏的人生,是她坚如磐石的信仰,是她代代相传的家风。

苦难新生

黑暗中点亮信仰的灯塔

室外,江水如蓝,细雨如丝;室内,欢乐祥和的气氛弥漫。

午饭后坐在沙发上,老人精神矍铄地与后辈们讨论着国家大事。“你别看我妈上了年纪,懂得可不比年轻人少,她每天都要读报纸、看新闻联播。”大儿子黄美霓笑着介绍。今年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活动举行。当天,天还没大亮,老人就醒了,她特意换上过年才穿的衣服,把头发梳得整整齐齐,提前半小时就端端正正地坐在电视机前。她把老花镜擦了又擦,生怕看不清任何一个画面。

“祖国的建设越来越好,感觉既伟大又震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今天伟大的胜利,永远跟党走!”说起观看阅兵式的感受,老人仍激动不已。

记者接过话茬:“这盛世不仅如您所愿,更会超您所愿。”老人听了哈哈大笑,握住记者的手使劲摇了摇:“你这个话我爱听,国家强,生活好,我是越活越年轻,活两百岁都不多。”虽然已近期颐之年,可老人精神矍铄,思维清晰,谈吐风趣,展现出超越年龄的生命活力。

时光回溯至1927年,张永会出生在万州区原扶持乡茶柳大队(现新田镇五溪村)一个贫苦农家。“年轻时我就爱唱歌,可解放前日子过得苦,吃了上顿没下顿,哪儿有心思唱嘛。”捋了捋满头的银发,老人的记忆回到了那个暗无天日的旧社会。她在当地被服厂当工人,月工资不足1块钱,家里没有寸土片瓦,常年食不果腹、衣不蔽体。1947年,赖以栖身的两间茅草房也因年久失修轰然垮塌,她和丈夫只好带着5个年幼的孩子,寄居在同样一贫如洗的舅舅家。

“旧社会,根本没人管我们的死活。”为了养活一大家子,她给地主干苦力、打短工,挖草根、剥树皮充饥……谈及往事,老人语气平静,却字字千钧,“吃的苦,能‘装满一火车’。”

1949年,新中国的阳光照亮了神州大地,也照进了张永会苦难的生活。一位名叫孔亭仔的解放军带队进驻茶柳大队开展土改,就住在张永会家中,这一住就是四年。土改结束时,张永会一家和千千万万农民一样,翻身做了主人,分得了4间瓦房、4亩田地和10多棵桂圆树。“有了自己的家和田地,一家人终于吃上了饱饭,日子眼见着一天天好起来,脸上的笑容也回来了!”老人眼中泛着泪光,那是重获新生的喜悦。

更重要的是,党的干部在她心里播下了信仰的种子。孔亭仔和工作队的同志们,不仅帮群众种地、挑水、砍柴,还常在夜晚给大家讲革命故事、教文化知识。逢年过节,他们省下自己的津贴接济穷苦乡亲。这份“比亲人还亲”的鱼水之情,让张永会真切地感受到共产党的伟大。性格开朗的她被吸收进大队文艺宣传队,也就是在这里,她学会了那首注定与她一生相伴的歌曲——《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白天,她与宣传队用歌声和戏剧宣传党的政策;晚上,她如饥似渴地学习文化知识。 亲身经历的对比,让她坚定了追随共产党的决心。1954年,张永会(当时名为张永惠)庄严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不久后,她光荣地成为了一名共产党员,并当选为第一届乡人大代表。那张泛黄却保存完好的代表证,被她珍藏至今,视为“一生的荣光和财富”。

坚韧前行

党恩照耀下的无私传承

命运的考验并未停止。1962年,刚被任命为大队妇女主任的张永会,遭遇了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丈夫意外去世。那时,她年仅35岁,最小的儿子尚在腹中,整个家庭的顶梁柱瞬间崩塌。那段日子,她常常以泪洗面。

“如果在旧社会,一个带着一大群孩子的寡妇,根本就没有活路。”就在张永会感到前途茫然之际,党组织和乡亲们向她伸出了温暖的援手。队里帮助她养起一头母猪和三只山羊来补贴家用,记工分时也给予适当照顾,帮她撑起了这个风雨飘摇的家,度过了最艰难的岁月。

“父亲去世后,母亲一直没有再婚,她始终乐观、坚强、自信、开朗,积极向上。”大女儿黄美霞对母亲的坚韧记忆犹新。在那个物资极度匮乏的年代,家里孩子多,吃肉是件奢侈的事。为了给孩子们解馋,心灵手巧的张永会就把白菜帮子切成片,拌上米粉,做成形似“粉蒸肉”的菜肴。“香喷喷的猪肉来啰!”每次“改善伙食”,对于闻香而来的邻居家孩子,她总是乐呵呵地给每个孩子夹上一大块,慈爱地叮嘱:“慢点吃,别烫着,吃完锅里还有。”在黄美霞的记忆里,尽管自家日子紧巴,母亲却总是竭尽所能帮助更困难的人。家里卖猪崽得来的钱,左邻右舍来借三元两元,母亲从不拒绝,也从不催债;逢年过节做了点好吃的,必定让子女给村里的孤寡老人送去一碗。

“奶奶常对我们说,‘有了共产党,有了好政策,才有我们的今天,做人不能忘本’。”大孙女黄秀虹动情地说。如今,她和妹妹经营着一家企业,事业有成。奶奶很少过问她们赚了多少钱,最关心的是“为国家为社会做了多少有益的事”。这份“不能忘本”的感恩之心,已融入家族血脉。在张永会的言传身教下,黄秀虹姐妹近八年来投入大量物力财力,连续举办了五届“向上向善·德润万州”传统公益文化论坛和“幸福人生微分享”公益讲座,在十多个社区免费开展传统文化宣传和孝老敬亲活动,吸引了500多名义工参与,受益群众超20万人次。她们用这种特殊的方式回报社会,将祖母那份对党的感恩,化为了服务社会、播撒文明的实际行动。

“现在我们这个家四代同堂,幸福美满。是共产党给了我们一家人‘重生’的机会,党恩在前,一生不忘。”张永会老人说,她最大的心愿,就是将这份感恩之心代代相传。

歌声不辍

一个甲子的忠诚与信念

信仰,需要仪式来铭记;感恩,需要行动来表达。对于张永会一家而言,唱响《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是最庄严的仪式和最真挚的表达。

“妈妈教我唱这首歌时,我还没成年。”大儿子黄美霓清晰地记得,1962年那个改变家庭传统的除夕夜。团圆饭菜刚上桌,母亲张永会站了起来,对围坐的孩子们郑重地说:“孩子们,是共产党来了我们才过上好日子,我们一起唱一首《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感谢共产党!”从那刻起,这个传统便一直坚持了下来,无论是年夜饭、中秋团圆,还是儿孙婚庆、添丁之喜,饭前合唱成了雷打不动的规矩,63年来从未间断。

在重要的日子合唱这首革命歌曲,早已超越歌曲本身,成为张永会一家凝聚家庭、传承信仰的载体。20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张永会获得了“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巨大的喜悦之下,她做了一个决定:将散居各地的36名家庭成员全部召集回来,在饭店摆了几桌隆重庆祝。宴席开始前,在老人的主导下,一场特殊的家庭晚会开始了:成年人们齐声高唱《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孩子们则表演了手语舞《国家》。

真挚热烈的情景,深深感染了饭店的工作人员,他们不由自主地停下手中的活儿,加入合唱队伍。那一刻,嘹亮的歌声响彻整个大厅,张永会老人激动得热泪盈眶。

“人要知道感恩,吃水不忘挖井人。我要用这种方式教育后辈,永远听党的话,永远跟着共产党走,永不变心,这就是我们这个家最珍贵的‘传家宝’!”说这话时,张永会眼神明亮而坚定,那是一种历经近一个世纪风雨洗礼后,依然纯净、炽热的信仰光芒。

一首革命歌曲,传唱63载,从青丝到白发,歌声里是一个普通中国妇女、一个基层共产党员对改变她命运的党最质朴、最深沉的感恩;一个家庭,四代同堂,仪式中传承的是“吃水不忘挖井人”的家风,是永跟党走的坚定信念。

张永会,用她近乎一个世纪的生命历程,生动诠释了最伟大的力量,源于最真挚的感恩;最坚定的信仰,寓于最平凡的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