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中秋夜月的清辉漫过纽约曼哈顿的玻璃幕墙,漫进悉尼歌剧院的贝壳穹顶;当银色月光同时洒满巴西特高压输电项目的铁塔,拂过非洲蒙内铁路的枕木,落进瓜达尔港的集装箱岸桥——此刻全球华人抬眼望见的,原是同一轮穿越千年的中秋月。
这轮明月照过秦汉烽烟,映过唐宋诗行,如今依然在游子心上焐热乡愁,在团圆餐桌旁洒满温柔,在异国他乡的月夜唤醒——所谓“天涯共此时”,从来不是地理空间的集合,而是刻在华人血脉里的情感密码,是跨山越海也拆不散的精神联结。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唐代王建的诗句,道尽了中国人最朴素的亲情羁绊。旧时院坝里,中秋是父亲摆开的八仙桌,母亲堆叠的月饼盘,爷爷指着月亮讲的嫦娥吴刚的传说。而今,这份牵挂跨越了更辽阔的疆土,全球华人华侨、一带一路的建设者、海外求学的莘莘学子……无论相隔几万公里,只要抬头望见它,便知有人在同一时刻牵挂着你,这份“共望”的默契,比任何通讯工具都更能慰藉人心。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的低头一瞬,藏着所有华人的故乡情结。有人在巴黎的塞纳河畔想起江南水乡的桂花香,有人在北极圈的雪夜里念及老家的手打月饼,也有人在坦桑尼亚的农田中怀念巷口那碗热气腾腾的糍粑。故乡的模样或许各有不同,但最终都化作月光下的共同记忆。这份对故乡的眷恋,早已超越地域界限,成为全球华人的精神图腾。
“西北望乡何处是,东南见月几回圆”,白居易的怅惘,藏着中国人深沉的家国情怀。从甲午海战中望月思乡的士兵,到抗战时期辗转海外的游子,再到如今驻守边疆的军人、奔赴海外的建设者,明月始终见证着中国人的家国担当。疫情期间,全球华人自发捐赠口罩,将牵挂打包送往祖国;神舟飞天时,各国留学生同步守候直播热泪盈眶。当五星红旗与月光同辉,“家国”二字便有了最动人的诠释——它是跨越国界的牵挂,是融入血脉的信仰。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张若虚的叩问,引我们思考人生与宇宙的哲思。千秋之月,照古人,也照过今人;照过悲欢离合,也照过沧海桑田。它让我们懂得,个体的生命虽如蜉蝣,却能在共同的文化记忆中找到永恒。举头头望月,既是守护文化根脉,也是追问生命和宇宙的意义。或许“天涯共此时”的真谛,便是在有限的时光里,与同胞共享一轮明月,共守一份文化,让个体的孤独在集体的温暖中消融,让短暂的人生在文明的传承中不朽。
春晚《玉盘》中唱:“那孩子已拂去风霜,为他揽星辰,带他回故乡”。这歌声里,有先辈“守土开疆”的誓言,更有今人“越万重山”的壮志——从嫦娥探月的航天梦,到“一带一路”的共赢路,华人的脚步始终向着更辽阔的天地,而明月永远是心中不变的灯塔。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今夜,无论你在地球的哪一端,请抬头望月。那清辉里,有母亲的叮咛,有故乡的烟火,有祖国的召唤,更有嫦娥探月的轨迹与千年文明的回响。让穿越时空的明月,把我们的心紧紧相连,让“天涯共此时”的情怀,永远温暖我们的心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