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河马村“三本账”

发布日期:2025-09-30 09:59

黄兴源(左)在村里走访。

黄兴源(右)查看村民晒干的紫苏。

记者 汪佳 文/图

在梨树乡河马村,我跟随黄兴源的脚步开始了新的一天。

清晨7点,熟悉的鸟鸣声准时在窗外响起。推开窗,王二包自然保护区特有的湿润空气扑面而来。黄兴源已经收拾妥当,正准备开始一天的走访。这个坐落在大山深处的小村庄,早已从最初他陌生的“工作地点”,成为了他名副其实的“家”。

黄兴源是建设银行万州分行派驻梨树乡河马村的第一书记。2021年5月20日,他沿着蜿蜒的山路第一次走进河马村,还记得越往深处行进,满目的绿意愈发浓郁。尽管这里生态环境优美,但产业发展滞后,村民们守着绿水青山,却苦于找不到致富的金山银山。

这些年来,他与村“两委”班子携手,成功探索出一条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振兴之路,也在心中记下了沉甸甸的“三本账”。


1

生态账——绿叶子成了“金叶子”

河马村地处王二包市级自然保护区核心区,这意味着肩负着特殊的生态保护使命。“刚到任时,我就意识到在这里发展产业,必须首先算好‘生态账’。”黄兴源说。

保护区的边界线就像一道无形的红线,时刻提醒着村民:不能引进产业、不能种植乔木、不能搞旅游……任何发展都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

面对河马村常住人口仅200余人、其中60岁以上老人占比高达80%的现实情况,选择合适的产业更是难上加难——既要生态友好,又要劳动强度适中,还要能让留守的老人们获得实实在在的收益。

黄兴源和村支部书记、村长李家明经过反复研讨,最终决定依托村里自然资源禀赋,发展中药材产业。于是,他们多次到涪陵区大顺镇新兴村等地“取经”,得到对方大力支持,并牵线搭桥促成河马村与太极集团药材加工厂达成合作意向,签下了“订单式”合同,决定种植紫苏。

紫苏不仅是药食两用的特色作物,还具有水土保持的功效,其挥发油成分还能驱避某些害虫,减少农药使用。更重要的是,紫苏种植不需要开垦新的土地,劳动强度相对较低,非常适合以老年人为主的劳动力现状。

合同约定,药材加工厂提供技术支持和保护价包收购措施,村民只管种植紫苏,不用愁销路。

于是,他们带回了种子。李家明带头种植了2亩紫苏,动员村民种植。黄兴源负责联系种植专家技术指导、筹集资金解决后顾之忧。不到半年时间,紫苏就实现了丰产丰收,带来了15万元收益,这让村民们第一次尝到了紫苏种植的甜头。

产业要可持续发展,配套设施必须跟上。去年,他发现村民晾晒紫苏全靠“看天吃饭”,遇到阴雨天,紫叶品质就会大打折扣。于是向单位申请资金支持,经过多方努力,最终争取到18万元项目资金,用于建设紫苏晾晒房。如今,这座占地200平方米的晾晒房已经竣工,即将投入使用。


2

产业账——小紫苏长成大产业

“黄书记,不好了!我家的紫苏叶子像生锈了,您快帮忙看看咋回事!”早上9点,村民李福川急匆匆赶到村委会,满脸焦急地对黄兴源说。一听情况,黄兴源立刻放下手头工作——必须马上跟他去地里看一看。

李福川是村里有名的紫苏种植大户,一家子指望着靠这三亩紫苏增收。这几年光是种紫苏,每年就能为他家带来上万元的收入,近段时间正是紫苏采摘期,收成的好坏关系着他们一家的生计。

我跟随黄兴源来到地里,他仔细察看后松了口气:“只是少数几株得了锈病。采摘的时候千万不能用药,赶紧把重病植株清理掉,疏枝打叶,增强通风透光……”

处理完李福川家紫苏的锈病问题后,我们顺路拐进了同村的李福萍家。她家是典型的留守家庭,常年只有她和年迈的母亲相依为命。儿子常年在外地打工,女儿早已出嫁,家里显得有些冷清。

“这么热的天,黄书记您怎么来了!快坐快坐,尝尝我刚摘的李子,自己地里种的,甜着呢!”李福萍刚从地里忙活回来,额头上还挂着汗珠,一见我们进门赶忙放下手中的农具,热情地迎上来。她一边招呼我们坐下,一边麻利地倒上凉茶、端来水果,那份淳朴的真挚让人心头一暖。

“以前地里种点包谷、红薯,根本吃不完,更卖不了钱,最后都是拿来喂猪,现在种紫苏的收入也能用来填补家用。”说着,李福萍就带着我们去她家顶楼看看晒干的紫苏,过两天就有人来收走。

村民们的种植热情空前高涨,除了“保底价收购”,还离不开所在单位的全力支持——黄兴源专门申请了10万元帮扶资金,全额覆盖了技术指导、药材运输等环节费用,种植户几乎无需自掏腰包,此外还能享受肥料补贴。实实在在的保障,让大伙儿干劲十足。

更令人振奋的是,河马村的紫苏产业成功形成了示范效应。在乡党委、政府的积极推动与牵线搭桥下,周边多个村庄也纷纷引进紫苏种植。如今,全乡紫苏种植规模已稳步扩大至约500亩,初步形成了集聚发展、联片带动的新格局。


3

民心账——“我”给村民当“快递员”

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禁止开设任何经营性场所。因此,村里至今没有商店,快递也只能送到乡里。村民们平日里采购日常用品、收取快递,都得等到赶集的日子,专门往乡里跑一趟。

了解到这个情况后,黄兴源就主动当起了村民的“快递员”。每次进城开会或者回乡里办事,他车子的后备箱里总是塞满了帮村民捎带的东西。久而久之,村民们都不把他当外人了,有什么需要帮忙的,都会直接给他打电话。

最让黄兴源牵挂的是村民熊国兰的事。今年上半年,她在湖北打工时不慎伤了肋骨,回家后一直在家休养,却始终不愿去医院做检查。“平时没什么大事,就是使劲的时候有点疼,没必要去医院。”她总是这样解释。前阵子,她疼得越来越厉害,眼见实在扛不住了,黄兴源再三劝说,最后几乎是“连劝带哄”地把她带到了附近的卫生服务中心输液治疗。接连三天,他都准时开车接送她去医院,直到她疼痛缓解、情况稳定下来。

“现在身体恢复差不多了,明天凌晨4点,我就要出门,去湖北继续打工。”下午三点左右,熊国兰专程找到黄兴源,有些不好意思地笑着说:“黄书记,走之前非得来跟您说一声。上次要不是您坚持送我去看病,还天天接送我输液,我这身子骨哪能好得这么利索。”她的语气里透着熟稔与信任,就像出门前与家人自然地道别。

日常走访脱贫户也是日常工作之一。今年74岁的付国强患有残疾,儿子在苏州打工。“儿子最近有没有给你打电话?”“孙子有没有回来看你?”“儿子每个月工资多少?”……了解到最近的情况后,他才安心回到了村委会。

这样的小事,在驻村工作中数不胜数。也许它们不像大项目那样显眼,但正是这一点一滴的真诚服务,拉近了他和群众的距离,赢得了他们的信任和支持。

天色渐晚,远山如黛。黄兴源站在村头新建的紫苏晾晒房前,看着村民们满载而归的笑脸,不禁感慨万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