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市政府新闻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 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重庆篇章”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第十一场),介绍“十四五”时期重庆医疗保障发展成效。会上,市医保局副局长吴良和介绍,“十四五”以来,市医保局持续加强医疗服务价格宏观管理,对公立医疗机构医疗服务价格调整实行总量调控,控制医药费用过快增长,提升价格管理的社会效益。
一是聚焦“立规范”,加快落地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我市严格对照国家立项指南,整合规范现有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实施医疗服务收费全国统一规范,让医疗机构更好计价、更规范收费。目前,我市已落地执行护理类13类立项指南,整合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项目1254项,让群众明明白白消费。比如,照顾“老的”,新设“免陪照护服务”等价格项目,缓解一人住院、全家奔波的问题,减轻老龄化社会带来的照护压力。呵护“小的”,新设“早产儿护理”“新生儿护理”等价格项目,使儿童患者能享受更专业更安全的医疗服务。体贴“孕的”,新设“分娩镇痛”“亲情陪产”等价格项目,为孕产妇提供更优质更精细的医疗服务,积极助力构建生育友好型社会。
二是聚焦“建制度”,建立灵敏有度的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我市医保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建立了医疗服务价格动态调整机制,统筹兼顾医疗事业发展、社会承受能力、区域发展差异等因素,调控医疗服务价格总体水平,明确了动态调整启动和约束条件评估的5类18项指标,解决价格何时调、调不调的窗口问题,用量化数据指标说话,切实增强改革预期。我们通过降低以设备物耗为主的检查项目价格,提高体现技术劳务价值的项目价格,稳定了医疗服务价格水平,使人民群众医药总体费用可负担。
三是聚焦“求创新”,力争满足群众多元化需求、支持临床技术突破。支持儿科等薄弱学科建设,比如在中医类等51个项目中,对向儿童提供的医疗服务设立单独收费项目。支持中医传承创新发展,比如,在中医针法价格项目中,根据医生级别设置不同的项目价格水平,体现医生综合诊疗能力。我们公布了两批共273项新增医疗服务价格项目,填补了诊疗空白,满足了临床需求,积极支持创新技术产品进入临床应用和医药产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