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新时代做好“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我区的乡村振兴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乡村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然而,在深入推进的过程中,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逐渐显现,主要集中在:乡村产业发展存在同质化倾向,缺乏特色和核心竞争力;人才问题突出,乡村发展后继乏人;部分乡村“人气”不足,振兴成果的普惠性有待提高。为解决这些问题,推动万州区乡村振兴从“面上推开”向“纵深发展”迈进,特提出以下建议。
一、聚焦产业振兴:推动差异化、特色化、资本化发展,避免“千村一面”
产业兴旺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当前,我区部分乡村产业存在“一窝蜂”搞农家乐、种同几种果树、开发模式雷同的农文旅观光园等现象,导致内部竞争加剧,效益低下。必须转变思路,走均衡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具体建议:
1. 实施“一村一品一韵”深度规划行动,避免同质化
顶层设计与精准摸排相结合:由区农业农村委牵头,联合文旅、规划等部门,组建“乡村产业特色智库”。并非简单地给每个村定一个产品,而是要对全区的乡村资源进行一次“深度普查”,超越传统的农业视角,全面梳理其地理标志产品、独特自然景观、历史文化遗存、传统手工艺、特色美食、红色基因乃至独特的民俗活动等资源。例如,某村的真正优势到底是什么,适合发展什么特色产业,市场前景分析。
编制“产业地图”与“负面清单”:基于摸排结果,绘制万州区乡村“产业地图”,明确不同区域的主导产业和特色发展方向。同时,建立“产业引入负面清单”,对已经饱和的产业类型(如低端农家乐,普通草莓、橘子采摘等)进行预警和限制,引导各村错位发展、互补发展。
2. 创新“城市资本+乡村资源”融合模式,注入新活力
搭建高标准供需对接平台:定期举办“万州乡村产业招商推介会”,不是简单地卖土地、卖资源,而是精心包装一批基于上述“深度规划”的特色项目,如“古红橘文化体验园”“三峡库区生态渔村”“传统技艺工坊”等,定向邀请文化创意、精品酒店、康养旅居、数字科技等领域的城市企业前来考察投资。
推广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引入的城市资本与村集体、农民建立“保底收益+按股分红+就业收入”的多重利益联结机制。特别是在文旅项目中,可明确规定项目收益的一定比例必须用于村内公共设施维护、老人福利、环境提升等,让农民共享发展红利,实现“外来资本”与“本土主人”的共赢。
3. 强化“科技+品牌”双轮驱动,提升产业价值
设立区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鼓励农业科研院所与我区特色产业基地对接,将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率先应用于特色农产品的品质提升和深加工上。例如,为万州玫瑰香橙开发系列精油、化妆品,为三峡茶叶开发茶食品等。
打造“万州乡珍”区域公用品牌:整合区内众多特色农产品,统一标准、统一包装、统一营销,打造一个高价值的“万州乡珍”区域公用品牌。授权给符合标准的合作社和企业使用,并通过电商直播、短视频、参加高端农博会等方式进行推广,让“土特产”变成“高端伴手礼”。
二、聚焦人才振兴: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让乡村成为人才干事创业的热土
人才是第一资源。乡村振兴的关键在于人,必须破解人才瓶颈,既要吸引“金凤凰”,也要培育“土专家”。
具体建议:
1. 实施“三类人才”引进计划,精准引才
“归雁兴万”计划:建立万州籍在外优秀人才数据库,重点针对企业家、高管、专家学者、技能人才等,利用春节、国庆等节假日举办座谈会、考察行。制定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包,包括用地支持、信贷优惠、子女教育保障等,吸引他们返乡投资兴业、担任产业顾问或“荣誉村民”。
“青年驻村”计划:与高校、职校合作,设立“乡村振兴实习基地”和“创业孵化站”。每年招募一批有想法、有闯劲的应届毕业生,给予生活补贴和创业启动资金,鼓励他们在乡村从事电商、民宿管理、社区营造、乡村艺术等领域的工作,并作为村级后备干部进行培养。
“候鸟专家”计划: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柔性引进城市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品牌营销等领域的专家,通过“周末工程师”“项目顾问制”等形式,为乡村提供高水平的智力支持。
2. 建立“本土人才”培育体系,内部育才
开办“乡村振兴学堂”:依托区委党校、职教中心,定期对家庭农场主、合作社带头人、致富能手等进行系统性培训,课程内容包括现代农业技术、财务管理、电商营销、乡村旅游服务等,提升其经营管理能力。
推行“新乡贤”认证与激励:对在乡村治理、产业发展、文化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本土能人,给予“新乡贤”荣誉称号和一定的物质奖励,增强其荣誉感和获得感,激发他们带领乡亲共同致富的内生动力。
3. 优化“人才生态”软环境,用心留才
解决“关键小事”:为引入的人才妥善解决住房(提供人才公寓或租房补贴)、配偶工作、子女入学等后顾之忧,让他们能安心安业。
搭建“干事舞台”:让人才有职有权、有事干、有成就感。鼓励他们参与村级重大事项决策,担任合作社的技术总监或营销经理,将其专业能力真正转化为乡村发展的现实成果。
三、聚焦提升人气:推动“人业场”融合,让振兴成果惠及于民
乡村振兴,归根结底是人的振兴。提升乡村人气,不仅要吸引游客,更要留住村民、吸引新村民,形成充满活力的乡村社区。
具体建议:
1. 以“特色业态”集聚消费人气
打造“主题微度假目的地”:避免“一日游”模式,引导有条件的乡村大力发展沉浸式体验项目。如:建设集采摘、酿造、品鉴于一体的“葡萄酒庄”;开发包含徒步、观鸟、自然教育的“生态研学营地”;打造融合非遗体验、民宿、特色餐饮的“文化村落”。让游客愿意停下来、住下来、深度消费。
发展“二十四节气”乡村节庆:深度挖掘本地民俗,围绕春耕、秋收、冬至、腊八等时令节点,策划举办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节庆活动,如“开犁节”“稻花鱼节”“年猪文化节”等,形成持续的旅游热点和消费焦点。
2. 以“品质生活”留住常住人口
实施“乡村生活圈”补短板工程:推动城市公共服务向乡村延伸。重点提升乡村的医疗、教育、养老服务水平。例如,完善村卫生室与区级医院的远程诊疗系统;优化乡村小规模学校教学质量;探索建设农村互助养老站点。让村民和返乡人员能享受到不逊于城市的便捷生活服务。
推进“数字乡村”全覆盖:加快5G网络、千兆光网向乡村延伸,实现重点区域全覆盖。这不仅为乡村电商、智慧农业打下基础,更重要的是满足了现代人,尤其是年轻群体对高速网络的生活需求,消除了他们留乡、返乡的“数字鸿沟”顾虑。
3. 以“文化认同”凝聚人心人气
开展“乡村记忆”修复工程:保护修复古建筑、古树、古井等承载乡愁的载体,建设村史馆、乡愁馆,编写村志村史,让村民(尤其是青少年)了解家乡的历史与文化,增强归属感和自豪感。
鼓励“艺术唤醒乡村”行动:邀请万州乃至全国知名艺术家、设计师驻村进行创作,将艺术元素融入乡村景观、公共空间和民居改造中,举办乡村音乐节、露营节、“村超”、艺术展、大地装置展等,提升乡村的审美韵味和文化活力,吸引年轻人、艺术家等新群体前来定居,为乡村注入新的文化气息。
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工程,必须坚持规划先行、产业为要、人才为本、惠民为重。只要加强统筹协调,整合政策资源,聚集社会各界力量,万州区的乡村必将呈现出产业百花齐放、人才群贤毕至、人气兴旺蓬勃的生动局面,真正实现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
(余光辉 万州区人大代表、重庆市恒双德铭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