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张地埔:“退租地”种成“致富田”

发布日期:2025-09-23 09:33

▲ 张地埔站在稻田边。

金黄的谷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 ▲

张地埔操纵着插秧机。 ▲

机械化收割奏响“丰收曲”。

记者 黄玉保 文/图

金秋九月,稻浪起伏,稻谷飘香。万州区龙沙镇海螺村的稻田被阳光镀上一层金箔,联合收割机轰鸣着驶入金色的“海洋”。驾驶舱内,53岁的种粮大户张地埔熟练地操纵着方向杆,锋利的割台像一把巨梳掠过稻田,金黄的谷粒如瀑布般倾泻入仓,空气中弥漫着稻谷的清香和柴油的气息,勾勒出一幅现代农业的丰收画卷。

“1000亩稻谷,亩产达到600多公斤,又是个丰收年。”9月16日,天气晴好,张地埔一边忙活,一边高兴地说。黝黑的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站在这片丰收的稻田里,谁也想不到,12年前的张地埔,还是个连水稻品种都认不全的“门外汉”。从养猪场拆迁的困境,到首种水稻亏损7万元的挫败,再到如今带动上千户乡亲增收的“种粮标兵”,在“退租地”上闯出新“稻”路的他,每一步都踩在稻田的泥土里,浸着汗水,也映照着对土地的执着与希望。


创业路上

从“养猪汉”到“种粮人”的转型

2011年冬天,海螺村的田埂上积着薄霜。张地埔裹着洗得发白的棉袄,双手插在袖筒里,跟着村支书蹲在一片荒芜的稻田边。

“地埔,你看这一片水田,300亩地,去年外地老板来种,因经营不善亏了本,现在跟农户扯皮要退租。”村支书叹着气,用脚尖踢了踢稻茬,“你脑子活,又肯干,能不能接手?别让这地荒了,也别让乡亲们白受损失。”

那时的张地埔,刚从重庆巴南回村不久,心里还揣着一股子未散的愁绪。中专毕业后,他先在巴南干装修,后来经人介绍,转行办了个养猪场,起早贪黑,5年时间把猪场打理得有模有样,眼看要大干一场,却碰上城镇规划,猪场被划入拆迁范围。他关掉养猪场回到老家海螺村,在自家院坝搭了个小棚,养了12头母猪。

看着眼前连片的稻田,张地埔心里犯了嘀咕:“300亩地,每年光租金就要12万元,再加上种子、化肥、人工,前期投入得几十万。万一赔了,家里可经不起折腾。何况,自己成年后就外出打工,对水稻种植一窍不通,连品种都认不全,完全是个‘门外汉’。”

纠结了好几天,张地埔还是点了头。“不能让地荒着,看着心痛。”2012年春天,他揣着东拼西凑的20多万元,正式接手300亩稻田,成了村里第一个“种粮大户”。可没等他高兴多久,现实就给了他一记沉重的一击。

由于缺乏经验,选的水稻品种在海螺村“水土不服”——分蘖性弱,稻穗长得稀稀拉拉,还特别容易倒伏,风一吹,成片的稻秆就歪在田里。插秧时更难,那时候没农机,只能靠人工,一亩地60至80元,一天要雇几十个工人。妻子看着账本劝他:“要不别种了,这钱花得太快了。”张地埔却咬着牙说:“都到这份上了,再难也得扛下去。”

好不容易盼到收割,没有烘干机,只能把谷子摊在自家院坝和村里其他村民的晒谷场上,白天顶着大太阳翻晒,晚上请人搬张竹床守在旁边,生怕下雨。可天不遂人愿,就在当年九月,一场暴雨来得猝不及防。

他和妻子、父母四个人,拽着塑料布的四角,拼命往谷子上盖,可风太大,塑料布被掀得老高,雨水顺着缝隙往谷堆里灌。“快!拿筐子装!”张地埔吼着,双手插进湿冷的谷堆里,把谷子往筐里搂,胳膊被谷壳划得通红,可雨下得太大,大部分谷子还是泡了水,黏糊糊地粘在一起。

雨淅淅沥沥一下就是好几天,淋湿的谷子发芽发霉变质,只能全部倒掉。一算账,整整亏了7万元。那一晚,躺在床上,张地埔翻来覆去睡不着,甚至想过把地退了,再出去打工。

就在张地埔快撑不下去的时候,万州区农业农村委的工作人员找到了他。“别灰心,我们给你申请了台烘干机,再让农技站的专家来给你指导,科学种稻,肯定能赚钱。”

2013年稻谷收割时,一台一次性能烘干1吨谷子的小型烘干机送到了家里。随后,农技推广中心的技术员来到海螺村,手把手教他:“水稻栽植密度不能太大,密了通风不好,容易生病;病虫害防治得提前,别等生了虫再治,就晚了……”张地埔听得认真,手里的笔记本记满了密密麻麻的字,每一个环节都标上了重点。白天,他跟着专家在田里跑,比对着调整稻苗的密度,亲手给稻苗施肥;晚上,他坐在灯下翻笔记本,把不懂的地方圈出来,第二天再问。

那年秋天,稻田里的稻穗沉甸甸的,压弯了稻秆。风吹过,稻浪翻滚,满是丰收的气息。收割时,张地埔看着烘干机嗡嗡运转,潮湿的谷子进去,干燥饱满的谷子出来,心里的石头终于落了地。那一年,300亩地收了15万公斤稻谷,扣除成本,赚了几万元。

拿着钱,他先还了欠款,又给妻子买了台洗衣机——妻子跟着他忙前忙后,手因长时间泡水挑谷壳,裂开无数口子,天一冷就冻得流血。“那天晚上,我跟妻子炒了两个菜,喝了点酒,心里踏实多了。”张地埔说,那是他第一次靠种粮赚到钱,也让他明白,只要肯学、肯干,稻田里也能刨出“金疙瘩”。


科技赋能

让“退租地”焕发现代生机

“铺土的时候匀着点,土厚了芽长不出来,薄了芽会干。”今年三月,正是育秧时节,稻田旁的育秧车间里,水稻育秧自动流水线高效运转,摆盘、撒土、播种、浇水、盖土……在科技力量的加持下,一个个秧盘快速制作完成。另一边,工人们忙着将层层堆叠的秧盘平整摊铺在棚内,现场繁忙有序。

张地埔蹲在秧盘旁,时不时拿起一盘刚育好种的秧盘,对着灯光看看,满意地点点头:“这种子撒得匀,土也盖得好。”车间里,一摞摞秧盘堆得整整齐齐,等着被送进智能暗室。“10多个工人一天能育300多亩秧苗,经过60~72小时的暗室催芽,秧苗即可进入立针期,比传统育秧方式缩短了5~7天。”说起工厂化育秧,张地埔滔滔不绝。

谁能想到,以前他还靠人工育秧,一到春天就雇人在田里搭塑料棚,遇上倒春寒,秧苗冻得发黄,生怕出问题。“2014年,我在一家现代化农场看到了叠盘暗室育秧技术,当时就被震撼了,不仅比人工快好几倍,秧苗也长得好。”回来后,他就琢磨着这项技术。

设备安装好的那天,村里的人都来看热闹,有人指着设备问:“地埔,这铁家伙真能育秧?能比人工好?”张地埔笑着说:“肯定比人工好,咱等着看!”他守在暗室门口,每隔一小时就进去看一次温度和湿度,生怕出一点差错。三天后,他打开暗室门,看着秧盘里冒出的嫩黄色芽尖,像一个个小逗号整齐地排列,他激动得像个孩子——那是他的稻田第一次用上“智能装备”。

2015年,他注册成立“张地埔家庭农场”,将水稻种植面积扩大至1000亩,尝试探索水稻全程机械化生产。除了育秧,张地埔对农机的“痴迷”也越来越深。2017年,他一次性买了3台收割机、4台插秧机、2台植保无人机。2018年,张地埔家庭农场的水稻全面实现了全程机械化生产。

“采用机械化种植,种田就变得轻松了许多,也能吸引更多的人来种粮食。”张地埔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前请人工插秧,1亩地最少要60元,现在机插只需要30元,成本节省了一半。用无人机打药1天可以完成200亩,1亩地只需要花费3元钱,比人工打药每亩地节省9元。”

第一次用无人机打药时,村里的很多人都来看稀奇,几位70多岁的大叔问:“这飞机真能把药撒匀?别漏了地方,虫子没打死,稻子就完了。”张地埔笑着说:“这无人机有GPS(全球定位系统)定位,每一寸地都能撒到,还能控制药量,比人工准多了。”他操控着遥控器,无人机缓缓升空,按照设定的路线在稻田上空飞行,药液均匀地洒在稻苗上,形成一层薄薄的水雾。打完药后,大叔蹲下来,仔细看了看稻苗的叶子,发现每片叶子上都有细密的药珠,忍不住竖起大拇指:“这高科技就是厉害!”

2023年,张地埔又有了新想法——稻渔综合种养。在一次万州区农广校组织的培训中,专家提到“稻田+”种养模式能实现“稳粮增效,一田双收”,他一下子就来了兴趣。“稻渔种养,鱼能吃田里的虫子和杂草,不用打农药、除草,鱼粪还能当肥料,省了化肥钱,稻和鱼都能赚钱,一亩地能多收2000元,多好啊!”

说干就干,当年仅稻田鱼就卖了8万多元。如今,张地埔的农场不仅有现代化的农机,还有优质的水稻品种,“百香优纳丝”亩产超过600公斤,加工成精米能卖到10元/公斤,单价高于市价5%~8%。“科技就是生产力。藏粮于地,藏粮于技,这话一点儿没错。”张地埔感慨道,是科技让“退租地”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也让他的种粮路越走越宽。


共富路上

从“独富”到“众富”的担当

经过10余年的努力,张地埔的家庭农场目前发展粮油种植基地1000亩、稻渔种养200亩,同时开展水稻生产社会化服务,年产粮油600余吨,产值近300万元。

自己靠着种粮走上了致富路,但张地埔没有忘记乡亲们。“太武,你看这秧苗,叶子上有黄斑,叶尖还卷着,这就是有稻飞虱了,得赶紧打药,不然会传染给旁边的秧苗。”今年四月,张地埔带着村民秦太武蹲在稻田里,手里拿着一株有病虫害的秧苗,耐心地讲解。

秦太武常年在张地埔家庭农场务工,家里有老人和孩子要照顾,以前靠打零工维持生计,收入不稳定。2020年,他听说张地埔的农场要招人,就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来了。“张总不仅给我每月2000元的工资,还教我种稻技术。”秦太武说,刚开始他什么都不会,张地埔就手把手教他,从育秧到插秧,从打药到收割,每一个环节都教得很仔细。现在,他不仅能熟练地操作育秧流水线,还能判断水稻的病虫害,自己也种了两亩地的优质稻。“在家门口就业,能照顾老人和孩子,还有稳定的收入,家里的经济压力小多了。”秦太武说着,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张地埔常说:“一人富了不是富,大家富裕才叫富。”自从自己种粮赚到钱后,他就想着带动乡亲们一起干。这些年,他免费给乡亲们提供水稻种植技术,不管是谁来问,他都耐心讲解;遇到乡亲们不懂的,他还会亲自去田里指导。

龙沙镇龙古村的丁建国以前在外务工,2017年回乡创业,流转了300亩土地种水稻,张地埔不仅当起了他的免费技术顾问,农忙季节,还带着自己的农机上门,为他提供代耕、烘干服务。“没有老张的帮助,我这稻也种不出这么好的收成。”如今,丁建国靠发展优质水稻,一年的纯收入超过20万元,日子过得有滋有味,说起张地埔的好,丁建国竖起大拇指。

这些年,张地埔的农场常年雇用15名村民务工,每年人工费用支出达30多万元,有效解决了周边闲置劳动力的就业问题。他还带动周边1000余户农民种植优质水稻4000亩,每户平均增收5000元。为了让更多乡亲学到技术,只要有时间,他就在农场办培训班,邀请农技专家来讲课,从品种选择到田间管理,从病虫害防治到产品销售,全方位给乡亲们指导。

近几年,张地埔的家庭农场先后获得“重庆市市级示范家庭农场”“重庆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现代青年农场主)创业孵化基地”和“万州区示范家庭农场”等称号,他本人也成为方圆百里有名的“致富带头人”与“种粮标兵”。

但他并未因此满足,下一步计划继续完善农场管理机制,引进更多先进农机设备,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打造自有大米品牌,让更多人品尝到海螺村的优质大米;他还希望扩大培训班规模,传授技术给更多乡亲,带动更多人投身种粮事业,携手将海螺村的稻田变为真正的“致富田”。

“中国人的饭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我是个农民,能做的就是种好粮,带好头,让更多人爱上种粮,让我们的稻田越来越肥,日子越来越甜。”说这话时,张地埔眼中闪着光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