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科技“甘霖”润山乡

发布日期:2025-07-03 10:39



科技特派员为村民传授果树田间管理技术。

手把手教村民制茶。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王旭 文/图

“怎样预防李子果实生虫?果园管理有哪些注意事项?”夏天的阳光明媚而炽热,正是“青李来禽书不至”的时节,在分水镇石碾村,漫山遍野的李树郁郁葱葱。翠绿的枝叶间,一颗颗圆润饱满的李子色泽鲜亮,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诱人光泽,浓郁果香弥漫山间,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丰收图景。

石碾村是远近闻名的李子村,青脆李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年产李子约2万吨,产值超1亿元。连日来,为帮助村民实现丰产丰收,农业专家与村民“面对面”,现场就如何提高青脆李品质、保障绿色安全、加强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指导。

“照着专家的方法管理,李子的口感会更好、产量会更高,受益匪浅。”村民林先权说道。

近年来,我区顺应乡村优势特色产业、农产品加工等服务需求,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截至目前,我区共选派国家级、市级、区级科技特派员1764名,全区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实现科技人员对接服务全覆盖,让高科技飞到山村乡野,飞到农民的“一亩三分地”,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为全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科技支撑。

倾情帮助 “生态美”变为“百姓富”

雨后的山里,空气格外清新,阳光也柔和了许多。6月27日,风和日丽,站在腊烛村村头高高的山坡上,放眼望去,漫山遍野成排的枇杷树在暖阳中尽情地舒展着枝丫,将整个山头渲染得生机勃勃。

“12亩地的枇杷今年挣了8万多元,这些年变化太大了,我这可是真正吃上了生态饭啰!”村民陈家友一边与记者拉家常,一边忙着在枇杷园里干活。陈家友口中的变化,都是“干货满满”的故事。

“我们这里虽然山地多、平地少,但气候温暖湿润、水分充沛,生态极好,十分适合枇杷生长,已有几十年枇杷种植的历史。以前都是农户‘小打小闹’,品种单一,不成规模,全村种植面积不足百亩,好资源藏在深山人未识,守着‘金饭碗’受穷。”腊烛村党支部书记宋永康笑着说。腊烛村位于长江之畔的大山腹地,20多年前还是一个农民增收后劲乏力的偏僻小山村。

经过科技特派员长达20多年用心用情用力的帮扶,目前腊烛村已发展“早钟6号”“贵妃”等多个优质枇杷品种2000余亩,年产值约2000万元,成为万州最大的枇杷基地。小小的枇杷变身偏僻小山村的“大产业”,“生态美”真正变为“百姓富”。

如今,腊烛年年枇杷香,半山青绿半山黄。

不仅仅是腊烛村。区科技局负责人介绍,从1997年起,20多年来我区累计从福建省选派国家级、市级科技特派员20余名,与万州区级科技特派员一起利用院坝会、现场会、专题讲座等方式,为万州区培训枇杷种植技术骨干4000多人次。在万州先后实施“早钟六号枇杷果实生理病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万州枇杷良种引进示范”“万州库区优质枇杷品种繁育技术与产业化示范研究”等科技项目40余项,先后编制颁布了《万州区“早钟六号”枇杷生产技术标准》和《万州区“贵妃”枇杷生产技术标准》,并形成地方标准备案,技术标准的形成为万州区优质枇杷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目前,从福建省引进的优质枇杷品种已遍布万州的熊家、天城、小周、武陵、溪口等镇乡的20多个偏僻小山村,总面积达15000亩,年产值超过1.2亿元,带动4000多户村民增收致富。

科技点金 “小茶树”变“摇钱树”

六月的长岭镇青石村,花红水暖。眼前、山脚下、房屋边,一垄垄的茶树成排延伸,与茶树间穿梭的茶农构成了一幅美丽乡村画卷。

“这些以前我们不当回事的茶树,现在成了真正的‘摇钱树’!”正在茶园锄草的村民张朝忠说起这几年在科技特派员的帮助下,当地大力发展茶叶产业给自己一家生活带来的变化,脸上满是笑意。

青石村自古有种茶的历史。以前,村民零零星星种植了一些茶树,由于不成规模,加上管理没跟上,效益差。与当地大多数村民一样,虽然守着绿水青山,张朝忠家里的经济来源就靠几亩薄地,日子过得较为拮据。

让张朝忠没想到的是,生活发生了改变——近几年来,我区不断完善科技特派员制度,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服务,50名来自福建、云南、重庆等地的“茶专家”到田间、进车间,引进优质茶苗,帮助村民改造原有的茶树树冠、跟进肥培管理、指导茶叶制作。很快,青石村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了1200亩优质茶园。张朝忠种植了50亩茶树,每年销售鲜茶叶加上基地分红,收入在30万元左右。

“今年春茶上市的关键时期,‘茶专家’们到田间地头指导采茶,到车间手把手教我们炒茶,将科技服务送到了家。”张朝忠乐呵呵地说。

其实,享受“科技红利”的不仅仅是张朝忠。长岭镇老土村村民夏元苹告诉记者,以前,因为没文化没技术,出门不好找工作,她靠在茶园打零工维持一家人的生活,一个月顶多挣1000多元。三年前,科技特派员进村开展科技服务,她报名参加了制茶技术培训班,经过几年的努力,先后获得“重庆十佳制茶能手”“万州区制茶能手”等荣誉。如今,夏元苹已是茶厂的技术骨干,每月收入超过3000元。

“国家政策好,我现在是挣钱顾家两不误。”夏元苹高兴地说。

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全区共成立茶叶专家大院4个,“茶专家”到田间地头“做茶事、念茶经”,培训了500多名茶叶“土专家”。在科技的助力下,短短四年多时间,全区建成生态茶叶基地5.7万亩,年毛茶产量2300吨,茶叶综合产值达到7.15亿元,“小茶叶”真正成了群众增收致富的“金叶子”。

据了解,近年来,我区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围绕晚熟柑橘、茶叶、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和干果、花椒、脆李、草食牲畜等特色产业,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将“科技红利”送到农家,通过农业科技的宣传推广,培育了大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型农民,同时培育了一批科技示范户和科技示范基地。

定制培训 “及时雨”润透“一亩三分地”

蜿蜒的大山,一路上是连绵不绝的绿,盘旋的公路在山峰间伸延伸,汽车在陡峭的山路上拐来拐去,转过一道弯,蓝天白云下,崇山峻岭间,蓝瓦白墙鳞次栉比,与田间劳作的村民交织成一幅和谐优美的画卷。

瀼渡镇高村是一个满眼都是山的偏远小山村。“以前真是‘四面都是山,种地全靠天’。”村民李元会种植了20多亩柑橘,可由于技术没跟上,收益一直不太理想。自从多次参加科技特派员的授课后,李元会果园的收益一年比一年好。

“老师讲得好,用的都是我们农村的‘土话’,既‘接地气’又实用,学了就能用到生产中。”李元会感慨地说。

从“接地气”的农业科技培训中受益的不仅仅是李元会。近几年来,我区创新“科技下乡”工作思路,实行“定制化”服务,组织农业专家组成服务队,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与农民“面对面”,为种植大户及农业科技型企业“问诊把脉”,让农民在家门口学技术,让高科技飞到山村乡野,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打通农村科技传播“最后一公里”,突破农业科技成果“最后一道坎”。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推广示范、产品加工、电商销售、文旅融合等“定制化”服务,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把农业新成果、新技术、新信息及时传递到千家万户,让高科技真正扎根农民的“一亩三分地”,落实到企业和田间地头,推动全产业链加快发展,实现现代农业的规模化、高效化。

农民富不富,产业是关键。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顺应万州乡村优势特色产业需求,全区征集确定的科技特派员不仅仅局限于传统的种养殖业,还包括茶叶、枇杷、竹笋、中药材等名优水果和特色产业领域的科技人才,涵盖了“三农”全领域,并拓展到品牌包装、电商销售、项目策划、企业管理等方方面面的科技专家和人才,实现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具有鲜明万州特点的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2023年,我区成功引进国家农业信息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赵春江院士作为我区“三区”科技人才,为万州农业信息化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截至目前,我区累计选派各类科技特派员1764名,其中国家级科技特派员(“三区”人才)193名,市级449名、区级1122名,为万州农业高质量发展“把脉开方”,实现柑橘、茶叶、中药材、蔬菜、干果、花椒、脆李、草食牲畜等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与科技人员对接服务全覆盖。重点围绕培育新品种、引进新技术、发展新模式、探索新业态等,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累计开展培训380余场次,培训农民近8万人次,引进新品种1700余项、推广新技术1600余项、解决技术难题2800余项,为我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提供坚实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