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孙勤
近日,小说《长安的荔枝》被搬上银幕,杜牧笔下“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讽喻,被解构为一场惊心动魄的生死时速。细品小说,这项“不可能的任务”显露出跨越千年的现实锋芒,让我们得以一窥封建官僚体系中的积弊,成为映照作风建设的一面明镜。
以天崩之势开局
长安小吏李善德接到“荔枝使”的差事,需在贵妃诞日前将鲜荔枝从五千里外的岭南运至长安。
人人皆知荔枝一日色变、两日香变、三日味变,这项差事就是一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闹剧!为迎合这场闹剧,上林署将运送“荔枝鲜”偷换成“荔枝煎”,把这份“肥差”推给了老实人李善德。在执行荔枝转运任务时,各级官员只关心如何迎合上意,对实际问题却敷衍塞责,公文往来繁琐却毫无实效。这背后暗藏的是推诿塞责、层层甩锅、高高在上的官僚逻辑。
右相将只需十丛荔枝追加至三十丛,都省扩大到五十丛,流转到经办官吏演变成至少要砍掉二百丛,层层加码,每一级都在透支民力中攫取政绩。更荒诞的是,李善德为安抚沿途驿站人员放入预算中的贴直钱,在右相“不劳一文而转运饶足”的操作下,层层克扣,致使沿途人员不仅得不到应得的补贴,反而还要给朝廷交钱。这正是将享乐主义与奢靡之风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最终让“贵人的尘土化作草民的大山”。
以务实之风谋局
“就算失败,我也想知道,自己倒在距离终点多远的地方。”面对绝境,李善德决定放手一搏,他不沉溺于公文推演,而是亲赴岭南,深入荔枝园与种植户阿僮共同劳作,通过实地调研、反复试验,逐步摸索出“盐水浸泡、分枝入瓮、隔水隔冰”的保鲜之法。这种“脱鞋下田”的调研精神,与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对“改进调查研究”的要求一致,只有深入基层、解剖麻雀、向群众学习,才能真正解决困难、指导工作。
李善德在任务执行中体现的精细化管理思维,更与现代治理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反复试验测算驿路里程、冰耗、马匹接力节点,将宏大目标拆解为可操作的“格眼簿子”,甚至预判逃驿风险并制定预案,精确计算运输成本与时间差,最终制定出可行方案。这种力戒空谈、精准施策的作风,恰是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所倡导的务实之道。
而他所有的调研和谋划,皆仰仗于无数老百姓的鼎力支持。可见只有“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才能破解“荔枝三日质变”之难题。
以初心之守破局
“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没有完成时”“锲而不舍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唯有不忘初心,恪守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以作风建设新成效推动保持党的先进性纯洁性、不断赢得人民群众信任拥护、不断厚植党执政的群众基础,才能避免“贵妃一笑”与“万民凋敝”的悲剧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