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尧华燕
一则《农民数十万斤卷心白销路成难题?》的蹲点报道,在24小时内催生了一场关于“民心政治”的生动实践!
这是民声呼救与使命必达的真实碰撞。5月14日,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得到消息:万州区茨竹乡马家村村民数十万斤卷心白滞销,农民血汗可能付诸东流。次日,记者扎进泥土、蹲点破题,推出直击痛点的上述新闻报道。报道发布后,一场由媒体发起、政府协调、企业冲锋的“民生保卫战”迅速打响——党员志愿者抢收蔬菜,农业农村部门协调资源,6家爱心企业24小时内打包采购24万斤滞销蔬菜。
马家村卷心白菜滞销变俏销的“24小时奇迹”,是一场民心与民生的深刻共振,更是“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具象化。当400余户农民面对滞销的茫然时,媒体没有止步于“记录问题”,而是成为民意的扩音器;企业未陷于利润的算计,而是以“责任采购”架起产销桥梁;政府未停留于程序性回应,而是以高效协调展现公信力。三方合力助农,其意义不仅在于挽回了农民的经济损失,更在于用“急民所急”的姿态证明:民生是最大的民心,民心是最大的政治。
民生是最大的民心,在一棵卷心白菜里体现。农民扩种时的期待、滞销时的哽咽、获助后的泪光,都是民心最真实的投射。重庆三峡融媒体中心的一则新闻报道之所以引发共情,在于其用泥土味的镜头对准土地上的真实悲欢;爱心企业的“连夜下单”之所以赢得赞誉,在于其用真金白银为农民收成托底。透过这些,民众看到的不仅是问题的解决,更是“被看见、被尊重、被回应”的尊严,这恰恰是民生工程的灵魂。
民生是最大的民心,在一次次弯腰中体现。此次事件中,党员志愿者俯身抢收的身影、企业“爱心助农”的抉择、媒体为小农户发声的执着,共同诠释了“最大政治”的真谛:以人民为中心。乡村振兴的道路上,衡量进步的从来不是楼房的数量,而是田埂上每一户农民是否活得有底气。当决策者愿意为一棵白菜的销路弯腰,当资源配置能听见人民最微弱的声音,“民心政治”的高度便在躬身实践中拔节生长。
民生是最大的民心,在持续不断的行动中体现。马家村卷心白菜的24小时“急救”固然动人,但若止步于此,便是用温情叙事掩盖深层危机。农民因信息闭塞盲目扩种、产业链因缺乏韧性无力抗险,本质上暴露的是民生保障链的薄弱环节。民心所盼的,不是偶然的“救火英雄”,而是稳定的产销预警机制、普惠的农业保险网络、扎根乡土的产业链韧性。我们看到,随后的几天时间,对马家村的助农行动持续进行——农业部门与地方政府联动央企、民企进村入户,从烟菜轮作破局、订单农业托底、产业链延伸、品牌营销赋能等着力,将“应急采购”升华为“订单农业”的长效合作,把“爱心助农”转化为“品牌强农”的战略布局,为马家村振兴筑牢根基,也为民心政治再添制度性注脚。
“中国式现代化,民生为大,中国共产党要做的事情就是让老百姓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马家村的“24小时奇迹”,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民生为大不是口号,而是田间地头的难题能否被解决、弱势群体的呼声能否被聆听、普通人的尊严能否被守护。
当我们的担当作为向最朴素的民生诉求弯腰时,民心便会自然风化成“最大政治”落地生根的肥沃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