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产业振兴的链式反应

发布日期:2025-05-01 09:28

茶叶采摘正当时。

茶叶加工厂房。

芦花鸡产品加工。

芦花鸡育雏车间。

硕果累累迎丰收。

记者 夏荣伟 文/图

微风拂过大地,万州山乡花开花谢,孕育果实;柑橘园内,有的硕果满枝正在采摘,有的采摘完毕正在修枝施肥;加工车间,条条生产线轰鸣不息,进行各种产品深加工,处处展现出一幅生机勃勃的产业振兴图景。

在推进乡村产业振兴的进程中,我区充分发挥产业链在推动农业产业发展中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聚力推动乡村产业全链条升级,培育壮大乡村新产业新业态,让更多农产品升级为乡村振兴的 “金饭碗”,探索出推进产业振兴的发展路径,折射出新时代乡村发展的深层逻辑,为乡村产业振兴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破题密码。

向新延链,培育产业增长点

“在今年开展的三峡柑橘走进西安、天津产销对接活动以及重庆名优食品及农产品加工产品发布活动中,我们将新推出的华橙兴玫瑰香橙NFC纯橙汁作为重点进行推介,这也是我们在延伸柑橘产业链中打造的新产品,拓展的新领域。”区经济作物发展中心副主任鞠丽萍表示,NFC纯橙汁精选核心产区优质玫瑰香橙鲜果,在糖分、酸度达到最佳比例时采摘,经多次筛选所得无瑕疵、果型饱满的香橙,每颗都经过严格品控,橙汁品质上乘,口感卓越。

我区柑橘种植面积41万亩,产量54万吨,综合产值50亿元,以独具万州特色的“一红一绿一橙”三大柑橘为主导产品,其中“一红”古红桔10万亩,产量15万吨,“一绿”青柠檬10万亩,产量11万吨,“一橙”玫瑰香橙15万亩,产量21万吨,还有沃柑、大雅柑、砂糖橘等柑橘产品,品种丰富,品质上乘。在推进柑橘产业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我区聚力打造全产业链条,提高附加值,提升知名度和美誉度。

白羊镇被誉为“重庆柠檬之乡”“中国柠檬第一镇”。位于白羊镇春华路的重庆市欣豫食品科技有限公司,随着“三峡柑橘”品牌的不断打响,公司从种植到加工、销售不断取得新发展。通过技术改造和设备升级,新投入了一条柑橘鲜果榨汁生产线,每天可加工鲜果近5万公斤,不仅带动了柑橘销量,还提升了柑橘产业附加值,培育了新的效益增长点。公司负责人郭军说:“我们仍然在致力于研发新产品,推进柑橘深加工,未来年产值将达到5000万元到1亿元。”

郭军是土生土长的白羊镇人,从白羊镇发展柠檬开始,他家就在从事柠檬的收购外销。经过一番摸爬滚打,郭军积累了不少经验,但是在组织白羊柠檬外销时,经销商贴上的都是外地品牌的标签,因为白羊柠檬还没有名气。同时,柠檬鲜销是主要模式,销售周期较短,市场价格波动影响较大,必须加大加快柠檬深加工的建设步伐,提升柠檬次果的综合利用率,只有让果农的基本收益得到保障,果农及业主才会无后顾之忧地大力发展种植。

郭军暗下决心,一定要将万州白羊柠檬产业做大做强,把万州白羊柠檬的品牌打响,推广到全世界。他通过购置当地一家弃用的食品罐头厂,并再征用土地,建成柠檬加工厂,建起加工厂房,并正式亮出“郭乙万州柠檬”鲜果品牌。

在郭乙柠檬加工厂内,机器的轰鸣声不绝于耳,工人们在生产线上忙碌着。一个个金黄色的柠檬通过洗涤、分选、脱水、杀菌、灌装等程序,变成酸甜可口的柠檬汁。

郭军介绍,企业拥有标准化生产车间,生产柠檬酒、柠檬汁、柠檬干、柠檬蜜饯、柠檬膏、柠檬茶和柠檬酵素等系列产品。柠檬加工成产品,会被一点儿不剩地“榨干用尽”,包括果皮、柠檬籽等都有用处,将柠檬的附加值提升了几倍。在万州区相关部门和白羊镇党委、政府的指导下,柠檬产品贴上了商标、装进了礼盒,成为万州特产“C位出道”,广受消费者青睐。

互联网时代,电商是打开产品销路的有效途径。郭军聘请电商运营、美工策划等专业人士,打造柠檬电商服务平台,在白羊镇成立了第一家万州柠檬电子商务服务中心,为白羊镇乃至全区的农村电商快速发展起到示范带头作用,为全镇实现全民电商拉开了帷幕。在他的影响下,自2017年底开始,全镇收购商与在家待业的闲散人员都开始在家创业,通过网络平台销售各类农产品与小商品,实现了全镇全民电商的新气象。

郭军的加工厂及柠檬基地常年解决周边农村剩余劳动力100余人就业,并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及相邻区县2000多户农户进行柠檬标准化种植,有效地推动了当地农村经济和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健康稳定发展。

向深延链,提升产业附加值

正是采茶好时节,龙驹镇龙溪村三峡皇希茶叶产业园里,茶树层层叠叠、错落有致,一垄垄沿着山势铺展,犹如一道道绿色的波浪,无数鲜嫩的新芽冒出来彰显着产业振兴的勃勃生机。

茶农们穿梭在茶垄之间,认真寻找嫩芽,双手上下翻飞,一捏、一提、一放,嫩绿的新芽便落入篮中。脱贫户罗化琼说:“我年龄超过了50岁,在外面找工作很困难,在家门口务工不仅挣到了工资,还照顾到了家里,对此我很满意。”茶园业主、重庆市渝鸟林业有限公司总经理向友春介绍:“产业园面积2000多亩,每天有数十人采茶,其中脱贫户有20多人,按采摘重量支付工资,来去都是包接送。”

在产业园里,有一栋建筑格外醒目,那是茶叶加工厂房。厂房面积有2000平方米,有绿茶、红茶、精制茶等多条生产线,每年能生产干茶六七十吨,不仅延伸了深加工产业链条,还带动了更多村民务工增收。

向友春说,没建加工厂房时,园区生产的茶叶要运往外地加工,产业形态单一,没能提升产品的附加值,影响力较弱,经济效益有限。后在多方帮助下,建起了茶叶加工厂房,研发了“三峡皇希”牌名优绿茶、龙溪工夫红茶系列产品,注册了“三峡皇希”茶叶商标,生产的茶叶获得全国第十届“中绿杯”特金奖、重庆市“三峡杯”特等奖、重庆市十大优秀茶叶产品、重庆市五星冠军红茶等荣誉,远销北京、上海、深圳等地,大大提升了茶叶的附加值,更好地带动了村民务工增收。

在太安镇凤凰花果山茶园,茶树种植面积达到4200亩,形成了一幅壮美的产业图景,让人为之赞叹。凤凰山平均海拔900多米,产业发展初期,由于基础薄弱,茶叶出山、肥料进山困难,发展成效不佳,村民增收困难。后在有关政策的支持下,修建了产业路,更新了茶叶加工设备,帮助延伸产业链条,产业发展越来越红火。

凤凰花果山茶园在发展茶叶产业的同时,与乡村旅游相结合,建起游客中心,客人可步行观光、可赏景品茶、可学唱采茶歌、可观看茶文化表演等。同时,按照“一业带多业”的思路,依托凤凰茶山、大石板梯田、丁家楼子、司南祠等景点和古建筑发展乡村旅游,成了“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生动范例。

凤凰花果山茶园负责人介绍,如今凤凰花果山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带动500多名村民在家门口就业。先后获得“全国茶旅融合二十条精品线路”“万州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十大渝茶品牌”等荣誉,并成功升级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成功蹚出了一条“公司+基地+农户”的农旅融合绿色发展之路。

一片“小茶叶”,书写“大文章”。截至目前,全区茶园种植面积达6.6万亩,加工企业20多家,预计全区春茶产量将达到2200吨,全年毛茶产量将达到4000吨。茶产业的链条延伸不仅为当地群众提供了增收致富的新途径,还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向外延链,扩大产业朋友圈

“我们的鸡苗不仅供应重庆区域的养殖户,还供应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养殖户,带动他们增收,‘朋友圈’越来越大。”在位于龙驹镇梧桐村的芦花鸡西南繁育中心,鲁渝农牧科技重庆有限公司总经理牟桔丰看着一批出栏的鸡苗满脸笑容,“这些鸡苗都是预订了的,可以说是供不应求。”

2018年牟桔丰开始在梧桐村养殖芦花鸡时,首批只养了5000只。“那时怎么会想到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哦。”牟桔丰说,首批芦花鸡上市很受欢迎,在济宁市和万州区相关政策的支持下,接着继续扩大养殖规模,逐步带动周边养殖户、区内外养殖户,最后带动西南片区的养殖户一起发展。

“产业的大发展还是在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中取得的。”牟桔丰说,建起芦花鸡西南繁育中心,是芦花鸡产业链发展的一大步,种鸡车间、孵化车间、育雏车间、蛋鸡车间和有机肥加工车间等应有尽有。在龙驹场镇上的小微企业加工园建起芦花鸡产品研发中心,研发生产出芦花卤香鸡、芦花辣王鸡、芦花鸡蛋面等芦花鸡产品,进一步延伸了产业链,大大提升了芦花鸡的附加值。

前些年,芦花鸡产业联合体在我区成立,将产业链条向外延伸,辐射带动了四川、贵州、云南、湖北等地发展芦花鸡产业,共同把规模做大,把产业链做长做全;把效益做大,把联结机制做紧做密;把市场做大,把品牌做响做亮。各地形成发展合力,打造了种鸡、鸡蛋、孵化、育雏、养殖、饲料加工、深加工、商超餐饮、销售等全产业链。

牟桔丰介绍,重庆丰都县三建乡的熊勇曾患尿毒症,是脱贫户,他到龙驹镇实地学习芦花鸡养殖技术,回去养殖芦花鸡,首批出栏后收入了2万多元。随后,熊勇扩大养殖规模,建立了专业合作社,带动其他脱贫户一起养殖,帮助他们稳定增收,他也当选为芦花鸡产业联合体理事。贵州融鑫源农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国,也是芦花鸡产业联合体理事。他不仅从万州引进芦花鸡苗,还学习借鉴了万州的消费领养、社会认养、区域联养、分户散养、托管代养“五养新模式”,在贵阳市清镇市王庄乡进行托管代养,以记账的形式给农户提供鸡苗,同时还派技术员给农户提供跟踪服务,建立养殖档案,精准掌握养殖情况,保障养殖效果,鸡出栏后保价回收,让农户稳定获利,每户至少增收上万元。

“今年我们还要向外扩容连锁门店,计划3年内在全国扩容连锁门店到500家,努力把芦花鸡打造成我区叫得响的又一大特色产品,力争5年内全产业链产值达到10亿元。”面对未来,牟桔丰信心满满。

不断延伸产业链条,绘好产业振兴新篇。农业产业延链补链促进我区持续农业稳中向好,去年澳斯卡粮油等企业全面达产,华兴橙柑橘加工项目等竣工投产,规上食农加工企业达到30家,食农加工业产值达到39亿元、增长19%,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注入了新动能。

短评

乡村要振兴,产业要先行;产业要发展,链条要延伸。

如何才能让乡村的产业发展更高效?从我区的产业发展实践中,我们看到因地制宜不断延伸产业链的思路导向与谋篇布局是关键。老产业的稳步增效,新链条的不断延伸,有力促进产业转型升级、量质双增。无论是因地制宜的补齐短板,还是培强做大的锦上添花,其共同指向是产业链的步步生花,集体收入与村民收入的“双增收”。

产业链发展的过程,又何尝不是特色农业产业深度挖潜、融合互促、协同共进,只要产业凝聚势头,百姓尝到甜头,日子自然更有奔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