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产业挺起“硬脊梁”

发布日期:2025-04-24 09:39

今年一月,“万州造”铜线“开门红”产量翻番。记者 黄建桦 摄

记者 解书睿

核心提示

一年来,万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把经济发展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加快建强具有比较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促进新质生产力稳步发展。

2024年,全区产业能级全面跃升,GDP增速居全市第3,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居全市第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居全市第4,以实干实绩交出了争先进位、振奋人心的精彩答卷。

数说

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完成产值719.2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排全市第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排全市第3、渝东北第1。

202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增速居全市第4,批发、零售、餐饮均实现10%以上增长,餐饮业营业额增速排全市第1。

2024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46.2亿元、同比增长23.8%,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的村达100%、超100万元的村达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

聚链成群 先进制造业强起来

走进国家级万州经开区,重庆市九龙万博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4条氧化铝生产线满负荷运行。这家全球单体规模最大、建设最快的氧化铝企业,去年产值达到166亿元、同比增长20.3%。

几公里外的金龙精密铜管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同样产销两旺、实力不凡。其研发生产的紫铜管入选全国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去年在万州实现工业产值167亿元、同比增长25.4%。

今年一季度,九龙万博、金龙集团发展再提速,预计全年产值可望双双突破180亿元,持续发挥“链主”引领作用。

在两家百亿级龙头企业的带动下,去年万州先进材料产业完成产值362.4亿元、同比增长20.4%,预计今年将引领先进材料产业产值迈上420亿元新台阶。

而这,仅是万州工业奋力奔跑、强劲增长的一个缩影。

一年来,全区上下持续优化营商环境,锚定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新质生产力发展,聚力壮大三大主导产业和两大特色产业,提速打造川渝地区重要现代制造业基地,实现工业强区新突破。

2024年,全区规上工业完成产值719.2亿元,同比增长13.0%,增速排全市第4;规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1.5%,增速排全市第3、渝东北第1。

具有万州比较优势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加快建强,三大主导产业和两大特色产业去年完成产值694.3亿元、占全区规上工业产值比重达96.5%。其中,培育300亿级集群1个、100亿级集群2个,规模效应凸显。

截至今年一季度,全区规上工业产值已连续47个月保持10%以上增长。

提档升级 现代服务业优起来

走进长江之星商业综合体施工现场,只见塔吊高高耸立,不时传出机械作业声,工人们正忙着内部装修。记者看到,该项目主体已基本完工,一座崭新的城市商业地标雏形显露。

该项目以“24H经济、首店效应、文化场景、跨界体验、美学生活”为核心,致力于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趣味性的消费新体验。未来,这里将成为万州商业新名片,进一步激发城市消费新活力。

高标准打造长江之星商业综合体,只是万州持续创新消费场景、优化消费供给的一个样本。

一年来,万州着力构建“1321”促进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工作体系,推动消费市场潜力释放,文化旅游持续火爆,交通物流扩能增长,现代金融提质增效。

在“两新”政策加力扩围的利好形势下,全区以旧换新、展会促销等活动如火如荼,平湖旅游区、天生城文旅街区等焕新升级,半山经济、桥下空间等新业态蓬勃涌现,消费市场“热辣滚烫”。

2024年,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增长7.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5.5%、增速居全市第4,批发、零售、餐饮均实现10%以上增长,餐饮业营业额增速排全市第1。水路货运量、港口货物吞吐量双双居全市首位。万州入选第三批国家产融合作试点城市。

今年一季度,万州现代服务业持续提档升级,加快建设的全市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川渝东北金融中心、区域消费中心城市成势见效,全国知名文旅目的地魅力四射。

强村富民 高效农业兴起来

时下,万州山村美如画。在白羊镇石龙社区,成片柠檬树为乡村披上盛装,绿意葱茏。

“以前种地靠天吃饭,现在有了强村公司,我们的柠檬不愁销路,收入也稳定了,大家对产业发展的信心更足啦!”果农杨克兵笑着说道。

在创新成立的强村公司带动下,去年白羊镇17个村集体总经营性收入达到1501.8万元,村均收入达到88.34万元。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是关键。

一年来,万州深入开展强村富民综合改革,健全完善联农带农机制和农村产权制度,培育提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扎实推进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持续做好“土特产”文章,不断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

2024年,全区粮食产量首次突破50万吨、创16年来新高,第一产业增加值总量保持全市第2,入选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国家绿色种养循环试点,国家级农业“金字招牌”达到15个。

农业大区持续蝶变升级,全年规上农产品加工业完成产值46.2亿元、同比增长23.8%,集体经济年经营性收入超20万元的村达100%、超100万元的村达30%,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5.7%,乡村全面振兴迈出坚实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