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万州书写粮食安全的诗意答卷

发布日期:2025-04-22 09:15


农业机械在田间穿梭,一派繁忙景象。

现代农机正在田间劳作。


记者 应凤林 实习生 郭江美 文/图

核心提示

四月的海螺村,晨雾还未散尽,田野上已传来机器的轰鸣声。钢铁“骏马”犁开肥沃的泥土,翻起的泥浪在阳光下泛着油亮的光泽,空气中弥漫着泥土的芬芳。

“十年前,这里还是零零散散的小块田,靠天吃饭;现在,你看这一片田成方、路成网,农机能直接开到田中央!”种粮大户张地埔指着眼前的景象,语气里满是自豪。这位皮肤黝黑的庄稼汉,从2009年承包30亩地起步,到如今在海螺村、印盒村流转1200亩土地,成为当地首屈一指的种粮大户,他的故事恰是一个万州现代农业转型的缩影。

这片曾以“山高坡陡地碎”闻名的土地,正以整建制推进全国水稻单产提升为契机,掀起一场融合现代科技与千年农耕智慧的产业革命。

过去一年,万州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重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50.58万亩,产量突破50万吨,创下16年来的新高,用实干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留下坚实足迹。


数 说

过去一年,全区粮食播种面积达150.58万亩,产量达50.3万吨,首次突破50万吨大关。推广高产优质稻品种47万亩;庆油3号、8号等含油量高的“双低”油菜品种12.95万亩;豆玉带状复合密植高产玉米、大豆2.01万亩,利用建设好的高标准农田大力推广全程机械化,实施机插秧8万亩。


A

精雕细琢守护粮安根基

晨光初照,万州田野苏醒。47.56万亩小春粮油作物进入生长关键期,豌豆、胡豆垂下饱满豆荚,在风中轻轻摇晃,小麦挺直腰杆孕育麦穗,马铃薯幼苗探出地面。春耕备耕的号角早已吹响,各镇乡农户手持农具翻整土地。“把地翻深些,种子才能扎好根。”村民张成林边劳作边念叨。

在甘宁镇的油菜田里,一场现代农业与传统农耕的对话正在上演。随着一阵轰鸣声,几架无人机腾空而起,它们如同灵动的精灵,在油菜田上空来回穿梭,喷洒出细密如雾的药液。“以前人工喷药,一天也干不了几亩地,现在无人机一会儿就能搞定一大片。”种了一辈子粮食的何相宁感慨道,无人机不仅效率惊人,还能精准控制农药用量,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近段时间,万州各镇乡的田间地头,到处都是忙碌的身影。农户们手持农具,翻整着沉睡了一冬的土地,一锄头下去,泥土翻滚,散发出阵阵清新的气息。为确保大春作物满栽满插,万州将粮油生产任务像细密的针脚,一针一线地落实到每一个乡镇、每一个村庄、每一块田块。在龙沙镇,工作人员逐户摸排撂荒地情况,他们拿着笔记本和地图,穿梭在田间小道上,仔细记录着每一块撂荒地的位置、面积和现状。“每一寸土地都不能浪费,我们要让它们重新焕发生机。”工作人员坚定地说。自去年开展撂荒地核查利用工作以来,许多曾经杂草丛生的土地重新种上了粮食作物,为粮食增产提供了保障。

农资市场也热闹非凡,位于双河口的渝东为农服务中心,一辆辆满载农资的货车进进出出,商铺里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种子、化肥和农药。“这款化肥效果好,能提高作物的抗病虫害能力。”乡镇经销商精心挑选着农资,脸上洋溢着对丰收的期待。为了让农户用上放心农资,相关部门加大了监管力度,定期开展农资打假行动,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为春耕生产筑起了一道坚实的防线。

“春耕生产服务100天行动”开展得如火如荼。6支技术指导组如同及时雨,深入到田间地头。在太安镇的水稻育秧田边,农技专家王宜民蹲下身子,仔细查看秧苗的长势。“你这个长得还可以,再过几天就可以插秧了。”王宜民一边查看,一边耐心地讲解注意事项。


B

“五良”融合突破产量瓶颈

过去一年,万州在提升粮食单产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前行,取得了显著成效。而在全国水稻大面积单产提升的征程中,万州更是勇当先锋,以“五良”融合为利器,继续向粮食高产发起冲锋。

走进龙沙镇的高标准农田,仿佛置身于一片整齐划一的绿色海洋。田块平整如镜,机耕道笔直如线,灌溉水渠蜿蜒流淌。“以前这里的田高低不平,农机根本进不来,现在好了,大型机械可以直接开到田里作业。”种粮大户晏兴华兴奋地说。

自2019年以来,万州累计建成21.3万亩高标准农田,仅去年就新建高标准农田10.4万亩,涉及18个镇乡近70个村。这些良田就像一块块肥沃的画布,为粮食生产提供了广阔的舞台,机耕机收率达到80%以上,让农业生产告别了肩挑背扛的时代,也为粮食单产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去年,万州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和推广稻麦轮作等高产高效模式打造“吨粮田”,粮食供给保障能力持续提升。

良技的应用让粮食生产充满了智慧的光芒。在海螺村的“稻渔+”示范基地,刚刚犁过的稻田里水波荡漾,鱼儿欢快地游弋。“这种模式实现了一水两用、一田双收,水稻吸收了鱼的粪便作为肥料,长得更壮实,鱼在稻田里游动,还能疏松土壤,减少病虫害。”基地负责人谭高介绍。

此外,“复合种植”等技术模式也在万州的土地上遍地开花。在玉米地里套种大豆,充分利用空间和阳光,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在果园里种植油菜,既美化了环境,又增加了收入。这些创新的种植模式,就像神奇的魔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了无限的潜力。去年,万州新发展优质稻订单生产1万亩、推广“粮菜”“豆玉”“稻渔”“稻油”“稻麦”等复合生产模式10万亩,有效提高了土地产出效益。

过去一年,我区加快建设万州区综合农事服务与应急中心,各地农机服务体系不断向标准化、专业化、社会化方向发展,助推全区农业生产活动节本、提质、增效。龙沙镇综合农事服务与应急中心就像一个强大的“农业心脏”,为周边农户提供全程机械化服务。自运营以来,已完成农业社会化服务作业面积8万亩次,谷物烘干1180吨,带动周边农户水稻机收成本显著下降,降幅最高超过50%。

政策是粮食生产的坚实后盾。耕地地力保护补贴、种粮大户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让农户得到了实实在在的实惠;对脱贫户或监测户种撂荒地的奖励,以及高产补贴等政策,激发了农户的种粮热情;全面提高保险范围和面积,实现愿保尽保和应保尽保,为粮食生产撑起了一把坚固的“保护伞”。这些政策如同无声的春雨,滋润着万州的每一寸土地,让农户种粮更有信心,更有底气。


C

协同发展激活产业活力

在万州的粮食生产舞台上,多元经营主体各展风采,共同奏响了一曲激昂的奋进乐章,而过去一年,这些主体的努力也为粮食产业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恒合土家族乡八一村的1000亩高标准农田,在区供销社的精心运营下,焕发出了新的生机。供销社采用国企流转+全程托管+农业职业经理人代管的模式,将分散的土地集中起来,进行统一规划、统一管理、统一经营。

曾经杂草丛生的撂荒地,如今变成了一望无际的良田,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田间穿梭,一派繁忙景象。“以前这片地没人种,现在供销社来了,不仅把地种好了,还让我们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村民蒲耀健高兴地说。

国企的示范引领,就像一盏明灯,照亮了农户种粮的道路,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粮食生产中来,形成了“众人拾柴火焰高”的良好局面。去年,这种模式在万州得到进一步推广,越来越多的高标准农田在国企的运营管理下实现了高效产出。

粮食种植大户是万州粮食生产的中流砥柱。各镇乡积极培育新型经营主体,建立万亩示范片、千亩攻关片和百亩核心片,发挥示范带动作用。同时,出台政策鼓励小农户扩大种植规模,对集中规模种植粮食的农户给予补贴,让小农户也能在粮食生产中实现增收致富。

太安镇的联村公司模式,是万州粮食产业发展的一大创新。以村集体+农户成立联村公司,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开展全程托管和环节服务。从智能育秧到集中烘干,从稻谷交易到应急服务保障,联村公司为农户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以前我们种粮,种子、化肥要自己买,稻谷收割后还要自己找销路,很麻烦。现在有了联村公司,这些问题都解决了,我们只管安心种粮。”农户孙华勇感慨地说。

联村公司就像一个温暖的大家庭,把大家紧紧地团结在一起,降低了种粮成本,提升了种粮效益,实现了共同发展、共同富裕。去年,白羊镇作为“强村公司”改革试点镇,17个村集体总经营性收入达到1501.8万元,村均收入达到88.34万元。太安镇作为“强村公司”改革试点镇,10个村集体总经营性收入达到1058.24万元,村均收入达到105.82万元。联村公司模式在万州多个镇乡得到推广,带动了更多农户参与粮食生产,促进了粮食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发展。

从希望的田野到丰收的粮仓,万州在保障粮食安全的道路上砥砺前行。过去一年,精耕细作的坚守,让每一寸土地都绽放出希望的光芒;“五良”融合的创新,为粮食增产插上了腾飞的翅膀;多元主体的协同,激活了粮食产业的无限活力。如今,万州继续沿着这条成功之路大步迈进,让一粒粒种子孕育新的丰收,一个个创新实践正在书写着粮食安全的时代新篇。万州将继续扛稳粮食安全政治责任,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更大贡献,让丰收的答卷更加绚丽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