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别玥 文/图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4月21日,晨曦初露,薄雾缭绕的群山间传来清脆的童声。循着《鹿鸣》的吟诵声拾级而上,一座青瓦白墙的仿古建筑静卧于山腰。檐角铜铃随风轻响,门楣上“鹿鸣书院”四个字在朝阳下泛着温润的光。
推开雕花木门,“开蒙启智风雅颂,问本寻根天地人”的楹联映入眼帘,让记者原本平静的心泛起涟漪。二十余名身着土家族服饰的孩童,正摇头晃脑地诵读《诗经》。领读人黄再兴额间沁出微微汗珠,手指划过泛黄书页时却格外轻柔,仿佛触碰的是千年前的风雅。
谁能想到,四年前,这里还是七曜山山脊上一个荒芜的废弃操场,荒草漫过生锈的铁门;如今,在全国“乡村阅读推广人”黄再兴的带动下,一座以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鹿鸣书院,如星火般在七曜山深处悄然点亮。黄再兴以书香为引,以经典为薪,将散落的文明火种汇聚成光,不仅照亮了土家孩童求知的眼眸,更让两万余册藏书如山脉般绵延,将文明星辉洒向大山的每个角落。
破土:书种子萌芽荒芜地
时间回溯至四年前。2021年,黄再兴从万州燕山学校调到恒合民族中心小学担任校长。初到学校的场景,至今仍刻在他眼角的褶皱里。
“那时候,学校花坛里种的不是花草,而是葱蒜;教室里没有图书角,孩子们用方言读课文,声音怯怯的,不敢大声说话。”黄再兴回忆着,眉头微蹙。他说,最让他心疼的,是孩子们看人时躲闪的眼神。
“语言的贫瘠会锁住思维,文化的缺失将困住未来。”黄再兴说,在见到孩子们的那一刻,他蓦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他也曾是白羊镇大山深处的一名孩子,母亲辛苦将四个孩子抚养长大,在煤油灯下讲《三字经》,将他送出了大山,并考上了师范。如今,他要用同样的文化力量反哺乡村教育。
望着学校里废弃的操场,黄再兴突然闪过一个念头。“我要让阅读唤醒孩子们沉睡的心灵。”黄再兴笑着说道,这个念头如野火燎原般,催生了鹿鸣书院的雏形。
“废弃的操场那儿,刚好有一块地可以建书院。”黄再兴回忆道,有了建书院的想法后,2022年暑假,他主动联系恒合土家族乡乡贤人士以及相关部门,筹备创办鹿鸣书院,将《诗经》文化基因注入乡村振兴蓝图。
“鹿鸣书院建设资金有眉目后,黄校长一个暑假都没有休息。”据团队的老师周培友介绍,鹿鸣书院的设计、规划、预算、建设等工作,黄再兴都全程参与、亲自协调。在此期间,为了给孩子们创建一流的阅读环境,黄再兴带领教师多次前往成都、重庆拜访文化学者,在颠簸的车上撰写项目计划书,最终四处筹集资金60余万元,建成了鹿鸣书院。
那么,缘何叫鹿鸣书院呢?“在恒合土家族乡,有鹿鸣垭和饮鹿湖两大景点,我结合《诗经》中的《小雅·鹿鸣》,把书院取名为鹿鸣,就是希望孩子们能在鹿鸣垭上‘颂风雅’、饮鹿湖边‘品诗韵’。”黄再兴如是说。
2023年4月26日,鹿鸣书院正式成立。成立仪式现场,重庆国学院把万州鹿鸣书院定为国学经典教育基地,万州区教委为万州鹿鸣书院授牌“万州区中小学生阅读示范基地”。
在多方见证下,当孩子们身着统一的土家族服饰,吟诵“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的诗句时,围观的老乡们抹着眼泪说道:“没想到,咱土家娃也能把《诗经》朗诵得这么好。”
那一刻,黄再兴在海拔1200米大山深处种下的“书种子”,终于发芽了。
深耕:《诗经》长出乡土根
七曜苍苍,乡情悠长。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书院硬件设施不断优化。学校以“读诗经,书经典,鉴国学,扬国粹”为发展总思路,全校师生定期开展《诗经》等国学文化诵读、传唱、书写等活动,并与土家族传统文化相结合,配套有古筝教室、土家刺绣室、舞蹈教室、读书长廊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AI互动空间等。
如今,漫步在恒合民族中心小学,鹿鸣书院俨然成为这里的精神图腾。
“南山有台,北山有莱。乐只君子,邦家之基……”上午7:30,五年级学生蒋华彤站在书院台阶上,手持《鹿鸣诗笺》领读《小雅·南山有台》。她身后,32个孩子和着古筝伴奏声情并茂地进行诵读。这是鹿鸣书院“朝读诗经”的日常画面,也是黄再兴打造的“阅读密码”中的一环。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为了让经典长出“土家根”,黄再兴每天轮流安排学生到鹿鸣书院上早自习、读国学经典。学校每周五下午作为“鹿鸣书院开放日”,安排教师进行现场指导阅读、背诵、释义、解惑等,并开发了《诗经》校本读物。每月举办一次“鹿鸣讲坛”,邀请市内外国学专家为师生和乡民讲授国学经典,让孩子们在潜移默化中爱上中华传统文化。
“黄校长把《诗经》里的‘采采芣苢’解释成‘打猪草’,我们立刻就懂了!”在古色古香的书院回廊里,五年级学生蒋华彤笑道,虽然《诗经》里有些词语晦涩难懂,但黄校长总能以通俗的语言把学生代入语境中,耐心讲解。在黄校长的影响下,蒋华彤对于国学的兴趣越来越浓厚了。
以书香为笔,绘教育新篇。
翻开黄再兴办公桌上的《鹿鸣书院运行手册》,精密的时间矩阵令人唏嘘:每日“三个一”夯实基础,每周“四个一”深化认知,每月“鹿鸣讲坛”拓展视野,每季赛事激发创造,每年“一会一节”实现价值升华……这种定时定期的“阅读密码”,已形成标准化模板,被书写在教育振兴的万州大地上。
“其实我最想见到的是亲子共读、家校共育的场景。”黄再兴说,每周五的“书院开放日”,他最开心的,就是见到家长与孩子同堂共读的景象。
而这样的期待,也在鹿鸣书院成为一种常态。
每到周五,孩子们的声音像清泉般在书院流淌,张娟看到儿子蒲祖烜正端坐于案前,摊开一卷泛黄的《诗经》摹本,手指轻轻点着上面的字句时,她也安坐于角落,跟着孩子们一起诵读经典。
“我只要有时间,就会来到鹿鸣书院的课堂里,跟孩子一起享受亲子共读的时光。”张娟告诉记者,自从学校开设了国学诵读班后,她的儿子不仅爱上了阅读,语文成绩也提高了不少。而她,也在去年的诗经节上,作为家长代表,上台进行了诗朗诵。
张娟自豪地说:“黄校长教会我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铭刻在中国人骨子里的精神印记;而阅读经典,就是在与中华文明五千年的智慧结晶对话,传承生生不息的文明火种。”
成林:书香绵延七曜山
在群山环抱的恒合土家族乡,鹿鸣书院如一盏不灭的明灯,不仅在校内点燃了国学的星火,更将文化的种子播撒到乡村的每个角落。
清晨,当第一缕阳光洒在鹿鸣书院的飞檐上,琅琅书声已回荡在整个校园。而几里外的石坪村鹿鸣书屋里,几位老人正戴着老花镜,细细品读《论语》;孩子们围坐在木桌旁,听志愿者讲述《三字经》里的故事。这样的场景,如今在恒合土家族乡的15个村社书屋里已成常态。
“我们通过‘1个中心书院+15个村社书屋’的阅读矩阵,书院编织了一张覆盖全乡的文化之网,让经典浸润乡土,让书香飘满山野。”黄再兴告诉记者,每个书屋都经过精心设计,既保留了传统书屋的雅致,又融入了土家族的独特风情。推开木门,迎面是整面墙的书架,陈列着《诗经》《史记》《道德经》等经典,以及适合村民阅读的通俗国学读本。
角落里,土家族织锦、竹编器具静静陈列,诉说着乡土文化的厚重。书屋不仅是阅读的场所,更成了村民们的精神家园——农闲时,老人们在这里下棋、品茶;傍晚时分,孩子们做完功课,便聚在一起诵读古诗;周末,村里的妇女们围坐一圈,一边学做传统刺绣,一边听老师讲解《女诫》中的持家之道。
为了让国学真正走进村民的生活,每年“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鹿鸣书院便与各村社书屋联动,策划一系列生动有趣的文化活动,已辐射带动恒合土家族乡3万余人,让七曜山处处可闻读书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4月21日,黄再兴再次来到石坪村鹿鸣书屋与村民们围坐畅谈,讲授《孟子》等国学经典。村民们端着自家种的花生,听得入神。一位老农听后感慨道:“原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就是这个理儿,我们土家族乡的人早就在这么做了啊!”
在鹿鸣书院的倡导下,许多家庭开始了“亲子共读”计划。村民王慧珍家原本只有孩子爱看书,如今全家每晚都会抽出半小时,一起读《弟子规》,讨论其中的道理。她笑称:“以前觉得这些书离我们很远,现在才发现,老祖宗的智慧就在生活里。”
鹿鸣书院与村社书屋的联动,不仅仅是书籍的流动,更是人才与智慧的共享。学校定期选派教师到各村社书屋开设“国学课堂”,从《千字文》的识字启蒙,到《大学》的修身之道,课程由浅入深,让村民在点滴积累中提升文化素养。
这种“家校社”三位一体的模式,让文化资源流动起来,也让乡村的精神面貌悄然改变。曾经,尖叫声、吵闹声是村头常听到的声音;如今,诵读声、欢笑声成了大山里新的主旋律。
恒合土家族乡的一位村干部不禁感叹道:“鹿鸣书院不仅带来了书,更带来了文明的新风。”
暮色渐浓,黄再兴带记者登上鹿鸣垭。彼时,晚风掠过松树林,七曜山褶皱里次第亮起书屋灯火,恰似黄再兴撒向深山的星火。
“你看这些山里的孩子,他们终会走出这片大山,去往更远的地方。不管他们走到哪里,希望书院种下的‘书种子’,能让每颗心都有归处。”夕阳渐沉,余晖染透山峦,黄再兴望向远方,仿佛看到了无数可能。他的期许如枝头新叶,随着鹿鸣声声,在山中轻轻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