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化服务开展水稻插秧。
无人机在柠檬基地里喷洒农药。
村民采摘的青柠檬。
太安镇金黄色梯田。
记者 应凤林 实习生 郭江美 文/图
四月的万州,柠檬花正盛。沿白羊镇的山路盘旋而上,目之所及皆是雪白的花海。晨雾未散时,花枝上凝着露珠,风过处,暗香浮动。这香气里藏着一种隐秘的张力——十年前,这里的柠檬树也曾花开如雪,但果农们望着满山青果,却总在丰收季眉头紧锁。“果子要么烂在地里,要么被压价。”老农张德贵蹲在田埂上,用粗糙的手指捻碎一片柠檬叶,“谁能想到现在我们的青柠檬能卖到北上广,还能给全国市场定规矩。”
这场蜕变背后,是万州区历时三年的“强村公司”改革——通过组织重构、利益联结与产业链升级,让松散脆弱的传统集体经济蜕变为市场化浪潮中的生力军。
组织再造
从“草台班子”到“现代企业”
2024年4月,太安镇的会议室里,一场特殊的股东大会持续到下午。10个行政村集体代表围坐在一起,联合组建成立“太安镇强村公司”,随着十村代表共同签署《联合出资协议》,标志着这个由各村集体经济组织共同出资50万元打造的乡村振兴新平台正式启航,为区域协同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成立‘强村公司’不是简单的资金叠加,而是要打造资源整合的乘法效应。”太安镇产业发展服务中心主任陈方明说,公司将以市场化运营模式统筹各村土地、产业、人力等资源,重点发展农机服务、品牌包装等现代农业服务。
“强村公司”的成立,离不开“区乡村三级联动”机制的发力。区农经站有关负责人展示了这一机制是如何环环相扣的——
区级“大脑”统筹利用中央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补助资金、中央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项目资金、市级衔接资金等,如同为改革装上“安全阀”;镇级“枢纽”则打破村界壁垒,沟通协调各村集体和企业,指导登记注册和风险防控;村级“细胞”激活治理末梢,设立理事会、监事会,选举理事长、监事长等人员,聘请财务人员,构建起完整的公司架构;约定利润分配方式、到期资产处置方式等双方权利义务、违约责任等内容;建立公司财务管理制度,建立权责明确的内部监督管理和风险控制制度。
制度的重构迅速转化为发展动能。2024年,全区508个村集体经济组织经营性总收入达到4.59亿元,同比增长11.17%;村均经营性收入达到90.34万元,同比增长11.17%;达到百万元收入的村集体有152个,占比30%。白羊镇作为“强村公司”改革试点镇,17个村集体总经营性收入达到1501.8万元,村均收入达到88.34万元。太安镇作为“强村公司”改革试点镇,10个村集体总经营性收入达到1058.24万元,村均收入达到105.82万元。
更重要的是,在村支书们看来,过去单打独斗势单力薄,现在十指握成拳,底气大不同。村里沉睡的资源通过公司平台转化为真金白银。
利益重构
让农民成为“产业链股东”
在太安镇的“强村公司”里,脱贫户孙华勇正在擦拭价值10多万元的收割机。三年前,他还在为家里的生活费发愁,如今已是镇上小有名气的“农机达人”:‘强村公司’送我去考操作证,现在我当上了农机手,一年能挣好几万。”他身后的新铁铧农业开发有限公司厂房里,20多台大大小小的农机具整齐排列。这些用于社会化服务的农机具,让每亩耕种成本从120元降到90元。而节省的费用,直接反哺村集体,形成“越服务越壮大”的良性循环。
万州的改革者们深知,利益联结的深度决定改革成败。他们探索出两条特色路径:
“柠檬联盟”的溢价奇迹——白羊镇17个村组建柠檬产业共同体,实行“五统一”模式:统一种植标准、保底收购、加工、品牌、销售。以往被压价的次级果,现在制成冻干片出口,每吨增值8000元。去年,两家“强村公司”购销青柠檬1.3万吨,达到限上商贸企业规模,带动村集体增收超百万元,果农户均增收逾千元。
“稻米矩阵”的增值密钥——太安镇通过组建“强村公司”,带动全镇水稻产业发展,成片集约轮作优质粮油示范片5000亩,年产优质大米825吨,2025年种植面积预计达到15000亩。带动10个村集体总经营性收入达到1058.24万元,村均收入达到105.82万元。“强村公司”为农户提供低于市场价20至30元/亩的社会化服务,实现农机服务640户、2400亩,土地整理320户、650亩,带动全镇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4312元。
镜头转向重庆果脐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柠檬小妹”正对着手机屏幕激情讲解:“家人们,看这包柠檬片,零添加!”她身后的实时数据屏显示,深加工产品已占“强村公司”营收半壁江山。而更隐秘的变革在田间——一直做实体多年的重庆市檬特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紧跟时代发展脉搏,又成立了重庆果脐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专做电商销售,在网络平台开通了直播,通过“强村公司”授权拿到稳定货源,2024年开始试水电商,销售额接近100万元。
“以前农户和市场隔着重峦叠嶂,如今一部手机就能架起云桥。”重庆果脐鲜农业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王成云说。
要素激活
唤醒沉睡的乡村资产
站在观景台俯瞰,曾经的“鸡爪田”已连成万亩柠檬基地。白羊镇公平村的党支部书记魏文建记得,10年前动员村民流转土地时,60多岁的魏老汉抱着界碑老泪纵横:“地没了,子孙吃什么?”魏文建三顾茅庐,最终用“流转费+优先务工”方案打动了老人。如今,魏老汉一年能在基地挣到20000元左右,年底还有分红。
资源整合只是起点,价值提升才是核心。白羊镇打出组合拳:提升基础设施,改良老果园。白羊镇增加了路、水配套设施,建成产业便道95公里、轨道运输线5公里,让果园的运输更加便捷。同时,施用本地养猪场有机肥2000余吨,深翻改良土壤5000余亩,使得老果园焕发出新的生机。此外,还制定柠檬种植规程、积极申报“万州柠檬”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创建柠檬标准化出口基地。
科技助力初加工增效成果显著。白羊镇与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重庆三峡学院、南京农业大学等单位合作,开展采后贮运保鲜护绿、种质资源基因测序及保护等技术攻关。众多科研人员在实验室里埋头钻研,不断尝试新的方法和技术。如今,已建成柠檬初加工生产线21条、冷冻库108座,成功攻克了青柠檬保青难题,延长了保青期。这一突破使得万州保青果能够在全国冬春季市场中占据主导地位,掌握了定价权。
“我们扩建加工车间3000平方米,现在工程接近尾声,正在进行装修和安装机械设备。”欣豫食品科技公司负责人郭军介绍,在政府的扶持下,公司新建的复合饮料、果酱、水果干片生产线,将新增鲜果加工能力5000吨。这不仅将提高柠檬的附加值,还将为当地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
这种“吃干榨净”的加工模式,使产品附加值提高5倍。
产业链的延伸不止于车间。白羊镇强村公司建立起“三维服务体系”:生产托管,为农户提供“耕种管收”全程服务;科技赋能,建设农业物联网系统,虫情预警准确率达92%;市场衔接,在全国设立23个万州柠檬销售点,减少中间商。这些服务如同毛细血管,将小农户接入大市场。
然而改革并非一帆风顺,目前“强村公司”主要业务集中于农产品种植与销售领域,未涉及建筑业、服务业等领域,在部分项目承接上存在政策障碍,无法保障合理利润。
“我们将继续探索‘强村公司’改革,探索聘请职业经理人经营管理强村公司,探索制定更加灵活和具有激励作用的收益分配制度和激励机制,完善项目管理和政策配套制度,给予‘强村公司’项目和政策倾斜,拓展发展路径。”区农业农村委有关负责人表示。
短 评
改革没有终点
在乡村振兴战略纵深推进的当下,万州区以“强村公司”改革破局“三农”发展难题,探索出一条组织化、市场化、品牌化的强村富民新路径,其创新实践为乡村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鲜活样本。
通过构建“三级联动”机制,万州将党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动能,以现代企业制度重塑集体经济组织形态,破解了传统集体经济“散小弱”的困局。村村联合、村企联营的创新模式,既保持了集体经济的公有属性,又注入了市场主体的专业能力,在“统”与“分”的辩证统一中实现多方共赢。尤为可贵的是,改革始终紧扣利益联结机制这个牛鼻子,通过保底收购、社会化服务等制度设计,让农户真正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印证了“改革为了人民”的根本立场。
亮眼的数据背后,是生产要素的创造性重组。整合零散资源形成规模效应,延伸产业链提升附加值,打造地域品牌赢得市场话语权,这一系列组合拳展现出县域经济统筹发展的系统思维。从柠檬收购价翻三倍到“太安大米”掌握定价权,生动诠释了组织化程度决定市场化高度的经济规律。
改革成效固然可喜,但更深层的启示在于其制度创新价值。当“强村公司”突破传统集体经济的窠臼,以市场主体身份参与竞争时,实际是在重构新型城乡关系。这种探索不仅激活了农村沉睡的资源,更培育了现代经营主体,为乡村持续振兴注入内生动力。我们期待越来越多的“强村公司”强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