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用积分兑换生活用品。
走进万州区武陵镇黄金村,连片的柑橘园硕果累累,整齐的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生辉,养殖场里工人们正忙着分拣鸡蛋。这个曾经因产业失败陷入困境的村子,如今已成为当地乡村振兴的示范村。近日,该村党支部书记向金平告诉记者,这一切变化都源于村里推行的一套“村规民约+积分制+红黑榜”乡村治理新模式。
困境倒逼治理创新
黄金村的故事要从几年前说起。当时村里引进桂圆种植产业,不料经营方突然“跑路”,拖欠村民数百万元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土地界限被打乱,村民为地界问题纠纷不断,甚至发生肢体冲突。
雪上加霜的是,混乱的土地状况,让村里产业发展更加困难;加之高价彩礼和“无事酒”等陋习,村民的负担越发严重。重重困难之下,村“两委”意识到,必须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治理机制。
民主协商制定“黄金法则”
2024年7月,区委社会工作部布置村规民约(居民公约)清理规范工作后,武陵镇党委政府迅速响应。黄金村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广泛收集村民意见1000余条。同时邀请党代表、人大代表、驻村干部及司法专家组成顾问团,确保条款合法合规。
经过3个月的反复修改,新的村规民约在2024年国庆期间的村民大会上以85%的支持率高票通过。这份被村民称为“黄金法则”的村规重点针对土地流转纠纷、大操大办婚丧喜庆、薄养厚葬等诸多突出问题以及与黄金村建设发展密切相关的问题进行了精准规定。
创新机制确保落地见效
为了让村规真正发挥作用,黄金村建立了“积分制+红黑榜”的激励机制:村民支持土地流转、参与产业发展等行为可以获得积分,积分高的上“红榜”表彰;违反村规的则要扣分,上“黑榜”公示。
村务监督委员会成员张涛胜介绍,村里还成立了村规民约执行委员会,由老党员、退休干部等组成,确保执行公平公正。
同时,妇联、红白理事会、禁毒禁赌会等群众组织也积极参与治理。红白理事会理事长向明丽告诉记者,通过持续宣传,现在村里红白事平均节约开支3000元以上。
“现在大家都以能上红榜为荣。”村民彭永怀感叹,现在的邻里关系、产业发展确实大变样。
产业发展焕发新生机
随着治理水平提升,黄金村的产业发展也迎来转机。过去流转投资失败的土地,如今大多已盘活。武陵镇政府还为黄金村争取亚行项目资金整治土地,先后引进柑橘种植企业流转土地300余亩,带动80余人就业;同时,万州目前规模最大的地面光伏电站也落户该村,一期年产值超500万元,二期占地130亩的项目即将启动。
“除柑橘、光伏产业外,我们蛋鸡养殖场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产品已进入超市和电商平台;入股的德康生猪养殖,也取得了不错的收益。”向金平介绍,2024年,黄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29万元,同比增长30%。
正在柑橘园务工的村民何兴权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现在土地流转有租金,务工有工资,一年能多挣1万多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
“黄金村的实践表明,有效的乡村治理能够为产业发展创造良好环境,而产业发展成果又会反哺乡村治理,形成良性循环。”镇党委书记刘建华表示,如今的黄金村,不仅产业发展红火,乡风文明也显著改善。这种“治理促发展、发展固治理”的模式,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了有益借鉴。当下,该镇正在进一步完善“村规民约+”治理模式,努力打造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振兴样板。
记者 洪华莺 熊万利 通讯员 陈小琴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