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艳丽
在长江万州段中,“龙渡89号”渡船默默穿行烟波中。船主潘福树四代摆渡,将高峰街道、龙都街道、新田镇沿江两岸村民的日常出行编织成一条温暖的纽带。老潘的故事不仅被本报报道,也在新媒体上快速传播,广受称赞。
在交通飞速发展的时代,渡船似乎“不合时宜”,但它的存在填补了现代交通网络的缝隙,是沿江居民就医、赶集、走亲访友的最佳出行方式,是对基层交通需求的精准服务。它提醒我们:现代化交通不能忽略对特殊地理条件与人文需求的关照,传统与现代的共生才是真正的民生。
潘福树坚守渡船30多年,是一部“小我”融入“大我”的民生叙事。无论寒暑雨雪,他都开着渡船准点启航,成为村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交通线”。他的故事证明:坚守的价值,不在于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复一日的“在场”与“可靠”。
潘福树的故事,也是无数基层坚守者的缩影:他们用汗水服务家园,用双手托举民生,在时代的洪流中锚定一份质朴的信念。当“快”成为发展的主题词时,这些“慢”而坚定的存在,恰恰为社会注入了不可或缺的温情与韧性。或许,这正是“十分钟航程”给予我们的最大启示:民生无小事,守护见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