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尧华燕
近日,一段“秀水镇书记、镇长在油菜花田跳舞”的视频在网上走红。随后多地基层干部也在花田跳起魔性舞蹈,“花式引流”吸引游客目光。
从网络上看,魔性舞蹈视频确实能博得一时关注,视频播放量突破亿次。然而在现实中,绝大多数“网红花海”未达预期客流量,形成“线上千万播放,线下门可罗雀”的流量泡沫现象。
“云端狂欢”与“现实冷遇”的矛盾,正折射了当前文旅营销“流量泡沫”的困境。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点:
模板复制消解新鲜感。最初爆火的视频里,乡镇书记、镇长零基础上阵,动作僵硬,但显示的是基层干部放下身段、以“泥土味儿”传递为老百姓办实事的诚意。后期各地效仿,“花式引流”逐渐沦为复制形式、忽视内核的“昙花一现”,让公众看不到诚意,反而给人机械模仿、蹭流量的印象,消解了公众的新鲜感,亦难引发情感共鸣。
服务滞后消解体验感。爆火的秀水镇案例中,“干部独舞”仅为当地油菜花节宣传的一环,其背后依托的是“优质粮油主产区”的产业根基与配套服务。而其他效仿的地区既无特色农产品支撑,也缺乏交通疏导、停车场、餐饮等基础服务保障,第一波游客打卡后体验感不好,随后逐渐在网络上形成“乘兴而来,败兴而归”的负面反馈,消解了人们的体验感。
景观同质消解审美感。春天是万物复苏、姹紫嫣红的季节,但纵观部分花田,基本是“万亩菜花一个样”,游客直言“一图走天下”“换个地名就能发朋友圈”。尽管有的地方推出了桃花、樱花、李花、玫瑰等不同花卉,但“花海+游乐设施”的复合模式也逐渐沦为固定模板,游客由此产生审美疲劳。
要破解文旅营销“流量泡沫”的困境,需要透过泡沫的虚幻看清文旅的本质。
要厘清先有“流量”还是先有“产品”。流量时代,流量是产品赢得人心的结果,它是一种技巧,但不是衡量产品质量的唯一标准。贵州“村超”现象证明,流量应是优质产品的自然延伸而非前提条件。
要平衡“创新之勇”与“务实之锚”。干部“花海独舞”是基层治理在流量时代的探索,其价值不在于舞步是否优美,而在于敢于突破陈规的勇气。然而,当创新沦为跟风,当流量替代实干,治理现代化之路终将偏离方向,巨大“流量”也不过是文旅繁荣的虚无泡影。
要转变“干部独舞”为“全民共舞”。文旅竞争本质是服务与体验的比拼,赚流量目的是转化为经济“留量”。从“贵州村超”“淄博烧烤”“尔滨冰雪”的成功实践来看,公众的参与才是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近期,我们看到,一些地方“吆喝”看李花、桃花、油菜花时,将文体活动融入进来,通过举行花海穿行竞赛、花海登山竞赛、油菜花广场舞大赛、花海汉服快闪等活动,不仅吸引了一大批本地踏春寻趣的游客,更吸引了一大批户外运动爱好者,“花田”成为“全民共舞”的舞台,实现了从“流量”到“留量”的转变。
由此不难看出,文旅营销的深层逻辑,本质是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微观镜像。当“干部独舞”从个体创新蜕变为体制化跟风,折射的不仅是创意匮乏,更是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路径依赖。当前亟须打破这种“流量泡沫”,积极构建“群众共情-市场共振-治理共融”的新型生态,让“干部独舞”变为“全民共舞”,让每一朵春花的绽放都能催生真正持久的文旅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