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黄玉保
新时代新征程上,如何锤炼好作风?如何践行好作风?如何巩固好作风?归根结底,是如何成为百姓称赞、党和国家事业发展需要的好干部这一根本命题。
党中央将深入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学习教育列为年度党建重点任务,以雷霆举措再次彰显全面从严治党一严到底的坚定决心。
“党的作风就是党的形象,关系人心向背,关系党的生死存亡。”作风建设这门“必修课”没有补考机会,这道“终身课题”必须用一辈子的实践作答——唯有持之以恒、常修常新、知行合一,方能淬炼政治本色,永葆为民初心。
作风建设需要“身体力行”的实干家。从“八项规定”破题立规到“学查改”系统推进,作风建设从来不是“干部生病,群众吃药”的剧本杀,其核心是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效果好不好,群众说了算。
好作风自带“磁吸效应”。焦裕禄顶风冒雪查风口时,棉袄能抖出二两沙;“每一抹绿色都浸透赤子情深”的王有德,一辈子“生命不息,治沙不止”。这些躬身力行的“顶流干部”,从不以会议落实会议,却把丰碑立在了人民群众心中,更是以泥腿丈量民情的实绩树起作风建设的时代标杆。
一名党员干部,如果台上喊“加油干”,台下调研变“调演”,下沉成“下凡”,群众自然用“诙谐反讽”弹幕刷屏。只有放下架子,扑下身子,在实践中甩开膀子、迈出步子,接地气、通下情,群众才会竖起起大拇指,拍起“巴巴掌”。作风建设需要的不是“语言上的巨人”,而是实干家的“身体力行”——作风建设这场大考,从来都是实践出卷,群众阅卷。
作风建设需要“不矜细行”的敬畏心。古语云:“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正所谓:“针大的窟窿能漏过斗大的风”。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共查处享乐主义、奢靡之风问题11.8万起,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10.7万起,合计22.5万起,占全年立案总数(87.7万件)的25.7%。这提醒我们:作风问题从来不是“非黑即白”的选择题,而是常起于毫末、积于忽微,很多都是“温水煮青蛙”的渐进式腐蚀。
纵观一些落马党员干部的堕落轨迹,往往始于推杯换盏间防线的松动,陷于糖衣炮弹下原则的失守。从称兄道弟的一顿宴请,到“聊表心意”的一张购物卡;从投其所好的高档烟酒,到暗藏玄机的牌局棋局,小节不慎终累大德。恰如《韩非子》所言:“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作风建设最见真章的,正是这“见微知著、睹始知终”的洞察力,和“不矜细行,终累大德”的敬畏心。
作风建设需要“慎终如始”的清醒。作风建设是一场“没有终点的长征”,必须常抓不懈、久久为功。有的地方在检查组来了的时候全员切换“演技巅峰模式”,工作群秒变“夸夸群”,整改台账写得比网红探店笔记还精致。等风头一过,调研变成“数字留痕大赛”,下沉沦为“摆拍式旅游”。其实,这种“神仙滤镜式作风”经不起时间检验,就像美颜相机里的颜值,终究要回归素颜。杨善洲在退休后还能种出5.6万亩苗木,靠的不是“百日攻坚”的鸡血,而是22年如一日的挥锄头;谷文昌带领东山群众治沙,把“神仙都难治”的风口变成绿洲,秘诀在于“任尔东西南北风”的坚持。
“作风问题具有反复性和顽固性,不可能一蹴而就、毕其功于一役,更不能一阵风、刮一下就停,必须经常抓、长期抓。” 因此,作风建设尤需以时间的长短论成败,真正的好作风就像老字号招牌,经得起百年烟火熏烤。作为新时代的党员干部更要清醒认识到:作风建设这场大考,考官是子孙后代,答卷要用一辈子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