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会现场。记者 黄建桦 摄
记者 解书睿
4月2日上午,万州区召开打造区域最佳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大会,并印发《万州区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和《万州区打造区域最佳营商环境十大专项行动方案》(以下简称《行动方案》)。
当天下午,区政府新闻办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区发展改革委党组成员、副主任陈华丽介绍万州区打造区域最佳营商环境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有关政策情况。出席发布会的部门、单位相关负责人回答了记者提问。
从激励扶持到问题解决 全程给力
陈华丽表示,《若干措施》和《行动方案》,从民营企业的激励扶持到问题解决,细化提出具体的工作举措,全心全意全方位护航民营企业发展。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
把握一个“关键”,夯实民营经济发展基础。在主体培育方面,将支持民营主体“个转企”“小升规”,比如对个体工商户成功转型为企业的,给予一次性奖励5000元;对首次成功升规上限的,按规定最高给予一次性奖励20万元。在产业发展方面,将大力支持民营企业融入现代化产业体系,鼓励引导民营企业投资先进材料领域重点项目,并争取市级最高500万元支持,也将对新认定的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给予100万元奖励。除了创建奖补、项目支持外,在企业融资贷款、技能改造、扩大规模等方面也有一系列扶持政策。
激发两种“活力”,增强民营经济发展动能。首先是激发创新活力,提出支持民营企业抢占未来产业新赛道、助推数字化转型升级、助力科技创新能力提升等举措,比如对民营企业开展智能化改造的,给予最高400万元的资金补助;对民营企业实施科技创新重大项目、科技计划项目的,给予最高200万元的资金补助。其次是激发投资活力,将动态更新发布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推介项目清单、投资机会清单,帮助民营企业快速获取项目信息、掌握投资机会。还将组建规模达30亿元的区级产业引导基金,借力财政杠杆撬动民间投资。
夯实三类“保障”,护航民营经济行稳致远。一是金融支持,将创新融资增信模式,帮助无抵押、无担保的小微企业用信用资产换取融资便利,同时优化融资服务体系,搭起金融机构与企业常态化沟通“桥梁”。二是人才支撑,针对企业需要的高精尖、实用型、技能型人才,出台“百千万”引才工程支持办法、新万州“平湖人才”计划,发布民营企业急需紧缺人才目录,用医疗保障、配偶安置、子女入学等暖心服务破解人才引育“后顾之忧”。三是要素保障,将扩大范围实施原水等水价优惠政策,推进新增梁平—万州天然气输送管道,探索在经开区建设增量配电网,开展“一园一策”“一企一策”综合能源服务试点,竭尽全力、最大限度帮助企业降低要素成本。
抓好四项“提升”,厚植民营经济成长沃土。一是提升市场健康发展水平,保证民营经营主体依法平等使用各类生产要素和公共服务资源,坚决破除公平参与市场竞争的各种障碍,着力营造公平、公开、透明的市场环境。二是提升法治服务保障能力,将优化“综合查一次”,探索实施“承诺免检”,推行“首违不罚”“轻微免罚”,开展罚没收入异常单位监管,进一步优化执法方式、减轻企业负担。三是提升政企沟通服务质效,将定期开展政企“面对面”恳谈会、民营企业家接待日等活动,让政企对话“零距离”“心连心”。分行业为企业配备服务专员,搭建企业诉求“直通车”,随时随地帮助企业解决问题。四是提升民营经济人士队伍建设力度,梯次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民营经济代表人士队伍。
畅通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渠道
企业遇到难题如何反映?通过哪些渠道可以快速解决?陈华丽表示,区发展改革委将会同有关部门,持续用力畅通政府和企业常态化沟通交流渠道。
健全沟通交流平台,面对面听意见。首先是定准则,健全政商交往“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促进公务人员与企业家良性互动、坦荡交往。其次是搭桥梁,完善政企常态化、多层次沟通交流机制,从点到面全面倾听掌握制约企业发展的难题。每个月定期召开政企“面对面”恳谈会,设立“民营企业家接待日”,在工业、农业、服务业领域分别健全企业服务专员制度,实现政企“双向奔赴”。
完善诉求解决机制,实打实解难题。围绕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健全线上、线下企业问题诉求一站式闭环解决机制。线下,对政企恳谈会、民营企业家接待日、专员服务企业等活动中收集的企业问题,形成“问题清单”,逐项明确责任部门、解决时限,全流程跟踪督办直至解决,确保形成闭环。线上,建立完善企业诉求“直通车”机制,运用好“民呼我为”平台,实现企业诉求“即时提交、快速响应、跟踪督办、评价反馈”全链条一站式解决。
强化政企协同联动,心联心促发展。推进结果共评,建立市场主体评价营商环境制度,邀请市场主体对优化营商环境各项工作按月度、季度、年度进行评价。推进政策共商,涉企政府部门将评价结果及意见建议作为制定、调整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举措的重要依据,同时建立并落实企业家参与涉企政策制定机制,确保政策措施符合企业实际需求。推进环境共建,充分发挥企业“智囊团”“质检员”和政府机关“建设员”“服务员”作用,携手共同推进全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让区域最佳营商环境真正成为万州高质量发展的“金字招牌”。
加大民企金融支持“输血供氧”
融资难、融资贵,一直是困扰和影响民营企业发展的问题。人民银行万州分行货币信贷政策管理科科长唐梅表示,将围绕区委、区政府工作部署,引导金融机构为民营经济健康发展和民营企业做强做优做大提供金融支持。
在总量上,综合运用各项货币政策工具,保持市场流动性充裕,降低银行负债成本,使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增长同经济增长、价格总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为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加有力的金融保障。
在结构上,充分运用支农支小再贷款、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等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精准滴灌科技创新等重点领域民营企业,持续开展首贷破冰、“四访、四进、四提升”、金融服务港湾提质增效等专项行动,引导金融机构一视同仁对待各类所有制企业,稳步扩大对民营经济的信贷投放规模。
在价格上,强化利率政策的执行和监督,规范不合理、容易削减货币政策传导的市场行为,推动民营企业融资成本低位下行。
在传导上,及时向银行机构推送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项目和市场主体融资需求清单,并将银行机构储备项目反向推送至行业主管部门,减轻银企信息不对称,帮助民营企业享受“金融政策+产业政策+财政政策”三重优惠。
在创新上,用好“长江绿融通”系统,深化转型金融,推动民营企业获得低碳转型贷款,实现转型升级。运用动产融资统一登记公示系统、应收账款融资服务平台、全国中小微企业资金流信用信息共享平台等,引导银行机构以“信”促融,引“流”助贷,以“信用+”模式破解融资难题,为民营企业小微企业发展“输血供氧”。
科技创新赋能民营企业发展
“近年来,万州坚持科技创新赋能民营企业发展,以实施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双倍增‘行动计划为引领,持续推动创新资源向民营企业集聚。”区科技局党组成员、区生产力促进中心支部书记韩灵表示,下一步,将重点推进“3+3+N”工作体系,助力民营企业提升创新水平。
打造三个载体,助力民营企业激发新活力。聚力建设环重庆三峡学院创新创业生态圈、万达开技术创新中心、万达开产教联合体等3个重要载体,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推进三项改革,助力民营企业锻造强体魄。一体推进企业“创新积分制”、科技攻关“揭榜挂帅”、校企创新资源“共建共享”等3项改革,切实用科技创新为民营企业赋能,助力民营企业高质量发展。
建设N个平台,助力民营企业抢占新赛道。以建设“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山地特色农业技术创新中心为重点,着力构建科技创新平台体系,引导民企运用区内先进技术和特色基础等优势条件,精准选择赛道,打造特色产业高地。
更好服务民企推进工业强区
区经济信息委党委委员、副主任陈颖新表示,将更好地服务民营企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强区,建设现代化工业体系。
超前谋划产业方向,引领民营企业发展。立足万州产业基础和资源禀赋,梳理形成以3大主导产业和2大特色产业为引领、3大新“星”产业和3大未来产业为突破点的“3233”现代化制造业集群体系。针对重点产业细分赛道编制产业规划,超前谋划建设一批引领性项目,为民营企业发展提供思路参考。
靠前跟进企业需求,服务民营企业建设。充分发挥“企业吹哨•部门报到”系统作用,直抵现场纾难解困,以“受理-评估-办理-跟踪”全周期服务机制,逐一研究民营企业诉求解决方案,做到政策当场解答、问题现场协调、诉求立即办理,全力以赴提升民营企业满意度和获得感。
主动落实惠企政策,赋能民营企业升级。用足“两重”“两新”超长期特别国债、大规模设备更新、中央预算内投资、市级专项资金等各级各类利好政策包,最大化争取资金扶持民营企业发展。用好3亿元区级工业发展专项资金,支持民营企业智能制造、科技创新、绿色发展、提质增效,加快推进企业转型升级。
重拳整治涉企违规收费问题
“涉企收费关系企业的发展和经营成本。”区市场监管局党委委员、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支队长陈玉强表示,将联合纪委监委、消防、住建、经信等部门,重点从四个领域整治涉企违规收费问题。
在水电气领域,重点整治水电气行业在工程建设安装维修过程中“乱收费”、利用垄断地位转嫁经营成本、“转供电”不合理加价等行为。
在消防安全领域,重点整治利用消防验收、消防检查、消防救援、消防培训之机,自立项目收费、捆绑销售相关产品的行为。
在行业协会商会领域,重点整治强制入会并收取“会员费”、强制企业参加会议、培训、展览、表彰、出国考察等收费活动,强制企业赞助、捐赠等行为。
在行政审批中介领域,重点整治三方中介机构超标准收费、“乱收费”、强制接受中介服务并收取费用等行为。
同时,逐步健全涉企收费长效监管机制,督促各单位各行业定期清理审查涉企收费政策,做到涉企收费“政策合法合理、执收依法依规、违规打早打小”,确保企业能得到实惠、整治行动管得了长远。
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 更加优化
法治化营商环境是吸引投资、稳定预期、激发活力的基础和保障,是优化营商环境的治本之策。区司法局党委委员、副局长蒋曼表示,下一步,将进一步规范行政执法,推动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加优化。
开展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将聚焦群众和企业反映强烈的违规执法损害营商环境的突出问题,开展行政执法领域突出问题专项整治,重点整治执法理念不端正、刚性执法,执法程序不规范、随意执法,执法结果不公正、滥用执法权,执法行为不文明、粗暴执法,执法队伍不廉洁、违纪执法等方面的内容,推动全区行政执法更加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法治营商环境全面优化,企业、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得到进一步提高。
推动柔性执法包容审慎监管。将全面推进涉企柔性执法包容审慎监管,进一步规范行使自由裁量权,从源头上防止滥用行政处罚权力;慎用行政强制措施,采用非强制手段能够达到行政管理目的的,不得实施行政强制;推进对涉企轻微行政违法行为“首违慎罚”和“轻微不罚”,严格执行各行业系统免罚清单;广泛运用说服教育、劝导示范、警示告诫、指导约谈等柔性执法方式强化事中事后监管,创造有温度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发挥行政执法监督作用。主动公布举报电话、信箱,广泛倾听企业、群众的意见建议,鼓励群众和企业积极提供行政执法领域损害营商环境的问题线索。对群众和企业反映的行政执法行为影响万州营商环境的单位或个人将开展立案监督,对企业群众反映较为强烈的单位进行重点监督,对性质严重、影响恶劣的问题实行挂牌督办,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树立服务型执法新形象。
梯次培育青年 企业家队伍
“民营企业的代际传承和接班人培养,是万州促进民营经济‘两个健康’、打造民营经济发展高地的现实需要。”区工商联党组成员、副主席廖晓鹰表示,将重塑“新万商”品牌,建好“民营经济人士之家”“会员企业之家”“青年企业之家”,迭代升级年轻一代“十百千万”工程培育体系,打造具有万州辨识度的标志性改革成果。
探索培育“新路径”。实施综合评价,建立数字档案,把45岁以下有潜力的优秀年轻一代民营经济人士作为培养重点,已确定100名民营经济人士后备人选,已推荐1名“十名领军”培育库、4名“百名精英”培育库、25名“千名骨干”培育库,梯次培育青年企业家队伍。
构建赋能“新体系”。强化党建统领,通过理想信念教育、万商大讲堂、红色教育等活动,引导青年企业家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开展综合赋能,以能力提升为主题,持续开展“青商成长沙龙”,走进沿海发达地区、科研机构、先进企业等培育赋能。实施青蓝接力工程,聘请老一辈知名企业家担任“成长导师”,开展“传帮带”活动。
打造夜校“新名片”。针对“90后”“00后”新生代企业家及企业接班人,提升其企业经营、品牌推广、危机应对等关键能力,指导区青年商会办好“青商夜校”,提供“理论教学+实践分享+互动研讨”的多元化学习交流平台,在上课中“找搭子”,在社交中“扩圈子”,为青年企业家成长成才“充电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