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万州。 记者 冉孟军 摄
3月31日,万州区文化旅游发展大会召开。会上,相关部门、镇乡和企业围绕推动文化旅游高质量发展作了发言,以下是发言摘登。
1
聚焦“四大”抓好“三圈” 奋力建设全国知名文旅目的地
区文化旅游委党委书记、主任 黄方国
2024年,全区文旅产业增加值总量突破90亿元,接待游客量、游客总花费、过夜游客数均居渝东北第一,天生城文旅街区春节游客数居全市同类街区第三,望江大台阶亮相央视春晚,万州入选100个值得去的国内小城市榜单。
文旅业态不断涌现,产品供给不断丰富。天生城文旅街区获评市级旅游休闲街区,涌现红花地码头、万州艺术街区、万州大讲堂、半山茶摊、滨江音乐会等新业态30余个;全区现有旅行社31家、国家A级旅游景区12家、乡村旅游点300余处、全国乡村旅游精品线路2条、国家级精品赛事1个。
文化事业更加出彩,产业转化稳步向前。“文博图”三馆均为国家一级馆,文图分馆137个。“四团同城”效应持续放大,复兴剧场、金狮剧院、三峡剧院等旅游演艺年均突破300余场。
文旅产业不断壮大,发展后劲稳进向好。2024年,全区接待游客超2900万人次,实现游客总花费16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2%、21%,过夜游客达324万人次。
区域协作走深走实,对外营销不断扩大。编制万达开云文旅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持续举办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世界大河歌会,海内外传播总量超5.3亿人次。
下一步,将锚定“3710”改革发展总体架构,全面落实本次大会精神,力争2025年文化产业、旅游产业增加值均增长8%,创建国家级旅游休闲街区1个。
丰富文旅产品供给。聚焦“大三峡”。推动鞍子坝客运港提质改造,打好“游轮牌”“组客牌”。聚焦“大平湖”。围绕“三圈”发力,推动滨江圈、半山圈规划的业态场景落地。聚焦“大瀑布”。推动大瀑布、巴国部落、三峡水电工业公园、新月湾景区串点成线,形成“拳头”。聚焦“大乡村”。围绕城郊休闲、柑橘采摘、避暑纳凉、科普体验4条线,推动乡村旅游提档升级。
促进跨界融合消费。推动“旅游+文化”。办好世界大河歌会暨第四届巴蜀合唱季,撬动都市游、近郊游、工业游加速融合发展。推动“旅游+商业”。
提升文旅产业能级。盘活存量。全面运营天生城遗址公园,加快建设天生城文旅街区三期。做大增量。围绕文旅招商17个项目,加快推动重大文旅招商项目落地落实。
扩大文旅营销效果。深度开展现代营销。积极开展事件营销、话题营销,推动万州文旅“破屏出圈”。
2
发挥交通枢纽作用 促进交旅融合发展
区交通运输委党委书记、主任 童文
万州作为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具有“铁公水空”要素齐备的区位优势。近年来,万州交通着力打造“便捷、舒适、智慧、文明”的旅游交通服务体系,交旅融合取得了显著成效。
一是推进万州港升级改造。积极引导企业对万州港外观形象进行升级改造,完善港口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功能,对万州港整体进行升级改造,将万州港打造成为展示万州城市形象的重要窗口。
二是打造便捷舒适旅游道路。推进渝万、成达万、渝西三条高铁及万达直线高速、开万梁高速、沿江高速南线万州至巫山段等项目建设,完善区域外联通道。
三是营造浓厚旅游交通氛围。加大交通站点、交通工具旅游宣传广告投放力度,在机场、高铁、码头等交通站点增设万州旅游宣传广告。
四是提升城市交通文明水平。持续开展公共交通服务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加强交通从业人员培训,提高服务质量。
下一步,区交通运输委将以建设全国性综合交通枢纽和重庆重要城市副中心为契机,用使命感、成就感推动交通基础设施飞跃式发展,不断开创全区交旅融合发展新局面。
3
聚焦大乡村,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
区委农业农村工委书记 李树林
近年来,区农业农村委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着力提产业、优环境、拓业态,推动农文旅融合发展。2025年,将聚焦“大三峡、大平湖、大瀑布、大乡村”,以滨江红桔乡村旅游线衔接“大三峡”,以城郊茶摊乡村旅游线延展“大平湖”,以农业科普乡村旅游线串联“大瀑布”,以高山避暑乡村旅游线引流“大乡村”,扎实推动农业增效益、农民增收入、农村增活力。
一是强基础,补短板。聚焦乡村旅游基础设施短板弱项,推进乡村建设领域投资放量。完善乡村设施。统筹全区农文旅资源,开发“玩转万州”旅游小程序,实现一部手机畅游万州。
二是拓业态,增收入。打好“园区+乡村+景区”组合拳,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体系,打造农村消费新场景。立足产业基地下功夫。针对中老年等休闲群体,以三峡恒合旅游度假区为重点,持续开发特色康养、露营体验、森林徒步等项目,举办星空音乐会、民俗文化节等特色活动,提升全季旅游体验。
三是突特色,树IP。依托万州独特的文化、生态和美食资源,打造具有万州辨识度的全域乡村旅游新IP。选取万州柑橘、茶叶、三峡绣、谭木匠、调味品等系列土特产品,设计伴手礼多种“套餐”,促进农业品牌营销推广与旅游产业发展互促共进。
下一步,区农业农村委将持续探索农业产业纵向延伸、横向联合新路径,全力推进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奋力打造更多具有万州辨识度的和美乡村建设成果。
4
改革供给 迭代升级 全力打造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
甘宁镇党委书记 张珂
近年来,甘宁镇优环境提形象,强基础重保障,实现大瀑布景区与现代农业、乡村文旅优势互补、协同推进,年接待游客63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1.5亿元。2025年,甘宁镇将聚焦“大瀑布”“大乡村”建设目标,构建“一核、两脉、三业、多措”的景村一体化发展格局,打造万州对外旅游“顶流”样本、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
一瀑为核,破立并举强引擎。围绕核心景区,坚持景村共建、共融、共享。服务提质提效。从审批、用地、安全等方面助力大瀑布景区提档升级、增加消费游玩体验项目,擦亮对外旅游“金字招牌”。
两脉相连,生态为本厚植根。打破行政边界,整合区域资源,将生态保护贯穿全领域。联动上下游,做足“水文章”。系统改善瀼渡河流域水质和生态环境,打造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上“最美长江支流”。
三业共融,互动发展增动能。推动农文旅融合、产科教结合、研学游互动,实现全要素深度交融。田园变公园,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基地。整合全镇43个园区,建成“四季有果,全年有景”的乡村旅游大环境。
多措借力,乡村振兴再起航。构建新格局,策划新文旅,从单一观光游向现代综合旅游目的地转变。科技赋能提升游客全过程智慧体验,建成数字乡村、自媒体综合服务基地,大力培育乡土网红,借助直播、短视频、影视剧创作等讲好甘宁故事。
5
推进文旅项目建设运营 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名片
三峡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杨大树
近年来,三峡发展集团主动担当作为,紧紧围绕文旅项目建设运营这一核心主线,以产业协同为纽带,以招商引资为引擎,为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2025年,三峡发展集团将继续围绕文旅项目建设运营,积极打造城市特色文化名片。
加快文旅项目建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加速推进三峡动物园、北滨公园(科技馆)、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等在建项目,推动项目早竣工、早投运。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增强持续发展动力。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三峡动物园、北滨公园(科技馆)、三峡文化艺术中心等项目,开展全方位、多层次招商工作,确保项目招商工作按计划稳步推进。同时,积极争取“第14届中国艺术节”分剧场资格,目前已初步达成意向。
继续运营好体育场馆,激发城市活力引擎。积极探索空置、闲置资产运营新模式,不断改善牌楼体育场、游泳馆、三峡之星体育馆外观形象,加强设施设备升级改造,提升场馆综合服务能力,为市民和游客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体验。
6
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媒为介 奏响文旅传媒融合发展“大合唱”
三峡文旅传媒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 李维平
近年来,我们紧紧围绕区委、区政府整体部署,立足自身优势,抢抓机遇、埋头苦干,坚持“三个推动”,为全区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一是重建设,推动要素配置不断完善。二是强联动,推动融合发展初见成效。三是聚赛事,推动文旅形象持续提升。下一步,将围绕长江三峡国际黄金旅游带的重要支点、巴蜀文化旅游走廊重要节点建设,发挥区属国有企业景区建设、文旅营销“国家队”作用,通过“四合四出”,让万州文化旅游产业底色更足、成色更优、亮色更显。
一是整合资源夯基础,推动产业“出新”。立足“大三峡”,落实落地“百万游客打卡万州游三峡”活动举措,主动对接国内知名企业寻求深度合作。聚焦“大平湖”,利用小桔灯景区、望江网红大台阶、天生城遗址公园推出灯光秀、演艺等产品,激活文旅消费。添彩“大瀑布”,建成开放巴国部落景区,联动新月湾景区和三峡水电工业公园,推动万州大瀑布群旅游带整体跃升。活跃“大乡村”,升级打造“周周乐”主题活动。
二是融合要素赋新能,推动载体“出彩”。深化“文旅+”融合发展模式,打造特色IP。以文为介,打造具有代表性的“景区+剧场+演艺”驻场演出。以赛为媒,持续举办系列大型赛事、活动。寓教于游,设计5条以上特色研学线路。借“数”发力,打造1—2个数字体验馆,推出10场以上线上演出。
三是聚合人气增流量,推动宣传“出圈”。开设“万州文旅”频道,推出“云游万州”等系列文旅栏目。培育文旅博主,策划推出系列文旅主题短视频。推出“大中专学生畅游万州”全年优惠卡,吸引在万高校学生打卡传播万州。
四是契合供需添动力,推动营销“出效”。联动周边区县,加强整体营销。开发“嗨遍万州”小程序,实现一部手机畅游万州。提质三峡古枫香园景区,推进小桔灯创建国家3A级旅游景区。
7
聚力打造天生城文旅度假区 建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文旅新标杆
重庆海成(实业)集团万州城市公司总经理 杨英
我们将以天生城文旅度假区为核心,通过“123步走”战略,联动天仙湖、天生城遗址公园、狮子山公园等景点,构建一个特色鲜明、差异互补、轴线串联的万州都市文旅新体系,实现从单一街区向综合度假区的跨越式升级。
抓住“一个根本”,持续运营提升天生城文旅街区。迭代管理理念、优化服务措施、出台政策等系列“组合拳”,稳商、扶商留住核心业态,进一步稳固天生城文旅街区发展的“基本盘”。
抓好“两个加持”,全力推动补全功能和联动发展。一是加快天生城文旅度假区三期建设。我们将通过“留旧+创新”的规划理念,分区布局规划,实现功能和业态与一二期差异互补;同时,积极争取区级相关部门的统筹支持,对外寻求资源引进落地,打造文旅新业态、新场景,提高文旅核心竞争力。二是强化天生城遗址公园联动发展。深度挖掘天生城遗址历史文化内涵,赋能大天生城,讲好文化故事,做好文化输出,变文化为生产力。
聚焦“三个补全”,全面构建形成万州文旅核心引擎。一是补特色。通过规划建设,突破现有单一标签,向多元化标签发展,打造万州文化集中展示地。二是补业态。通过业态补全,实现有内容、有场景、有消费,形成“吃住行游购娱”。三是补客流。通过政企联动、上中下一体化运营,联动外部资源实现客流导入与互通、联动宣传推广面向全国,最终实现客流规模与消费能级双突破。
8
发挥自身优势 破题万州“三峡游”困局
重庆渝鸿船务公司总经理 吴比
要让万州从“过境地”变为“目的地”,需要打造“非来不可”的万州引力。建议可以深挖“三峡之心”的文化IP,以天生城为核心打造旅游爆款,策划推出有关“川江记忆”的实景剧,通过以点带面将经典渝宜线的船舶整体拉动到万州停泊消费。
作为年运输旅客超过20万人的三峡旅游客船公司,渝鸿船务将全力助推万州三峡旅游提速发展:一是全力抓好万宜线流量转化,针对万州始发游客打造更多都市游线路产品;二是探索航线调整,探索开发重庆—万州(过夜)—巫峡—宜昌线路,着力设计“白天游三峡,夜晚宿万州”特色产品;三是推动船舶改造,在船舶装饰上植入万州主题文化元素,包装“平湖万州”号游船、推出“舌尖上的甲板”,加强与万州美食餐饮品牌深化合作,联动在游船上举办美食节等活动推广万州。
记者 向涛 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