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万州转型金融何以点绿成金?

发布日期:2025-03-26 10:22


记者 汪佳/文 付作侨 黄建桦/图

核心提示

加快发展方式绿色转型是党的二十大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

万州,踞三峡库区枢纽之位,执长江经济带绿色转型之钥,以破冰之姿激活改革基因,率先探索转型金融发展新模式。

如今,万州充分发挥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核心区的优势条件,成功破解企业低碳转型融资难题,填补船舶运输业转型金融标准空白,打造包含项目库、碳账户在内的全市首个转型金融体系,形成一批具有全国示范意义的制度创新成果。

这场发轫于三峡库区的绿色变革,正在重塑万州的产业生态。通过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万州不仅为绿色产业提供了资金支持,更探索出了一条金融助力绿色转型的新路径。这一路径以制度创新为引领,以科技赋能为支撑,以区域协同为拓展,为全国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A 首探深水区

船舶运输业转型标准破题

清晨的薄雾中,长江如一条碧绿的丝带蜿蜒而过。江面上,一艘艘绿色智能新能源货轮缓缓驶过。如今,越来越多的货轮换上了环保新装,油气电混合动力、LNG动力等新能源船舶正成为长江航运的新主角。

“我们的新能源货轮不仅实现了零排放,还通过了长江三峡船闸纯电推进安全认证。”重庆渝建物流有限公司负责人自豪地说道,公司通过转型金融支持,已将33%的运力更新为新能源船舶。

据介绍,金融机构对渝建物流的续授信,是重庆市首笔落地的“碳挂钩”转型金融业务。

渝建物流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长江水路货物运输的航运企业,现有货运船舶15艘,总运力15.65万吨。15艘船舶中,2艘为该物流公司出资研发建造的国内首批内河绿色智能新能源船舶,3艘为LNG混合动力散货运输船舶,其余10艘为普通燃油船舶。

该负责人回忆道,2023年,万州区探索发展转型金融助力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并结合万州长江上游航运核心枢纽实际,以敢为人先的勇气,在全国率先制定船舶运输行业转型标准,实现转型金融在第三产业的突破。“有了这样的金融政策,我们对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更有信心了。”

正因为拥有了绿色船舶,该企业享受到了长江航务管理局的三峡大坝过闸优先政策,节约时间、燃油、人工成本约23%。

渝建物流只是众多搭乘转型金融“快车”的企业之一。

去年8月,万州出台了《万州区转型金融支持目录(2024年版)》,进一步迭代升级转型金融改革的转型标准,将转型金融支持目录扩大至13个领域、23个行业、297项标准,新增15个行业,修订3个行业,同时转型项目库企业数量从首批63家增加至320家,探索向经果林、食品加工、汽车行业等领域拓展,鼓励中小微企业积极参与转型融资,持续提升“企业碳账户”平台企业注册量,让转型金融惠及更多实体经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低碳转型。

万州缘何在推进转型金融试点改革上勇当探路先锋?地处三峡库区腹心的万州,肩负着保护长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和全国水资源战略储备库的重大任务和历史使命,推动经济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义无反顾。然而,万州传统产业占比高,导致部分企业不属于绿色金融支持范畴,这种情况下,不仅企业节能降碳技术改造缺乏金融支持,而且面临缺乏转型金融标准、平台和路径等困难。

正是基于这样的背景,作为重庆市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核心区,万州区抓住有利时机,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支持和指导下,人行万州分行主动作为,快速启动转型金融试点改革,充分发掘转型金融在助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积极作用,高效探索金融支持高碳企业绿色低碳转型的新路径。

B 突围攻坚战

全产业链金融生态塑型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转型金融在万州正不断深化并展现出显著的实践成效。与绿色金融主要支持“纯绿”企业和项目不同,转型金融聚焦于高碳行业向低碳转型,重点支持具有显著降碳行为的企业和项目,为传统产业的绿色转型提供了合理且必要的资金支持。

在万州经开区,重庆长安跨越车辆有限公司的技术改造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总投资额达7420万元的项目中,5120万元来自转型金融的支持,为企业绿色低碳转型提供了坚实保障。

副总会计师魏镜平站在崭新的新能源汽车生产线旁,信心满满地介绍道:“为满足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的需求,我们全新开发了新能源汽车技改项目。”通过新品研发和产线智能制造升级,长安跨越不仅提升了产能和产品竞争力,还显著减少了废水废气排放,降低了能耗,实现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的双赢。

作为万州汽车产业链的头部企业,长安跨越的转型举措正在产生强大的辐射效应。生产线上一辆辆崭新的新能源汽车缓缓下线,标志着企业在新能源汽车赛道上迈出了坚实一步。与此同时,万州区结合产业实际,探索出“核心企业+小微企业”的产业链整体转型路径。在长安跨越的带动下,上游小微企业也开始逐步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

以重庆信辉联科技有限公司和重庆千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为例,这两家企业作为长安跨越的上游配套供应商,与其形成了稳定的联合体。由于共同参与新能源汽车的制造生产,两家企业同样获得了万州辖区银行提供的转型融资支持。这一模式不仅推动了核心企业的转型,也带动了产业链上下游中小企业的协同升级,形成了区域经济绿色转型的良性循环。

长安跨越及其链上企业的绿色低碳转型,是万州提升转型含“金”量、增加发展含“绿”量的一个缩影。

去年以来,万州区全面铺开、蓄力深化转型金融,在2023年改革试点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顶层设计,扩大转型项目库规模,丰富转型标准行业类别,迭代升级转型金融数字平台,转型标准从吸纳重点企业转为重点企业全覆盖、普通企业广参与,从以大中型企业为主转为大中小微企业兼容并包,实现了全区高碳企业所在行业全覆盖,项目库入库企业320家,同比增长406.35%,规上工业企业入库率100%,小微企业264家,占项目库企业的82.76%。

截至目前,万州区已累计为188家项目库企业提供贷款80.9亿元,带动其合计减碳超300万吨,约占全区近年平均碳排放量的三成。

C 协同拓区域

跨区域范式升级辐射全国

转型金融是当前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点领域,对我国经济发展转型升级和实现“双碳”目标有重要意义。万州的转型金融始于船舶运输行业,延伸至全产业链绿色转型,成于区域协同发展,最终希望推广于全国。

目前,万州已获得多项全国全市首创成果——出台全国首个区县级转型金融标准,首批支持目录涵盖煤电、化工、有色金属、建材、农业、船舶运输等6大领域。建立全国首个船舶运输业转型金融改革地方标准,填补了国内尚无服务业转型标准的空白。创新全市首个转型金融数字平台、首个转型金融项目库、首批转型金融信贷产品、首批转型金融激励政策、首个公正转型案例……

“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万州高质量发展的必然选择、必经之路,持续深化转型金融改革意义重大。”万州区政府办公室副主任杨雅茜表示,下一步万州将重点从四个方面发力,继续探索更多的金融支持企业低碳转型经验,为转型金融发展贡献万州智慧。

首先,全面落实转型金融全链条制度,对标《G20转型金融框架》五大支柱,细化12项制度,明确分工,打表推进,举全区之力推动转型金融发展。其次,拓展转型金融标准,创新应用场景,扩大转型贷款覆盖面,积极参与全市农业转型金融试点,深化万州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第三,推动企业开展碳足迹信息披露,覆盖产品全生命周期,提升环境信息披露的深度和广度,助力企业绿色转型。最后,加强区域合作联动,与人民银行重庆市分行对接,推动万州转型金融标准在全市乃至全国应用;同时与达州、开州、云阳等川渝毗邻地区协同创新,实现标准互认、项目库共建、信贷产品共享,打造首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转型金融示范协作区,将万州经验推广至更广范围。

万州在全市转型金融中率先实现从无到有,并在第三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成为我国转型金融发展模式的一次成功创新实践,为全市乃至全国转型金融发展探索了一条可复制可推广的路径。这不仅是一次区域经济的绿色革命,更是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的重要探索。

短 评

在“双碳”目标的战略引领下,绿色低碳转型已成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核心议题。

作为绿色金融的重要补充,转型金融在万州的探索与实践,成为绿色发展的“破局者”与“引领者”。这不仅为高碳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可行路径,更为全国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贡献了宝贵经验。

万州的转型金融实践,始于船舶运输行业,逐步延伸至能源、化工、有色金属等六大高碳领域,实现了全产业链覆盖,体现了转型金融的实效性,更彰显了万州在绿色金融改革中的先行示范作用。

万州的成功经验表明,转型金融不仅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抓手,更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引擎。其首创性探索为全国其他地区提供了宝贵经验,值得在全国范围内推广。未来,随着转型金融的深化,万州有望在绿色低碳发展的道路上继续领跑,为全国经济绿色转型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