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在万州有了生动注脚

发布日期:2025-03-12 10:30


3月10日,万州区国有分水林场马鬃岭管护区里热闹非凡,各单位干部职工、志愿者们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参与植树的市民热情高涨。

回归野外的荷叶铁线蕨。 记者 黄玉保 摄

长嘴苍鹭。 记者 黄玉保 摄

志愿者一波接一波,开展义务植树活动。

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范声英 刘斌 实习生 宋知宜/文 记者 何忠 黄建桦/图

三月的风裹着泥土的芬芳掠过平湖,惊醒了沉睡的大山,正是植树好时节。

3月10日一大早,晨光初绽,国有分水林场马鬃岭区级义务植树基地,原本平静的山头变得忙碌而热闹,近百名干部群众和志愿者正在挖坑种植、搬运树苗,认真完成每一道工序,将一株株幼苗植入春泥,为早春增添一抹新绿,这是万州植树节的清晨,更是“美丽万州”生态长卷的起笔处——

清水绿岸,鸟鸣高枝。当晨风掠过江面,绿意满满的岸边绿植簌簌抖落满襟星辉,惊起梳妆的白鹭,翅尖蘸着霞光在雾中写诗。还有那苍鹭正用长喙梳理青苔色羽毛,忽被跃出水面的鱼儿溅湿翅膀,整条江水都笑出涟漪。是的,天高云阔,清水绿岸,百鸟翩跹……在这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有了生动注脚。

生态万州 绿意盎然

苍翠葱茏的大山绵延不绝,山腰云雾缭绕,看不清山与树的界限。早春,记者来到黄柏乡向龙村,“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美景呈现在眼前。

“以前这里都是石山包,这两年全部栽上了树木,还有桂花和红叶石兰,成片成片的,现在我们整个村子都变美了。”村民们七嘴八舌说起了村里从“光秃秃”到“绿油油”的嬗变。

“以尺寸之功,绘生态画卷。”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大力实施天然林保护、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修复,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综合治理,全区造林绿化依托国土绿化提升行动、“两岸青山·千里林带”、渝东北岭谷区生态保护修复等林业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实施国土绿化提升行动营造林85.4万亩、“两岸青山·千里林带”营造林15.36万亩、渝东北岭谷区生态保护修复18.4万亩、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3.6万亩。

累计完成营造林面积122.76万亩,全区森林覆盖率稳定在50%以上,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达70%以上,实现万州境内主要山体、长江及支流两岸、城周九大山头可造林地绿化“全覆盖”,生态屏障体系已经基本形成。

同时,通过城乡绿化,推进城市、集镇、农村“三位一体”全域绿化,推动生态林、产业林、景观林“三林共建”,加快实现全域“应绿尽绿”、眼里有“绿”、见缝插绿、以点带“绿”,确保森林覆盖率和长江两岸森林覆盖率逐年增长,打造消落区生态治理示范基地,实施库区消落带生物治理超过3200亩,绿化库岸70公里——初春的清晨,静立平湖之畔,在绿树成荫的水湄着陆,河水静静地流淌,蜿蜒着,望不到尽头,白云惬意地舒卷、轻轻地飘去,眼前,群山绵延,绿意盎然。

守护生灵 互利共生

高峡平湖,山水如画。带着一丝清凉,行走在白鹭湾公园江畔。远处,层林叠翠;脚下,河水清澈,不时有鱼儿从水中划过、鸟儿在水面撒欢。

不经意间,一群红嘴鸥从头顶掠过,在岸边的林间飞舞,它们时而俯身休息,时而振翅而起,结队飞向江面,一幅“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优美画卷在眼前徐徐铺展,为早春的万州增添勃勃生机。

“咔嚓!”“咔嚓!”……随着照相机的快门声响起,这和谐美好的画面被定格。

“没想到,在家门口还能看到红嘴鸥,这些年万州的生态环境变化太大了。”周吉应是一名摄影爱好者,经常在河边拍鸟儿的他感慨地说。

周吉应口中的变化,都是“干货满满”的故事。

“万州目前已建成70公里消落区生态绿廊,湿地保护率达78%,草本植物遍布消落带,裸露河滩已逐渐向耐淹草甸系统演变。”区林业局资源管理科科长徐玲玲告诉记者,随着生态环境越来越好,从北方往南迁徙的冬候鸟红嘴鸥这几年将平湖江岸作为“驿站”停留。而以鱼虾、昆虫为食的红嘴鸥有“自然环境评价师”之称,对生态环境十分挑剔。

不仅是红嘴鸥,目前,长江万州段共发现长嘴苍鹭、白鹭、红嘴鸥等水鸟156种,有着“鸟中大熊猫”之称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中华秋沙鸭,也在时隔30多年后再次现身万州。

越来越多的鸟类来平湖“打卡”,是万州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守护我们共同家园的最好见证。

“现在我们到山上巡逻,见到各种的野生动物成为寻常事,真的特别开心,说明大家这些年来的努力没有白费。”国有龙驹林场场长付文莲高兴地说,随着保护力度越来越大,林场时常可见果子狸、麂子、猫头鹰、鸳鸯等野生动物。

为切实保护野生动物栖息地、停歇地、繁殖地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安全,给野生动物打造安全、友好家园。2018年,万州区发布了《关于划定野生动物禁猎区和禁猎期的通告》,划定万州区行政区域范围内均为禁猎区,全年为禁猎期,禁止猎捕或进行其他妨碍野生动物生息繁衍及破坏野生动物栖息地的活动,规定了禁止猎捕的工具和对象,并公布了监督电话,严厉打击在禁猎区和禁猎期实施的非法猎捕行为,为野生动物种群营造良好生息繁衍环境。

随着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和野生动物保护力度的进一步加大,万州区生物多样性正逐渐显现。2020年6月,王二包自然保护区首次发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林麝。当年11月,万州区国家木姜子良种基地内发现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毛冠鹿……截至目前,万州区境内已发现陆生野生动物2423种,其中珍稀动物47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11种,二级保护动物36种),包括林麝、中华秋沙鸭等国家Ⅰ级保护动物,猕猴、猫头鹰、毛冠鹿等国家Ⅱ级保护动物。还有重庆市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果子狸、小麂、狍等,构成了一幅生态和谐的动人画卷。

和谐相处 最美相遇

沐浴着温柔的晨风,一路袭人的花香,一路婉转的鸟鸣。当天,记者来到三峡珍稀植物园。

“这是植物园人工繁育并成功回归栽植的荷叶铁线蕨,这可是有故事的国家一级保护野生珍稀植物。”区林业科学研究所高级工程师王朝羽指着崖壁下一丛茎似铁丝、叶如圆肾的植物介绍道,刚抢救回来时,荷叶铁线蕨仅500余株,经过20多年的努力,如今已繁育20000株,野外回归成功栽植8000多株。

王朝羽告诉记者,荷叶铁线蕨又名荷叶金钱草,是铁线蕨科最原始的类型,通常情况下生长于海拔200至500米左右温暖、湿润和没有荫蔽的岩石表面的薄土上、石缝或草丛中,生长要求非常高。荷叶铁线蕨虽然貌不惊人,但是它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恐龙时代,有植物“大熊猫”的美称,也是三峡库区特有的珍稀植物,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

荷叶铁线蕨的故事,是万州下大力气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缩影——通过引进、繁育、抢救等方式,我区为72种珍稀植物安了“家”——花木莲、阔叶樟、中华蚊母、金钱槭、银鹊树、黄杨、乌柿、刺柏、望春玉兰、青檀、竹叶楠、紫楠、天目木兰、喜树……这里,株株珍稀植物繁茂生长,构成大山内一道独特的风景。

区林业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区积极探索构建起珍稀植物高质量保护体系,以三峡珍稀植物园为基地,积极探索极小种群拯救保护路径,下大力气实施极小种群采集、保护、引种、繁育、抢救、回归自然等措施,万州区极小种群野生植物保护工作初显成效。

目前,已有72种珍稀植物在三峡珍稀植物园安“家”,分布在园区的12个专类园,共52000多株,包括有《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2021年)收录物种55种,其中一级保护植物13种、二级保护植物42种;有《重庆市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名录》收录物种13种(红花木莲、巴东木莲、阔叶樟、中华蚊母树、金钱槭、银鹊树、黄杨、乌柿、刺柏、望春玉兰、青檀、竹叶楠、紫楠);有《中国植物红皮书》收录物种3种(天目木兰、观光木、杜仲);有《中国珍稀濒危植物图鉴》收录物种1种(喜树)。

目前,叶铁线蕨、红豆杉、崖柏等11种珍稀植物在这里实现人工繁育,部分品种回归野外实验取得成功……

一组组镜头、一幕幕场景、一个个数据,汇集出人与自然的最美相遇;汇集出万州生物多样性保护的累累硕果,一幅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万州画卷正在徐徐铺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