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②
③
④
图①:西渝高铁开州站四线特大桥。 图②:西渝高铁赵家普里河大桥。 图③:西渝高铁齐力大桥连续梁顺利合龙。 图④:西渝高铁开州站。
2022年以来,西渝高铁开州段共有600余台机械设备参与施工,3000余名铁路工人进场作业,37个工点和53个工区全部进场施工,桥梁、隧道、路基等基建工程建设提速推进。面对复杂地质条件、高风险施工环境等重重困难,高铁建设者们凭借顽强的毅力、先进的技术和创新的精神,用汗水和智慧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展现了央企的技术实力和责任担当,让西渝高铁这条巨龙在开州大地逐渐成形。截至目前,西渝高铁开州段已完成路基3段,贯通辅助坑道7个,桥梁完成超1200米,隧道掘进达21000米,完成总工程量约55%。
多管齐下克难关
中铁七局承建的西渝高铁开州境内线路长达28785米,占开州段线路全长约60%。主要工点有9桥4隧4路基,全线重难点隧道工程2个。为加快施工进度,中铁七局3个项目分部进驻开州全速推进西渝高铁建设。
开州站四线特大桥是联通西渝高铁开州站的重要枢纽工程,桥梁全长635米,跨越南河为64+112+64m连续梁,是标段重难点工程之一。桥梁主跨3#~4#墩位于南河河道旁,承受周围土体和水的巨大压力,施工难度极高,中铁七局项目部采用钢围堰围护的方法,并运用北斗智能系统,将信息化技术应用于施工,成功避免了水和土体对桥梁下构施工的干扰,提高了桩基质量,减少了安全隐患,提升了施工效率,缩短了施工周期,在2024年雨季来临之前顺利完成承台基础浇筑。长达112米的挂篮悬浇箱梁施工是施工中的又一个难点,其施工难度和复杂性在全线都属罕见,中铁七局项目部强化科技手段应用,将信息化平台与智能机械设备有机结合,为后续连续梁合龙及道岔连续梁施工筑牢了根基。目前桥梁承台、墩身等下部结构施工全部完成,2台4线已具雏形。
高升2号隧道是西渝高铁全线重难点工程,属于I级高风险高瓦斯隧道,岩溶发育、断层破碎带纵横交错,揭煤层瓦斯超标以及突泥突水等风险叠加,地质条件复杂多样,面对重重困难,中铁七局项目部的建设者们毫不退缩。在瓦斯防治上,安装了大功率防爆通风设备和瓦斯抽放系统,采用新型瓦斯监测仪器实时监控瓦斯含量,确保洞内瓦斯浓度处于安全范围。针对1号斜井涌水问题,采用反坡排水方案,增设集水廊道,掌子面注浆封堵与横洞超前钻孔排水双管齐下,将工期影响降到最低。
同样是西渝高铁全线重难点工程的观面山隧道,属于Ⅱ级高风险隧道,隧道全长12857米,是西渝高铁开州段最长隧道。为加快施工进度,设立了进口、1号斜井、2号斜井、出口4个工区,月均掘进进度达600米以上。创新施工工艺是观面山隧道建设的一大亮点,通过专项活动开展和科技创新,已取得省级工法2项、专利7项、实用技术成果4项、“五小四新”1项,为隧道高质量建设提供了坚实支撑。
校企合作提质量
中铁十七局承建的西渝高铁开州段线路全长约5500米,主要工点为1桥1隧1路基。其中高升1号隧道是西渝高铁康渝段重难点工程,也是标段控制性工程。隧道出口段下穿高含硫天然气集输管道施工,在国内尚属首次,在全世界也无案例可参考借鉴。
面对这一极具挑战性的任务,中铁十七局项目团队联合各方专家展开严谨论证,最终确定以机械开挖方式进行隧道掘进施工。同时,中铁十七局项目部携手南京工业大学深度开展校企合作,借助高校的科研优势,运用前沿的数字建模技术,智能监测系统实时“站岗放哨”,全方位、无死角紧盯施工动态,对隧道施工过程中可能对管道产生的振动影响进行精准分析,通过科学的理论计算结果,为现场施工提供明确而可靠的指导,为隧道安全筑牢坚实防线,推进高升1号隧道安全有序掘进。
截至目前,高升1号隧道出口路基已完工,齐力大桥完成连续梁合龙,高升1号隧道正洞开挖2582米,完成管段内约50%,1桥1隧1路基均提前完成施组任务。下一步,中铁十七局将继续加强安全管理,优化资源配置,强化校企合作,提升工程质量,加快施工进度,为力争2027年建成通车奠定坚实基础。
智能作业抓进度
中铁十一局承建的西渝高铁开州段施工管段长约16650米,主要包含四方山隧道、赵家普里河大桥、铁峰山隧道等工程。科学组织施工,最大限度提升进度是中铁十一局追求的目标,他们也是这样干的。中铁十一局依托四方山隧道持续探索隧道全工序大型机械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工艺工装创新,不断探索高铁隧道全工况机械化建造成套技术及工艺工装创新,改造升级了全电脑智能三臂凿岩台车、多功能移动装药车、拱架安装台车、钻锚注一体式锚杆台车、钢筋防水板智能铺挂台车、智能衬砌台车等一系列现代化隧道施工设备,并联形成全工况机械化建造成套技术,推动实现隧道全工序机械化配套快速施工,不仅使隧道施工工效全面提升,而且隧道工程安全质量也有了保证。
截至目前,四方山隧道正洞开累掘进超4000米,铁峰山隧道开累掘进已超5200米,赵家普里河大桥上部结构也在快速推进,各项工程均按计划有序推进中。
文图由开州区融媒体中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