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玉保 通讯员 杨淼 实习生 宋知宜
“现在正是樱桃春季管理的关键时期,老师讲得好,能听得懂也记得住,既‘接地气’又实用。”近日中午时分,正在自家樱桃园忙活的熊家镇红星村村民周大春说,他发展了30亩樱桃,一年的纯收入将近20万元。这段时间,科技特派员将樱桃管理技术送到田间地头,照着专家的方法管理,樱桃的口感会更好、产量会更高,让他受益匪浅。
其实,从“接地气”的农业科技培训中受益的不仅仅是周大春。
眼下,正是春耕春播春管的大好时节,区科技局组织132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让农民在家门口学技术,让农业科技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成为了春天里耀眼的一抹亮色。
“及时雨”送到村民家门口
“腐熟处理就好比煮饭,把米煮熟肯定比生米更好消化、吸收。所以我们在使用有机肥的时候,不要直接使用,最好加入微生物进行腐熟处理,加速其分解,分解过程中产生的高温还可以杀死肥料中的虫卵。”
“茶叶采摘后,茶树体内营养被大量消耗,土壤肥力下降,而且因采茶时反复踩踏,土壤板结,影响茶树的生长,为保证来年茶叶的产量和质量,茶叶采摘后应及时浅耕松土和清除杂草,开沟施肥,以氮肥为主,每亩15千克至20千克为宜。”……
长岭镇青石村,茶树管理技术培训现场,专家们详细的讲解,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形象的案例,让村民们听得津津有味。
“现在正是茶园春季管理的时节,专家给我们送来了‘及时雨’,学了就能用到生产中。”村民张朝忠说,他栽种了50多亩茶树,每年销售鲜茶叶就能给家里带来20多万元的收入。这次专家到家门口指导,他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改进茶树管理的技巧,提高收益。
青石村自古有种茶的历史。以前,村民零零星星种植了一些茶树,由于不成规模,加上管理没跟上,效益差。近两年来,“茶专家”到田间、进车间,引进优质茶苗,帮村民改造原有的茶树树冠、跟进肥培管理、指导茶叶制作。很快,青石村就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了1200亩优质茶园,带动上百户村民在家门口增收。
其实,科技“及时雨”浇灌的不仅仅是青石村村民的茶树。
今年开春以来,区科技局坚持人才下沉、科技下乡、服务“三农”,将“科技红利”送到农家,围绕柑橘、茶叶、中药材、蔬菜等主导产业和干果、花椒、脆李等特色产业,组织农业科技专家,因地制宜开展各种农业科技和生产技能培训,将农业科技送到村民家门口。
农业专家与村民“面对面”
“春茶采摘后茶园管理要怎么做?”“施用农家肥有虫卵,怎么处理?”“稻鱼种养项目管护有哪些需要注意的地方?”“种植蔬菜的土壤如何进行清洁?”……连日来,在孙家镇、长岭镇、恒合土家族乡等乡镇,农业专家与村民“面对面”,现场就如何增加农产品产量、提高品质、绿色安全等方面进行指导。
“农业科技是农业产业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农民增收的重要保障。科技特派员们正是将先进的农业科技从实验室和试验地引入田间地头的重要角色。”春耕时节,正是农业管理的关键期。区科技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为进一步发挥科技在春耕春种春管中的作用,利用科学技术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今年以来,区科技局积极组织科技特派员“进村头、上屋头、到田头”,手把手培训、面对面指导、心贴心服务,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农业科技培训。
为全力以赴推进春季农业生产顺利有序开展,今年以来,我区累计组织科技特派员132名,重点围绕主导产业、特色产业开展科技服务,涉及畜牧、水果、中药材、食品加工等多个领域。坚持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有针对性地开展技术培训,让农民在家门口学技术,让高科技飞到山村乡野,与田间地头“无缝对接”,让农业科技扎根农民的“一亩三分地”,为打好春耕春种春管开局战提供坚实科技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