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竹雕“守艺人”王飞 方寸之间刻万千

发布日期:2025-02-25 10:10

王飞(右)和徒弟一起制作竹雕。

王飞(左)在切割竹子。

王飞(右)在打磨竹子。

王飞在查阅资料。

王飞正在雕刻。

王飞展示获奖证书。

雕刻工具。

王飞小心翼翼地在竹子上“画”着图案。 ▲

王飞设计的雕刻图案。

记者 陈星 文/图

一手执刀、一手握竹,工作台前,戴着老花眼镜的王飞行刀如运笔,小心翼翼地“画”着图案。刻刀掠过,竹花翻卷,一笔一划间,竹屑纷纷扬扬洒满一桌,一幅“傲梅迎春”的作品雏形呈现在眼前。

2月13日,记者见到王飞时,他正围着围裙,戴着老花眼镜,一手紧握刻刀,一手拿着竹筒,手起刀落间,原本毫不起眼的竹筒,在王飞娴熟刀法和精湛技艺的演绎下,被赋予了灵性。

王飞从事竹雕40多年,作为重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渝州竹雕代表性传承人,这些年,王飞以竹为纸,以刀为笔,将历史的厚重与文化的细腻镌刻于岁月纹理中,赋予竹子艺术生命。


痴心 巧手匠心雕琢人生

王飞的工作室不大,却充满艺术气息,多宝架上摆满了各种竹雕笔筒。工作室外面有个小院子,院子里栽种着不少竹子,满园绿意,生机盎然。

雕刻工作室里,刻刀行云流水,划过竹子发出吱吱的声响,桌面上堆满雕刻工具,灯架和工作台上落满一层薄薄的竹屑,王飞专注于手中的竹子,耐心细致地雕刻,没有半点分神。

竹雕也称竹刻,是指在竹制器具上雕刻花纹图案,或是将竹子雕刻制作成摆件。在现代文明的不断冲击下,这项传统手工艺正面临着失传的问题,而今年75岁的王飞,便是为数不多的还在坚持手工雕刻竹子的手艺人之一。

与雕刻结缘,源于王飞的儿时经历。自少年时代起,王飞便喜欢手工。那个年代,小孩没什么玩具,王飞就自制木制刀、枪,还经常在木头上用刀雕刻一些简单的动物造型向同学展示。

参加工作后,王飞出差的机会多了,各地艺术品市场、博物馆成了他的常去之地。

从学校到单位,王飞一直对雕刻恋恋不忘,他先后尝试过木雕、角雕、泥塑、根雕、玉雕等,直到上世纪80年代,王飞才真正接触到竹雕。

当时,万县工艺美术公司成立工艺美术馆,对各种字画、工艺品进行展销,在逛展时,一个精美的竹雕笔筒吸引了王飞的目光。

“雕刻的图案非常精美,方寸之间,亭台楼阁、山川草木细致入微,令人极为震撼。”这次邂逅,王飞与竹雕结下了不解之缘。

竹雕的精美,让王飞一直念念不忘。那时没有雕刻类书籍卖,王飞全靠悟性、观察力和想象力自学竹雕。一把刀、几片竹,一壶清茶作伴,一刻便是一整天,王飞似乎回到了上学时挑灯夜读的时光。

“那段时间,白天上班,晚上回来就开始练习雕刻,从了解材料的习性,到钻研雕刻手法,过程虽然很辛苦,但却乐在其中。”王飞笑着回忆道。

竹雕工艺是中国传统雕刻艺术之一,不仅要求技艺人有精湛的刀工,还需要其具备诗词、书法、绘画、美术理论等方面的造诣。王飞虽并非科班出身,但从小便有做手工的基础,再加上对绘画的天赋极高,每次拿到竹筒,王飞总能妙笔生花。

“竹子材料可再生,易得,正因为这个特性,竹雕必须把握竹子的形状、质地、肌理等特征,因材施艺,把人的创造力发挥出来,当一件竹雕作品被赋予艺术价值时,它就有了灵性和生命力。”王飞说。

长期的磨炼,王飞逐渐摸透了竹子的特性,对不同类型竹材的设计、造型、配画都有独到的见地。他雕刻的作品中,大佛、山水、楼阁、人物等,个个栩栩如生。同时,他善于将各种刀法融于一体,无论浅刻、深刻、留青、浮雕、透雕等技法,都有过硬的功夫。

“一块原竹,在不同的竹雕手艺人手上能雕刻出不同的模样,注入不一样的温度。一根根普通的竹子,通过雕刻赋予其神韵和价值,这是一件非常有意义的事情。”王飞坦言。


用心 以岁月打磨竹雕手艺

做好竹雕,并非易事。

竹子看似普通,但若要使用竹子进行雕刻,讲究可不少。一件竹雕作品,需要经过采竹、锯断、蒸煮、打磨、去节、粗雕等18道工序,每一个工序都马虎不得。

特别是雕刻环节,竹子中空,竹壁厚的也不过1-3厘米,再加上竹子的质地特征,在雕刻时对创作者有很高的技术要求,在王飞眼里,竹雕不同于木雕,竹子表面硬而滑,雕刻者的手既要有足够的力量,也要讲究力道与分寸,哪怕稍稍过了一点,竹子就可能滑刀,作品就会报废,因而起了刀,就要倾注全部精力。

而竹雕的魅力,恰在这样的微妙之间。

“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精雕细琢,特别是雕刻时,需要全神贯注。”每次雕刻,王飞都会将自己关在工作室内,避免他人打扰,有时一坐就是好几个小时。

说起那段艰辛岁月,王飞至今仍记忆犹新。那几年,王飞每天一早起床后,就趴在桌子上,用一块已经没有棱角的木块固定好竹子后,用各种规格、大小不一的刻刀一遍又一遍雕刻着,他总是圆睁双眼,遇到看不清楚的细微处,还要用放大镜看。

“竹子是有纤维纹理的,如果摸不清就会出错误,一旦雕错,整个竹子都毁了。”王飞每天孜孜以求,徜徉于竹雕艺术海洋中,每晚捉刀雕刻至深夜。有时感觉“手顺”了,会连续干上十几个小时。

那时候,每天握着刻刀,镌刻大自然的千姿百态,成为王飞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但因常年累月地久坐,王飞落下了颈椎病,眼睛老花也越发严重,而刻刀在手上留下的伤痕更是不计其数。

“你看,我就是一双典型的竹雕手,手很大、伤痕多,在雕刻过程中,受伤是常有之事。”说着,王飞用两只手互相摩挲了一下手上的新旧伤痕,脸上露出的却是骄傲的神情。

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下,王飞的雕刻技术日臻成熟,他雕刻的题材愈发广泛,上世纪90年代前,王飞重点雕“古梅傲雪”系列,仿古代人物、山水。上世纪90年代后,王飞又将目光聚焦于三峡名胜古迹,如石宝寨、张飞庙、三峡风景等。

在王飞的刻刀下,“松、竹、梅”“荷叶花塘”“饕餮纹”“鲁迅”“齐白石”“岳飞”“唐伯虎名画”等不同主题的图画,都能信手拈来。

尽管样样都会,但王飞仍时刻保持严谨的态度,一件作品,尤其是古代题材的作品必须要有很严谨的考证,一件衣服、一个发髻、一个饰物都不能弄错,因此呆在家里查阅资料、制作作品成了王飞最快乐的事。

“一件竹雕作品最短的话需要一个月至两个月,工序繁琐的,需要一年多才能完成,当看到一节普通竹子经过我的打磨变成一件艺术品时,这种自豪感是无法言语的。”王飞说。


匠心 做传承竹雕的守艺人

对传承渝州竹雕,王飞表示乐在其中。而创新,也是他的必修课。

由于竹雕工艺复杂,是对文化艺术修养和甘于寂寞、刻苦精神的考验。在漫漫竹雕路上,王飞对竹雕的探索从未停止。

为解决竹料易腐朽、虫蛀的难题,王飞尝试用家具清漆稀释后反复刷、抹竹筒,使漆进入竹子内部,干后用猪毛刷子反复擦,避免腐朽、虫蛀。

竹筒水分饱和易霉变,为防止晒干晾干后,竹子开裂,王飞做了数十次实验,报废的竹子堆积如山,最终探索出用胶带缠湿竹筒的方法,攻克了竹雕干裂这一难题。

为提高雕刻效率,王飞自己改良雕刻工具,在他的工作室内,陈旧的长方木桌上,摆放着各式各样的刻刀,斜刀、平刀、圆刀等共计30余把。

“这些刻刀也是我自己做的,看似大同小异,实则很有讲究,根据手法、尺寸、深度等,使用不同刻刀,实现竹雕工艺的改进。”王飞介绍道。

像这样的创新经验,王飞还探索出了很多。他深知,山高路远,突破、创新永无止境。

四十多年的雕刻时光,王飞不仅创作出一批造型独特、品种繁多、广受欢迎的竹雕作品,还形成了自己鲜明独特的竹雕艺术风格。

在王飞的书架上,一个主题为“闲情逸乐”的竹刻笔筒是王飞最得意的作品之一。笔筒上,王飞以深浮雕为特色,把竹筒雕成树干,沧桑树干上伤破扭曲、虫蛀雪压的痕迹几可乱真,这一作品,在2014年第十五届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作品暨国际艺术精品博览会上获得中国原创·百花杯中国工艺美术精品奖,当时有人愿出高价购买这件作品,被王飞婉言谢绝了。

为此,他没少被家人数落“傻”“竹痴”“一根筋”,而王飞总是梗起脖子反驳:“我是因为爱好才做竹雕的,每一件作品都带着透亮的灵气,要忍痛割爱这一刀一刀刻出来的作品,我在情感上无法接受!”

这些年,王飞雕刻的作品不计其数,其中,不少作品先后获得国内外大奖。他雕刻的微雕作品“三峡移民图”,被万州博物馆收藏;雕刻的“重庆腊梅”获得首届重庆工艺美术行业评比金奖;雕刻的“三峡行”获得第三届重庆工艺美术展银奖……

王飞先后获得重庆市级工艺美术大师、重庆市级渝州竹雕非遗传承人、优秀民间艺人、重庆市乡村工匠等称号。

现在,王飞最大的心愿就是将渝州竹雕这项非遗技艺传承下去,近些年,王飞通过到高校授课、办培训班、撰写论文等方式,宣传渝州竹雕。

“这项技艺的传承工作任重而道远,但我一定要坚持下去,不仅要做手艺人,更要做守艺人,用自己的方式让它发扬光大,让更多的年轻人尤其是小朋友喜欢渝州竹雕,让渝州竹雕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王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