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肚菌。
何洪泽(左)和队员们帮助村民搬运采摘的羊肚菌。
何洪泽(右)辅导暂住在村委会的小学生做作业。
何洪泽查看平菇长势。
采收羊肚菌。
记者 夏荣伟 文/图
核心提示
2月17日,星期一。清晨7点半,万州区龙驹镇灯台村驻村第一书记、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团委书记何洪泽,和驻村工作队员张伟、唐亮就从城区出发赶往龙驹镇灯台村。同行的还有万州区摄影家协会的两位摄影师,他们得知灯台村食用菌丰收,就与何洪泽取得联系,想去村里采风,用镜头记录山村产业发展和村民勤劳致富的场景。8点半,一行人到达灯台村。
菌菇朵朵开出“致富花”
现在正是灯台村采收食用菌的农忙时节,一到村里,何洪泽就带着两位摄影师来到食用菌基地,让他们“自由发挥”,自己则和驻村工作队员一起,一头钻进种植羊肚菌的大棚内。
“何书记,你们早哦。”在大棚内忙着采摘羊肚菌的村民们,看到何洪泽和队员们进来,笑着和他们打招呼。
何洪泽和队员们与村民打完招呼,俯下身子开始采摘羊肚菌,用手轻轻一扭,一个个鲜嫩饱满的羊肚菌就采摘下来。
一眼望去,大棚内的羊肚菌长势正好,一朵朵破土而出,错落有致地生长在菌垄里,煞是喜人。乳白色的菌柄撑起灰褐色的菌盖,菌盖表面凹凸不平,真的就像羊肚一样,惹人垂涎。
“何书记,感谢你们工作队帮着销售啊,不然销路不畅也让人发愁。”村民陈正兰等人一边忙活一边与何洪泽聊天。
“这不就是我们的职责嘛,应该的。”何洪泽回应说,“大家努力干,争取再将规模扩大一些,收入再增加一些。”
为帮助村里发展产业,去年,帮扶单位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继续借支60万元,帮助灯台村发展羊肚菌、平菇、西瓜等产业。每到食用菌成熟的季节,医院干部职工就积极主动参与消费帮扶,是村里鲜菇销售的重要渠道。队员们将同事的采购需求收集汇总,及时进行配送。
“消费帮扶销售的产品,何书记他们周末回去就帮着带回去配送到位,有时量大了,村里就专门配送。”灯台村党支部书记林森表示,驻村工作队的帮扶确实很“给力”,不仅是食用菌,每年的西瓜,工作队也要帮助销售四五千个,仅去年,消费帮扶金额就达30余万元。农业产业带动村集体增收11万元。
为进一步帮助农产品打开销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聚力打造自己的抖音号“菌村长”,去年与重庆三峡学院合作,利用学院的教学传播优势,在万州万达广场举行的特色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上进行了视频直播,销售西瓜和食用菌,受到大批粉丝的围观,销售效果良好。现在,村里选定返乡创业人才张孝刚为抖音号“菌村长”管理员,通过网络直播和沾泥土、接地气、带露珠的视频作品,努力打造网红账号和网红产品,让农产品销得更远更好。
经过大家的一番忙碌,羊肚菌采了一篓又一篓。羊肚菌采摘完毕,大家又到平菇大棚查看平菇长势,对成熟的平菇进行采摘,然后一起搬到运输车上,运往冻库储存保鲜。
河上架起便民“连心桥”
从羊肚菌大棚通往冻库的路上有一条小河,河上新建了一座钢筋水泥桥,方便了产业发展和村民通行。
“如果没有桥,靠肩挑背扛,产业发展肯定要受到影响。”村里的食用菌技术员谭直松说,在工作队的努力争取下修好了桥,也打通了制约产业发展的瓶颈。
这条河在2023年“7·4”洪涝灾害发生后,河道两岸损毁严重,村民过河很不方便。尤其是村里的羊肚菌、西瓜等产业大棚都在河对面,没有一座桥,运输是个大问题。于是,何洪泽给单位作了汇报,争取到15万元帮扶资金,在河上修建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并在村委会楼顶修建了雨棚防止渗漏。这座桥去年12月初开始动工,当月底就修好了,运输车辆行驶在上面,方便又快捷,大大提高了运输效率。桥梁竣工的那一天,村民们纷纷到这里来“踩桥”,夸奖驻村工作队帮到了实处,办了一件大好事。
林森表示,不仅是这座产业桥,当年洪涝灾害造成村里基础设施毁损严重,何洪泽积极向重庆大学附属三峡医院寻求帮助,医院急速派出后勤科救援团队到村里救灾,安排挖掘机抢修出一条便道,使得水、电、气抢修工程车能及时进村维修;组织救援队帮助来村里开展“三下乡”活动的15名师生脱困回城;积极联系团区委、重庆市青助会、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等救助力量,共筹集15.5万余元救援物资。
“不管是救灾、修桥,还是村里发展产业,都离不开单位的大力支持,离不开龙驹镇党委、政府的关心指导,我们只是在村里把工作落实好。”何洪泽说。
灯台村的产业发展,有力带动了村民就近务工增收。就在村里产业合作社的门口,新悬挂了一块“万州区就业帮扶车间”的牌子,这是驻村工作队和村两委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群众和村民稳定增收取得的成果。
据了解,村里有就业能力和意愿的脱贫户全部实现了就业,用工高峰期每天有80余人务工。
工作队来了个“小队员”
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是驻村工作的重中之重,防止返贫是重要任务之一。
灯台村共有脱贫户、监测户120户,其中两户监测户是村里重点关注的对象,由何洪泽帮扶监测户张和数,队员唐亮帮扶监测户张孝兵。张和数患有肝硬化,妻子已经去世,大女儿在读大学,小儿子还在读小学。
何洪泽时不时上门看望,给张和数联系了单位肝病科主任为他治病。张和数每次去医院住院,何洪泽和队员们就将他的小儿子接到村委会,和他们同吃同住。
“老张,在家吗,我准备到你家里来看看。”采摘完当天的食用菌,何洪泽拿起手机给张和数打电话。
“何书记,我刚刚出门去医院了。”张和数说。
“怎么不给我说一声呢,我们好去接娃儿啊。”
“每次都麻烦你们不好意思,娃儿自己得行。”
“得行个啥啊,我们还是把他接到村委会来,反正和我们一起吃住,还能辅导一下他的作业,你安心养病。”
“好就是好哦,就是给你们添麻烦了。”
何洪泽说,在他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后,张和数是2023年12月到2024年1月开始住院治疗,后来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去一次。开始张和数还是愿意让孩子去驻村工作队,后来次数多了觉得过意不去,去医院时就不给他说了,叫孩子自己在家,是他发现后主动把孩子接到村委会。
何洪泽和队员们做好多一个人吃住的准备,并关注着学校的放学时间。下午5时许,张和数的小儿子从村委会门前路过,何洪泽将他喊住,让他就在村委会吃住。
因为和工作队、村委会的人都很熟了,小朋友很乐意。晚上,何洪泽和队员们在会议室临时摆上一张单人床,铺上厚厚的被子,将小朋友安置下来。
吃饭的时候,小朋友和队员们聊着天,笑着讲一些学校的趣事,其乐融融,俨然就是一家人。
饭后,何洪泽辅导孩子做语文作业,队员张伟是一名理科生,辅导数学,大家辅导作业都要求严格,必须不折不扣完成。
监测户张孝兵57岁,一直未婚,一人独居,患有尿毒症,经常需要透析。唐亮也是经常上门探望,帮助他落实各项优惠政策,减轻他的经济负担。
何洪泽说,在市教委帮扶集团、区住房城乡建委帮扶集团和区委组织部、区农业农村委、龙驹镇的精心指导下,在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工作队和村两委在守牢防止规模性返贫致贫底线上毫不含糊,不容出现任何纰漏。每年都要两次遍访在村脱贫户,重点入户走访居住在村外区内和务工返乡的脱贫户。每季度末,电话遍访脱贫户,关心了解他们的生活、工作情况,巩固知晓率,提高满意度。每月多次走访2户监测户家庭,了解他们的生活、就医等情况,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及时消除返贫致贫风险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