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要闻快递 > 正文

“田间学院”走出国门助减贫

发布日期:2025-01-22 10:24

斯里兰卡留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学习。

留学生学习果园管护知识。

又是橙黄橘绿时,在万州区溪口乡玉竹村金秋砂糖橘基地,5名来自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斯里兰卡留学生,在基地业主、万州区百果欣田间农民学校负责人郦小燕的指导下学习果园管护知识,体验采果、运输、包装和网络销售全流程。斯里兰卡留学生杨鸣表示:“我学到了很多,要把学到的知识带回我的国家,更好地发展农业生产。”

这是中国和斯里兰卡开展农业职业教育合作的一个场景。在刚刚揭晓的第五届“全球减贫案例征集活动”中,由中央农业广播电视学校、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联合选送的《“田间学校”迭代升级“田间学院”持续育训助农增收模式出海——中国和斯里兰卡的农业职业教育合作实践案例》,荣获最佳减贫案例。

迭代升级促进农业产业发展

“‌柑橘树的冬季管理要注意哪些问题?”“怎么进行病虫害绿色防控?”……前不久,在“全国县级优质田间学校”万州区甘宁镇永胜村柑橘基地农民田间学校,举行了农业技术培训,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万州区经济作物中心邀请中国农业科学院柑桔研究所和重庆市农技总站的果树专家深入田间地头,开展果树管理技术培训,为果园增产农民增收保驾护航。

理论课后,专家带领学员们走进果林,从修剪方法、科学施肥、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演示讲解,让学员现场操作实践,并回答学员的疑难问题。果农熊学礼说:“这种授课方式不仅通俗易懂、简单易学,更加坚定了我种植玫瑰香橙致富的信心。”

万州地处三峡库区腹心,是典型的农业大区,农民在发展产业的过程中对技术保障需求迫切,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走出校园围墙,以田间为课堂,将学习与农业生产紧密结合,为农民提供独特的学习成长环境。

在农业部门的引导下,大专院校建立农民田间学校49所,举办田间教学444期次,注册学员达到14430人,有效破解了农民生产过程中遇到的技术问题。

在持续的培训中,部分学员产业不断发展,逐步从技术员成长为家庭农场主、农业职业经理人,对田间培训提出了新要求。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与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两校强强联合,将“田间学校”迭代升级,创建以“终身教育”为主旨的“田间学院”26所,组建由专产业技师、专业教师、创业导师构成的“田间三师”队伍,采取移动教室、田间课堂等形式,对学员进行技术技能、创业孵化、企业管理、品牌营销等多方面持续培训,培养出以郦小燕为代表的一大批优秀农业管理人才,推广了以“稻鱼共生”为代表的生产经营模式,打造出“三峡贡米”等多个生态产品,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就业增收。

“田间学校”+“田间学院”持续教育培训模式,每年在渝东北地区培训高素质农民、农业经理人和智慧农业带头人等5000人,在三峡库区田间育训“三农”人才累计20余万人。学员中涌现出以李达山为代表的全国农业劳动模范、全国十佳农民、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等众多优秀学员;“‘田间学院’助推乡村振兴——涉农高职院校‘三农’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与实践”获重庆市教学成果奖特等奖、全国教学成果奖二等奖;重庆市农业广播电视学校万州区分校被评为“高素质农民教育百佳校”。

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中外合作

远在斯里兰卡,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副教授吴春艳深入观赏鱼基地开展教学培训,为学员传授观赏鱼繁殖与智慧养殖技术,指导搭建水产养殖传感网络。

同样来自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的曹静教授、周亚副教授和刘一丁博士,在斯里兰卡开展种养殖业技术服务与技能培训。

面对全球化对职业教育提出的新挑战,在重庆市政府的指导下,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主动加强国际教育合作,依托“田间学校”+“田间学院”持续育训教学成果,探索发展中国农业教育交流模式。

斯里兰卡经济以农业为主,长长的海岸线又让渔业占据了重要地位,但设备、技术等方面的原因造成了斯里兰卡捕鱼深度浅、渔业产品附加值低等现状,迫切需要各类专业培训以提升产业效能。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积极创建“中斯合作”国际化职教育人平台,承接了这一需求,2022年与斯里兰卡社会赋能与乡村振兴国务部及高校、企业联合成立“斯里兰卡乡村振兴学院”,根据斯里兰卡独有的资源情况,提供定制化的培训服务。

“斯里兰卡乡村振兴学院”积极构建面向“一带一路”国家可复制、可推广的乡村人才培训合作机制,打造“中文+乡村技能”国际化职教育训基地,以斯里兰卡特色产业为突破口,建立6个“中文+乡村技能”育训基地,与斯里兰卡社会赋能与乡村振兴国务部签署《合作育人备忘录》,成为中方职教牵头单位,构筑中斯“产教共同体”。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乡村振兴学院副院长廖勤丰说:“近两年来,我们共派出教授团队19人次到斯里兰卡开展种养殖技术教学,培训各类人员550余人次。”

2022年2月,中斯乡村振兴服务项目申报成为“重庆市国际化特色项目”。在2023年8月举行的东盟教育交流周活动中,重庆三峡职业学院分享了职教赋能斯里兰卡乡村振兴的典型案例。

不断扩大农业育训“朋友圈”

在“中斯合作”的基础上,三所学校不断扩大国际农业职业教育合作“朋友圈”。

2024年4月,央视《高端访谈》对斯里兰卡总理古纳瓦德纳进行了专访。栏目中,斯里兰卡对重庆为该国提供的职业培训给予了高度评价,社会赋能及乡村振兴国务部长阿努帕·帕斯夸尔表示:“我们已经与重庆市政府和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签署协议,为成百上千的家庭提供职业培训,包括对从事渔业的家庭进行职业培训。”

重庆三峡职业学院牵头成立“国际数字乡村振兴职业教育联盟”,斯里兰卡、泰国、老挝等国参与其中。组织国内近50家职业院校、企业等联盟成员单位,从人才培养、产教融合、智库建设、文化交流等领域“抱团出海”,推进乡村振兴国际化。

2024年1月,乡村振兴学院组织斯里兰卡、老挝等国的49名学员来到重庆开展“中文+乡村技能”培训,围绕乡村振兴成果,从智慧农业、产业振兴、农文旅融合和富民工程赋能乡村振兴等内容开展研学,实地观摩乡村振兴的“重庆样态”,学习具有重庆特色的乡村振兴经验。

三所学校通过资源共建共享,构建“田间学校”+“田间学院”持续育训模式,打造国际职教品牌。积极开发国外教学资源,组织教师编写海外双语教材7部、田间微课138门。牵头制定《畜牧业生产技术》等“一带一路”国家职业标准19项,涉及斯里兰卡、埃塞俄比亚、老挝等国。与斯里兰卡共建涉及农业、林业、渔业、乡村旅游服务业等12个行业的57项斯里兰卡数字经济双认证职业标准,为非洲及东南亚国家乡村职业教育的高质量发展提供了保障,向世界展示中国职教开放、包容、进取、充满活力的崭新形象,为全球减贫事业贡献“中国智慧”。